最近一段時間,經常在后臺被粉絲問到,對部分城市的后市看法,能不能買入。
中國樓市以往都是3年為一個牛熊周期,但這一次2014年開始的牛市格外不同。哪怕是到今天,還能看到零星的三、四線城市如火如荼地在補漲。貨幣、棚改、去庫存都是刺激各地房產上漲的因素。可是利好終歸會結束,是時候梳理下思路,為未來布局謀劃了。
我是長期看好一、二線城市房產的,也在用真金白銀投入,堅守自己的理念。我從沒做空過樓市,沒有賣過房子,信奉買入后原則上不賣出的做法,這么多年以來都是一套套地買進,但這不代表我不會短期看淡。事實上,每隔幾年到牛市中后期,我都會謹慎樂觀,因城而異,放緩節奏。
真正的大機會,從來都是躺在地上撿到,而不是在人堆里搶到的。
剛 需
先給剛需的朋友寫一段。因為我發現很多人是搞不清楚買房目的的。
剛需是買房子為自住改善或者學區學位使用的,只考慮實際使用即可,不要考慮漲跌。真正的剛需,應該盡早買,馬上買。買好就開始享受了,管他樓市是金山銀山,還是洪水滔天,漲跌與你無關。
首套自住,要考慮的是近,離單位近,離父母近,通勤損耗越少越好。年紀越大,就會發現最貴的是時間。關注房產的都是高凈值人群,花錢買時間是值得的。
置換改善,就是要住得舒服,應該關注的是產品,就是住宅本身。90年代以來,住宅產品出現了幾次重大的變革。2004年以前的房子,沒有商品房概念,戶型普遍不佳,南北通的都是極少,實在不適合住。2004年到2012年,放縱的年代,戶型偏大,160平米三房,出現在這個時代,略微有點豪。2012年以后的房子,戶型緊湊,南北通透,小區品質得到提升,人車分流,電梯入戶,是不錯的選擇。最近2017年以后上市的房子,房子更小,單價更貴,但住宅打造科技化,細節好到尖叫。雖然買到會損失幾年漲幅,但住起來真心舒服。我經常會看一些開發商出身的地產大V寫的自媒體,那些項目軟文里的CEO盤,有時也會忍不住想來一套。
學區學位房,切記買的是學票,不是買房子。好在學區房是唯一能輕松獲得全家支持的房產品種,因為教育在中國已經被神化。凡事只要提到孩子,任何困難都能迎刃而解。
剛需買房就這三個方向了。可是我和買房人打交道多了,就發現:
世界上從沒有絕對的剛需。
從來沒有剛到愿意支付任何代價的需求。人都是在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策略。2014年以前,樓市低迷、不動產權登記、房產稅出臺預期,多項利空打壓房產,剛需不見蹤影。社會上流傳一種說法,4個老人,2個大人,未來每個家庭的孩子都能有至少3套房子,哪有什么剛需,這是房產過剩啊。4年過去了,這一輪轟轟烈烈的牛市過后,遍地都是剛需。據說在成都,90多歲的老奶奶都要離婚排隊,搖號買房,只為實現剛需夢想。
如果說有一種需求是人類剛需的話,那只有是財富。人們可以不喜歡錢,但沒人不喜歡錢帶來的駕馭世界資源的能力。這個時代已經不可能一套房住到底了。人們需要遷徙和提升,那些剛需房,會變成下一套房的首付款。剛需房不漲,下一套房就買小。你不只是在買剛需房,你是在買下翻越命運之墻的墊腳石。
所以就算買的是自住房也要考慮漲幅。如果居住地是個萬年不漲的坑子盤扎堆的地方,那就租房吧,投住分離是圈內的主流玩法,我自己也馬上要變成租房一族了。教育問題更是看淡,學票高度不穩定,用確定性的價格支付不確定的資格,你要我說什么好呢。
把錢省下來,買更容易漲的房子。
政 策
調控是違反經濟規律的。
限購、限貸、限價都是用限制需求的方式抑制成交。但是需求從未消失,人們會用更加迂回的方式實現自己追求的目標。這個迂回的方式,可以是等五年,可以是真愛大法,可以是代持。這些蓄力,厚積薄發,幾年后集中釋放的時候才可怕。這些變通的成本,也都會變成房價里的一部分。我有的時候在想,如果某個方法要逼人們超越道德的枷鎖,才能解決問題的話,這是一個好方法嗎。用利益考驗人性,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經濟學分析和實操又是兩回事。雖然我知道,未來會有更大的漲幅追上回撤,但是還是要防范現階段的風險。因為,調控是能夠壓制短期房價的。現在的需求,那些所謂的剛需里,有一大部分是被預期帶動的需求。人嘛,不怕窮,就怕比。憑什么王二買房大賺,我就不行。
強力的調控政策出臺,壓制住房價,預期會被打壓轉向。房價停止上漲,會影響人們需求,進而影響價格,而價格下跌進一步確定人們不漲的預期,投資需求消失。房產有良好的基本面支撐,有真實居住需求存在,不會像股票那樣螺旋下跌,我最害怕的是,萬一出現3到5年不漲的局面,怎么辦。融資成本和機會成本在那里,多年不漲就是虧錢。這種事在2010年那一輪調控之后是出現過的,大部分二線城市的房價在那五年是不能看的。
