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企和電企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但這種局面可能會迎來“終結”。
8月3日,中國神華公告稱,公司所屬兩個露天礦于2017年8月起暫時停止或減少煤炭生產。
這事影響多大?
8月4日華電能源公告稱,神華兩煤礦停減產,預計今年公司所屬電廠由于燃煤短缺將直接導致減少發電量,將影響到2017~2018年供熱期內,公司“1億平方米”供熱面積內的供熱質量和安全。華電能源表示,將積極應對燃煤短缺,向政府部門取得支持,以及依法維權。
實際上,今年以來,由于煤價持續處于高位,電企的日子已經非常不好過。根據華電能源發布的業績預減公告,公司預計2017年上半年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將同比減少65%-70%,凈利潤區間約為1億元-1.1億元。
煤電重組大勢已定
事件的另一主角——神華集團的熱度不減。
上周五,停牌已2個月的中國神華和國電電力均未復牌。當晚,兩家上市公司雙雙發布公告稱繼續停牌1個月。
中國神華公告稱,控股股東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擬籌劃涉及本公司的重大事項,可能構成涉及本公司的重大資產交易,須征求有關部委意見,屬于重大無先例事項。
國電電力公告亦稱,控股股東中國國電集團公司擬籌劃涉及本公司依法須經事前審批的重大事項,且該重大事項可能構成重大資產重組。
雙方公告中的擬重組的標的資產主營業務為電力生產與經營,且標的資產范圍尚未最終確定。重組的交易對方擬為能源行業大型國企,實際控制人為國務院國資委。
中企君接觸的兩位神華集團內部中高層人士證實,公司已就重組事項與國電方面展開接觸,具體方案還未公布。
上周8月2日,國電集團安全生產部處長關維竹公開表示,國電集團和神華集團的合并方案已上報國務院,新集團名稱暫定為國家能源投資集團。合并后,新公司總資產超過18000億元,負債率60%以上。
目前在政府主導電價的情況下,煤炭企業與電力企業分居蹺蹺板的兩端。而神華集團因其煤電聯營的策略,在過去數年間維持穩定的盈利水平,為行業樹立了標桿。因此,煤電聯營將會是此次煤電行業整合的基本方略,神華集團與國電集團的合并將成為行業整合的示范案例。
業內人士分析,如果神華與國電集團重組方案一旦確定,華能、大唐、國電、國電投,及中核、中廣核等電企之間開展同業整合的可能性會更大。
政策暖風頻吹,煤電領域的大動作呼之欲出。
近日,發改委、財政部、央行、國資委、工信部等16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防范化解煤電產能過剩風險的意見》。文件鼓勵和推動大型發電集團實施重組整合,鼓勵煤炭、電力等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發揮產業鏈協同效應,加強煤炭、電力企業中長期合作,穩定煤炭市場價格;支持優勢企業和主業企業通過資產重組、股權合作、資產置換、無償劃轉等方式,整合煤電資源。
“該文件是在為煤電領域的國企重組鋪路。”中國企業研究院專家表示,“這不是一般的重組,而是從產業結構調整的角度進行重組,目的是為了結構調整,從產量的減少到供給結構單元的減少。”
據介紹,過去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去產能為主,去產能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初步階段。過去去產能主要是去產量和去僵尸企業,現在則進入到去企業的階段,去掉一部分企業。據此他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進入新的階段,即從去產能到重組,由產能結構向組織結構進行調整,重組是更長遠的去產能,更深層次的供給從結構性改革。
“我估計,不僅會有國家能源投資公司,還會有國家金屬投資公司、國家礦業投資公司等,這樣‘國’字頭、“中”字頭的大公司都會相繼出現。”專家稱。
國資委實現“小目標”
此輪電力企業重組,是解決同質化競爭、化解過剩產能的必由路徑。
現在從事電力生產的“五大四小”都是國企,9家同質化的企業參與同質化的競爭,隨著五大發電在火電領域的競爭日益加劇,重復建設、同質化競爭、內耗嚴重的問題逐漸暴露。
對開展電力央企整合的原因,國家電投董事長王炳華有切身體會:“你想想,國資委是國有企業出資人,在目前101家央企中,從事電力能源生產的企業,一共有五大、四小,同一個管理者,卻有9家同質化的企業在參與發展、管理及市場上的競爭,這顯然是不合適的。”
過去一年半的時間,煤炭價格暴漲讓問題更加凸顯,火電企業的效益和效率在全面大幅下滑。電力行業重組勢在必行。而神華與國電整合重組后,可能會在集團內部進行業務優化,讓相對落地的產能適時退出,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重復投資,化解煤炭、電力等行業產能過剩的壓力。
十多年來,合并一直是國企改革的一個關鍵特征。中國目前有101家央企,而2003年國資委成立時央企有189家。臨近年中,肖亞慶在《學習時報》撰文稱,中央企業間重組整合不斷加快,黨的十八大以來共有26家中央企業進行了重組。
國資委副秘書長彭華崗在6月媒體溝通會上透露:“根據國企改革《指導意見》有關精神,未來央企將主要分為三類,即實體產業集團、投資公司和運營公司。”目前,央企投資公司、運營公司試點已擴展到了“2+8”共10家,即:誠通集團、中國國新兩家運營公司試點,以及國投、中糧集團、神華集團、寶武集團、中國五礦、招商局集團、中交集團、保利集團等8家投資公司試點。
試點企業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推進相關產業和業務重組整合,使國有資本有進有退,提高國有資本配置效率。
有國資專家分析,按“三類劃分”,央企產業集團(公司)大致將有50余家、投資公司將有20多家,另有2到3家運營公司。如果這樣,央企至少要減少到90家以內。而在這一格局形成過程中,央企重組整合會再掀熱潮。
早在今年初,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季曉南便公開提到,年內央企數量將被壓縮至100家以內。
不管怎樣,下半年任何一個巨無霸出現,都意味著央企的數量將減少到100家。這是國資委年初確定的小目標,也是國資委第一任“掌門人”李榮融十年前立下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