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語文課堂的安塞腰鼓
——評王君老師《安塞腰鼓》課堂實錄
陳群
沒有親臨現場觀看安塞腰鼓表演,但劉成章的文字《安塞腰鼓》卻以鋪排的氣勢將我征服;沒能坐在王君老師的課堂親耳聆聽,但那一字一句的課堂實錄卻仿佛是一聲聲撼人心魄的鼓點,尤其是貫穿課堂始終的各種朗讀,竟如課文所寫安塞腰鼓那樣撼人心魄,時而舒緩貼心,時而鏗鏘激昂,不得不讓人想到教育的本質與生命的內涵……
一、動員后讀,鼓勵又啟發
朗讀法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重要的教學方法之一,但當今太多語文課堂存在“重講解輕朗讀, 重提問輕朗讀”的怪象,但王君老師《安塞腰鼓》這一課卻與眾不同的將其定位成誦讀型文本,朗讀成為了整堂課的主要教學活動。
上課伊始,王君老師簡單介紹腰鼓后導入課文朗讀,但她未急于朗讀,而是在朗讀之前對學生的朗讀情況進行了調查。她請平時敢于放聲朗讀的同學舉手示意,結果學生面面相覷,只有三人勉強舉手。在此種情況下,王老師開始朗讀之前的動員,并且動員的語言非常有特色,引用了課文中的“束縛”“羈絆”“閉塞”,她一邊將這三個詞語板書到黑板上一邊說,“不愛朗讀,害怕朗讀就很難享受語文學習的極致快樂,如果你‘掙脫’這些‘束縛’, ‘沖破’這些‘羈絆’,‘撞開’這些‘閉塞’”,她用語氣引導學生在文中找這些詞,用更重的字寫“掙脫”“沖破”“撞開”,覆蓋在“束縛”“羈絆”“閉塞”上,她說:“有一種讀,其實和技巧無關,和情懷有關。”
多么巧妙的讀前動員,活用文中詞語啟發與鼓勵學生的朗讀勇氣。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蓖趵蠋熯@一朗讀動員便是讓每一個學生體驗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
這一環節就像安塞腰鼓表演之前“咝溜溜的南風吹動了高粱葉子,也吹動了他們的衣衫。”以至于讓每一位觀眾都充滿好奇地屏氣凝神,讓每一位學生心底生出躍躍欲試地朗讀欲望。
二、師生合讀,示范又激趣
當動員工作結束,第一次朗讀在師生合作下開始了。開頭6段和結尾3段請一位主動舉手的女孩讀。中間出現“隆隆隆隆”的詞語的段落請全班同學一起讀。
這種師生合讀形式遠遠高明于單一的教師范讀。因為其中包括教師范讀、學生范讀和全體學生齊讀三種形式。
教師范讀, 更能激起學生的朗讀興趣。教師范讀時不僅僅是聲音的傳遞, 包括表情、眼神都是學生揣摩的對象。教師以自身的朗讀技能與情感體驗感染學生, 從而使學生和老師對朗讀內容產生共鳴;而那位主動朗讀的女孩自然是學生中朗讀水平較高的一位,教師與學生中佼佼者的朗讀其引領與示范作用是多媒體播放的任何錄音所無法比擬的;而全體學生的齊讀,給了朗讀不主動學生以朗讀的機會,提高了課堂活動的參與人數,無形中激發了這一部分學生的朗讀興趣,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由此我再次想起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語:“教育不是長輩的斷然命令和晚輩的恭順服從,而是長輩和晚輩參與其中的緊張和復雜的共同精神活動。”
這一環節,仿佛是安塞腰鼓中“一捶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就像所有生命都投入到舞蹈中一樣,此時的課堂,每個生命都融入到了朗讀之中。
三、音樂伴讀,增效又靈活
《晉書?樂志》中說:“是以聞其宮聲、使人溫良而寬大;聞其商聲,使人方廉而好義;聞其角聲,使人傾隱而仁愛;聞其微聲,使人樂養而好使;聞其羽聲,使人恭儉而好禮?!庇纱丝梢娨魳穼θ饲榫w的牽動之大,所以配上適當的音樂朗讀,會有利于調動聽者的情緒,更有利于朗讀者情感與作者情感產生共鳴。
王君老師在這一課的朗讀過程中不但配以雄壯的音樂,還指導學生自創音樂進行配樂:師生合讀中,當全班同學一起讀出現“隆隆隆隆”的詞語的段落時,王老師請全班同學用手擊打桌面模擬打鼓聲,這樣的配樂無疑是一種教學上的創新,自己動手發出極大聲音會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同時有利于想象課文中作者所描繪的場景并體會其鼓點的雄渾有力。