我現在還沒那么悲觀,但一個個追加調控出臺的細節讓我感覺,這一次強監管+局部緊縮還是有些決心的,比如這條消息,5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7608億元,創22個月新低,比上年同期少3023億元。緊信貸對樓市的影響不言而喻。麻煩的不是這個政策本身的力度,麻煩的是調控已經2年多了,還在出利空。
我的預期是2到3年內一線城市帶頭會有一輪機會,也許更快。但是我的頭寸和籌資能力是備足5年的。
節 奏
買房要看節奏感。
2014年,距離上一輪大漲——2009年4萬億的翻倍,已經過去了5年。5年以來,各種強力調控,認房認貸,利率上升,不動產登記,當時還引發了貪官集體拋售房產的恐慌。樓市已經構筑了一個長期的底部。你進入微觀市場,會發現沒人看好樓市,賣一套剛需學區房,半年多也沒人看房,新聞里都是經濟保7的嘆氣聲,樓市仿佛靜止了。在人們靜靜的淡忘里,遍地都是好房子,等著你去撿。這是從容,讓人舒服的建倉節奏。
現在的節奏感讓我感覺不是很好。
全國大部分城市的一輪主升浪都已經走完。凡是能拿得出手的城市都已經爆炒翻倍。價值明顯低估的城市越來越少, 大家開始追求交易型機會,不限購,不限貸,并發,成為選籌的考量。這種對牛市尾聲緊緊追趕的心態,很容易讓人迷失。買房子不是買股票,持有至少三年,需要對一個城市深入的考察,板塊、動線、產業、產品、信貸都需要花時間,根本來不及快速反應。更重要的是,資本金有限,機會成本無限,你現在下注了一個不那么理想的城市,意味著你放棄了未來一個理想城市的建倉機會。如果幾年后,你現在買的沒漲,你本想買的城市漲了,你會是什么心態。
追漲從來不是容易的事情。
確 定 性
所有的買房大師,打法都是做大資產負債表。說人話就是,資產端買更多的,更好的房子,然后負債端盡可能用別人的錢來買。資產增長的比負債快,就賺錢了。
在這一個杠桿游戲里,所有一切的基石是漲幅的確定性。沒有確定性,杠桿是死路一條。為什么我們選中房產,而不是股票、黃金、比特幣之類的。是因為房產有政府的背書,并且中國自己有定價權。這個不難判斷。那么再進一步,那么多房產里什么才是確定性最佳的資產。
我們先來講一個故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Sharpe博士,提出過資產定價模型:
R=α+βRm
R是收益率,α是超額收益率,β是波動率,Rm是市場平均收益率。也就是說一項資產,包括房產,它的收益率來自于:
未被市場認可的超額收益和市場波動收益率。
超額收益α是好東西,它來自于認知差,過去那么多年別人不看好房子,你看好賺到的錢就是來自于α。
市場波動收益率βRm這個是振幅,是指一個資產的彈性。簡單地說就是靠吃波段賺錢,比如上證指數過去17年來上上下下折騰,現在的指數也沒比2001年的2200點漲了多少,基本是白忙活,幾乎沒有超額收益可言,顯然是一個高β的市場,而能在股市生存下來的人都是波段高手。頗具諷刺意味的是,不少股票基金喜歡把自己稱為阿爾法(α)基金,意思是擅長找到被低估價值的股票,但身處于一個靠波段吃短差的大環境里,這些基金的手法也就是低吸高拋割韭菜。
那么房產超額收益α來自于哪里?來自于城鎮化,來自于人口的流入,來自于城市能級的資源支持。而房產的市場波動收益率就是這個城市房價的波動,看看燕郊就明白了,每一次上上下下的享受,絕對是個高β值的硬貨。
一線城市的定位在那里,未來的超額收益α一定不會小,特別是深圳,人口年輕,政策靈活,α值是所有一線里最好的。歷年來一線城市價格回撤小,顯然是波動率β較小的資產。
二線城市基數小,潛力大,近年來又搞了不少人口政策,隱隱約約感覺α值會比一線的更大一些,但是二線城市太多,加上選擇性困難,二線的α又沒那么靠譜了。更頭疼的是二線的β比一線大多了,每一個二線城市都經歷過深度的回調,萬一被你吃到就麻煩了。
所以如果是大頭寸的買房人,應該選一線城市,中等超額收益率α,看中的其實是低波動性β,大頭寸務必要回避深度的回調。如果是有膽識的年輕人,是可以考慮下選擇高α,高β的二線城市的,在靜淡市的時候入場,再遇到一個大牛市帶來的強波動,結果不能再美。
順便說一下,當下的現狀是,上一輪樓市靜淡市積累下來的超額收益α已經被這一輪大牛市的價格上漲消化掉。新的超額收益還在孕育中,當下那些三、四線城市的補漲主要是β波動造成的。建議小心為妙。
我今年買了一些倉位,是因為尚有富余資金。我愿意下重注,不是現在,但我相信市場不會讓我等太久。我的選擇是:
與其疲于奔命,不如靜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