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維度有真假和快慢之分?
是的,體驗維度的特質有真假之分。當我們活在體驗之中,體驗就是真的,思維是假的。思維有時候具有很大的真實性,比如一個人把書寫得很有感染力,講書的人也很有感染力。之所以有這種感染力,是因為思維和體驗相融合了。一旦思維和體驗脫離了,就會陷入一種純思維狀態,沒有體驗,那思維就是無源之水,就是假的。所以,這是特質之一,即真和假。
體驗維度還有一個重要的特質,就是快和慢。思維很快,能超越時間和空間,而體驗很慢。我們可以隨心所欲地想,一想就是上下五千年,甚至上下五萬年,一想就是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這非常容易。
所謂的頭腦暴政,其實就是孫悟空和唐僧的關系。思維就像孫悟空,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瞬間就能到西天,但是孫悟空取不到真經。唐僧一步一個腳印,路上經歷九九八十一難,這樣才能夠取到真經。人做事的時候,如果活在思維中,用思維要求自己,就構成了頭腦暴政。因為思維不僅看著自己,還看著所有做事的人。如果你出現這種感覺,那一定出大問題了。“你們怎么這么慢”“你們怎么這么差”“你們怎么還不明白”……有些父母輔導孩子做作業就是這樣,其實都是活在頭腦暴政中。他也批評自己,說“我怎么這么差”“我怎么這么慢”。
經常有書友說:“為什么我明白了,但是做不到?”你明白了,但你只是頭腦明白,如果你想要做到,你得“取真經”,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哪兒那么容易。所以用體驗做事的人,就會自動地慢下來,而且他最初的慢會成就最后的快。思維和事物構建的關系,是虛假關系。用體驗做事的人,尊重自己感覺和內心的人,構建的是真實關系。真實關系是可以成長的,虛假關系成長不了,這是人和人之間最顯著的區別。
虛假關系的成長曲線和拋物線類似。剛大學畢業或者讀書的時候,真實關系和虛假關系的差別不明顯,因為讀書時我們學的是知識,但是一旦進入社會,開始工作,就會有非常明顯的差別。
比如,你二十二三歲開始工作,逐漸累積一些經驗,開始上升,但上升不多,到大概35歲就會開始下滑,你的記憶力、體力各方面都不行了,這就很悲催。但是如果你構建的是真實關系,你的成長是幾何指數上升的,是冪次曲線型成長,越老越值錢,不用擔心有一天會被淘汰。無論時代怎么發展,你都不會被淘汰,因為這是真實關系帶來成長的結果。
真實關系真的非常重要,同樣是看書,有的人為了顯擺,看我讀了多少書,看我會說多少名言警句和故事,不與自身聯系,不反思,不思悟,看多少書也不會有太多成長。
有的人為讀書總是記不住而苦惱,這沒必要,只要你沉浸在書里,即便沒記住,去體驗它就好。實際上,這就是體驗和思維的關系。記住書上內容的方法有很多,但更重要的是知道記不住也挺好。因為你體會到了。
體驗就是要慢慢來,慢慢來。
全能自戀加思維非常可怕嗎?
是,全能自戀加思維,是一個特別可怕的結合。人為什么會向思維認同,就是因為受到了全能自戀的驅使,我們希望立即完美地掌握事情。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太著急了,急著學會,急著一點就通。我們應該別著急,慢慢來。不要指望自己把書讀一遍就懂,其實讀個大概就可以了。
人的學習習慣或者你所處的維度,都跟你童年時代所受的教育和生活環境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