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應熊去見孝莊太后的真正目的,一是打聽康熙撤三藩的具體情況,二是想通過孝莊太后阻止康熙撤三藩?;叵胍幌?,在我們日常的工作中,是不是總有那么一些會議、談判或是溝通,總讓人昏昏欲睡,花費大量時間,最后還達不到想要的結果。
這時候,領導者需要的是,將溝通的目的明確下來,并在溝通過程中時常提醒自己。
為了能達到以上溝通目的,吳應熊先是找到索額圖,讓他把自己引薦給孝莊太后,但在此過程中,他又從索額圖處了解到孝莊太后的喜好,并很好地抓住了這個關鍵點。吳應熊這禮送得特別,送的有趣。用現在眼光來看,這花兒并無稀奇之處,或者就是一株精心培育的山茶花而已,用現代嫁接和溫室技術,培育幾株、一批甚至一大批都不是問題,可在幾百年前大冬天的北京城里,能看到熱帶的西雙版納都少見的奇花,絕對算獨一份兒。
作為朝廷最高權力擁有者的孝莊太皇太后,雖然康熙羽翼漸豐,但她的影響力仍無處不在的,天下是愛新覺羅氏的,當然她也會看成是自己的,既然如此,收受金銀財寶對她來說其實等于是左手換右手,而各級官僚的貪賄無異于攫取愛新覺羅家族的銀子,所以孝莊不缺銀子,也不稀罕別人給自己送金銀財寶。然即便地位至高無上了,她還是人,依然希望人家恰到好處地奉承自己。
吳應熊投其所好,送一株天下“獨一無二”的奇花,正好滿足了孝莊喜歡并愿意收下禮物的構成要件。不管是特殊禮物的作用,還是出于政治考量,孝莊太皇太后當場回憶了吳三桂等異族王爺為大清立國的不世之功,并表態說堅決不贊成撤藩,要與異姓王爺共享江山社稷。
不管是特殊禮物的作用,還是出于政治考量,孝莊太皇太后當場回憶了吳三桂等異族王爺為大清立國的不世之功,并表態說堅決不贊成撤藩,要與異姓王爺共享江山社稷云云。
后來孝莊也跟康熙表達了這層意思,囑咐不要急于撤藩,要繼續拖下去,等待吳三桂等梟雄老死拉倒。至于后來事情走向有異,那是諸多因素促成的。
而在和孝莊太后的溝通中,吳應熊深知孝莊太后的精明和老練,因此在溝通方式上,選擇了實話實說,最終從孝莊太后處得知她對撤三藩的態度和立場。
吳應熊聲淚俱下的傾訴與表態,也是為了讓孝莊安心,讓康熙放松警惕。以便之后吳三桂開始籌謀起兵造反贏來一點時間,因為吳三桂在康熙的召見下都不敢來京城就已經說明了吳三桂已經有不臣之心。
如同談判一樣,領導者的每一場溝通,都要非常有針對性,都要具體到管理中某一個問題、場景或制度、政策等方面。因而,在溝通之前,對溝通雙方的了解,以及溝通的關鍵要點都必須十分清楚。
其實吳應熊進宮見孝莊,既是為了自己的父親吳三桂密謀造反布置一個障眼法,更是為了想讓孝莊規勸康熙不撤銷藩王。但是最后的結果大家都知道,吳三桂造反,來勢洶洶,全勝是幾乎快占領大清朝三分之一的領土,康熙和吳三桂雙方鏖戰了三年之久才得以平息叛亂。三藩之亂也給康熙盛世的到來帶來了不可挽回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