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樹的日常修行,搜集生活中遇到的好文案,并分析它好在哪里。
累計到100個,便不再更新。
有同樣對文案感興趣的,就過來看看吧。
0907
昨天下樓的時候,聽到某個電商節的廣告,「……每滿1000減100」,其實這就是普通的九折嘛,但是聽起來比九折有吸引力得多,為什么呢?
發到朋友圈,很快就引起大家的興趣。
有的說,「因為數字具體,對比大」
有的說,「100塊耶,聽起來好多」
有的說,「問題是不滿1000還不能減…毛利損失少于打折,聽上去還很屌」
大家都好聰明啊,是的,「具體」和「對比」兩個基本原則的巧妙運用,是這個文案成功的秘訣。
我一直覺得,營銷的技巧,實際上就是引導消費者的思維方式,朝著你要的方向走。
先說一下「具體」的運用。
普通的文案,說「打九折」,其實是一個很抽象的東西,到底能便宜多少呢?我作為消費者,在下樓梯的時候,(尤其我可能還在低頭看手機),其實是不會展開想象的,聽過,就算了。
但是「每滿1000減100」,100就是一個足夠有吸引力的數字,能便宜100塊,已經很可觀了。這就足以抓住我的注意力。
而且運用「每」「減」,淡化了1000這個滿減條件,讓消費者把注意力放到「100」上,這也是一種很巧妙的引導。這類技巧,有上推和下切兩種。想要讓人不重視,就上推,把事情描述得抽象,讓人天然不感興趣;想要讓人重視,就把事情描述得具體,繪聲繪色,更多細節。
再說一下「對比」。
「對比」在這里,是以往經驗跟現在收益的對比。以前買東西,可能就買個一百兩百塊,即使打折,也不過便宜個十幾塊。現在,你有了一個可以「賺到」100塊的機會,你說你感不感興趣?
需要指出的一點是,「對比」在這里,是需要前面「具體」原則鋪墊的。如果不把直觀的好處展示給你看,你又怎么會聯想到過去經驗,進行對比呢?相比起計算,人對「識別和比較」更在行一些。這個文案,減少了大量用戶思考的成本。
真是一個好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