《美國教學創意手冊》中說“教師的責任就是動用一切有創意的方法讓學生被書本深深吸引。”王君老師這一富有創意的配音設計正是在讓學生被書本吸引,被朗讀吸引,被青春的活力、生命的蓬勃力量所吸引。
四、小組分讀,自由又深入
學生第一次朗讀并說初讀感受后,話題落到了本文語言表達的突出特點——排比上,為了體會作者運用排比的創造性與精彩性,第二次朗讀拉開序幕。這一次為分小組放聲誦讀,明確誦讀任務是感受排比之美與排比之智慧。
此次朗讀設計較自由,小組根據自己感興趣的一組或幾組排比句設計朗讀,并提示感受排比句的構成特點、用詞特色、與其他修辭方法的配合……小組準備,老師巡視,五分鐘左右后各組開始展示,教師隨機點評、激發、幫助、推進,并注意緊扣排比句的讀法啟發學生。
這一環節,在朗讀基礎上再次朗讀,在再讀基礎上初步體會語言特點,這是朗讀練習,更是深入研究文本的一個必經階段。朱光潛先生說:“從字句抓住聲音節奏, 從聲音節奏中抓住作者的情緒氣勢或神韻。”只有反復體驗聲音節奏才可以更加深入地體味其語言,從而達到體會作者情感及表情達意的巧妙技法。
這一環節的朗讀應該是排比的“壯闊”,是課堂的“豪放”,更是青春與人生的“ 火烈”!
五、修改后讀,比較又批判
在第二次朗讀基礎上談過排比句的問
題之后,王君老師要推進一步對于排比句的理解,于是她教給學生一個研究語言的好方法,即比較中朗讀。首先,她從文中找出一段精彩的排比句:
“一捶起來就發狠了,
忘情了,
沒命了!
百十個斜背響鼓的后生,
如百十塊被強震不斷擊起的石頭,
狂舞在你的面前。
驟雨一樣,
是急促的鼓點;
旋風一樣,
是飛揚的流蘇;
亂蛙一樣,
是蹦跳的腳步;
火花一樣,
是閃射的瞳仁;
斗虎一樣,
是強健的風姿。
黃土高原上,
爆出一場
多么壯闊、
多么豪放、
多么火烈
的舞蹈哇!
安塞腰鼓!”
請學生朗讀,此時的學生朗讀排比句的能力已經有了很大提高,能夠豪氣千云地讀,接著王老師將上面的語段修改為:
“一捶起來
就發狠了!
百十個斜背響鼓的后生,
狂舞在你的面前。
鼓點急促;
流蘇飛揚;
腳步蹦跳;
瞳仁閃射;
風姿強健。
黃土高原上,
爆出一場
多么壯闊
的舞蹈哇!
安塞腰鼓!”
學生反復朗讀修改之后的句子,已感覺到氣勢與感情大不如原句。面對這樣的體會,王老師鼓勵學生要更具體些談,于是帶著學生一個詞語、一個分句的分析,最后引導學生得出“沒命了”是一種頂峰狀態的朗讀體會,得出這是一組遞進式排比句。
修改語句進行比較,這是王君老師非常善于運用的一種形式。在本課中更是運用到極致。還是這一段,同學們做好遞進式排比句旁批后,王老師再與學生討論最后一節修改的效果,引導學生體會出“壯闊”是一種場面,“火烈”是一種氛圍,“豪放”是一種個性特質,一種氣勢。在此分析基礎上,讓學生加上場面、氣勢和氛圍三個詞后進行齊聲朗讀:場面壯闊、氣勢豪放、氛圍火烈,朗讀之后,王老師點撥:這是多角度修飾排比句,與剛才層層遞進是不一樣的。
“改一改,讀一讀,比一比”,語文課堂中最簡單又最有效的教學方式。在比較的朗讀中思考是必不可少的。
再一次進行修改后的對比朗讀,體會把喻體放在前面,本體放在后面的表現力;第三處修改后的對比朗讀是帶有批判性的:要求學生反復讀,句子對比讀,短語對比讀,詞語對比讀之后學生發現,“土浪”是實寫,“抒情”等是虛寫,王君老師明確:一般情況下,作者會先實后虛或先虛后實,很少混雜在一起,修改之后脈絡更清晰。同時又告訴學生:任何時候都不能跪著讀書,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不管作品多優秀。
記得葉圣陶老先生說過:讀書有三種態度,一種是絕對信服的態度,一種是批判的態度,一種是隨隨便便的態度,年輕人一定要用第二種態度讀書。王君老師在修改比較朗讀的過程中不但指導學生對作者精彩語言進行學習,還能夠引導學生辯證地思考,理性地判斷,這是大多數語文教師所缺乏的。
此環節,仿佛是安塞腰鼓中那“掙脫了、沖破了、撞出了的那么一股勁兒!”讓人看到不一樣的課堂狀態、閱讀狀態與生命狀態!
六、延伸性讀,青春又生命
有人說,語文課猶如一支動聽的樂曲:“起調”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勝;“終曲”余音繞梁。本課第三部分悟主題雖接近尾聲,但卻同時具有扣人心弦、引人入勝與余音繞梁之功效。
這一部分依然以朗讀為主要活動形式。首先朗讀劉成章《關于〈安塞腰鼓〉》的文字,在此基礎上引出“如此動人的安塞腰鼓,你想邀請誰一起去看”這一問題,大屏幕展示:
我想邀請我的同學和我一起去看,我想告訴他:活著,就要活得痛快,活出激情,要有安塞腰鼓的那股勁兒,不要老在期中考試失敗的陰霾中徘徊。
我想和我的爸爸媽媽一起去看。我要告訴他們:請他們放心,我的生命,也將是一曲痛快淋漓的安塞腰鼓。
我想請我的姨媽去看,她得了乳腺癌。我想告訴她:我們不能是易碎的玻璃,要堅強。我們一定也可以釋放出奇偉磅礴的能量戰勝疾病。
我想和我的哥哥一起去看安塞腰鼓,我還決定一定要去一趟黃土高原。哥哥今年就要參加中考了,我想陪伴他一起去高原尋找一種嚴峻的思索。
……
學生一段又一段的深情朗讀,這哪里還是單純的去看安塞腰鼓,分明是捧出一顆心,奉上一腔情,與自己最重要的人一起度過生命難關,一起注入希望與力量……
當學生的朗讀告一段落,老師出場,她說要邀請每個學生去看安塞腰鼓,她出示寫給齊魯大地少年們的文字,她請齊魯大地少年們朗讀這段文字:
齊魯大地啊
你生養了我們這些
元氣淋漓的少年
我們
一定能承受
如此驚心動魄的搏擊!
她說:“捶打這腰鼓??!把它想象成你的一張考試失敗的試卷,把這腰鼓想象成一個巨大的困難,狠狠地錘打啊,把“后生”變為“我們”,再讀——
我們的胳膊、腿、全身,
有力地搏擊著,
疾速地搏擊著,
大起大落地搏擊著。
生活啊
它震撼著我們,
燒灼著我們,
威逼著我們。
它使我們
從來沒有如此鮮明地感受到
生命的
存在、活躍和強盛。
它使我們驚異于
自己年輕的軀體,
居然可以釋放出
那么奇偉磅礴的能量!
她說,這不是腰鼓的問題,這是生命的——然后重重板書:生命的存在、活躍和強盛;最后祝愿山東的孩子們,永遠擁有存在、活躍、強盛的生命!
當我讀到這里,我的眼前仿佛看到山東的孩子們眼眸清澈、挺直身體、放開嗓子大聲朗讀的樣子,我仿佛看到王君老師挺拔的身姿,激情昂揚的生命狀態……
王君老師說:“怎么活就怎么教,怎么教就怎么活?!蓖踽轮劾蠋熣f,一堂好的語文課的第三種境界:人即是課,課即是人。這節以朗讀貫穿始終的語文課就是王君老師的活法,無時無刻不散發創新光芒,無時無刻不洋溢青春激情,無時無刻不傳遞生命力量,這是安塞腰鼓,更是青春之語文,生命之語文。
作者簡介:陳群,秦皇島市昌黎縣第四中學高級語文教師,王君青春語文名師工作室成員,秦皇島市作家協會會員,秦皇島市語文骨干教師,語文濕地專欄作者,昌黎縣青少年活動中心特聘初中閱讀寫作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