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電腦面前,盯了5個小時,只做一件事情,不間斷地按Enter鍵,還不能分散注意力。因為必須要在下班前完成任務,稍微分心,就會延長完成時間。我像個車間流水線上的機器,重復按鍵的動作,枯燥無趣。內心要崩潰,可還得保持微笑。這大概就是所謂的“表里不一”吧。
剛畢業的時候,對工作很向往,尤其是能讓人迸發創意的工作。很多人畢業沒多久辭職。就是覺得工作枯燥無趣,沒創意,簡直浪費人生。然后,各種“諺語”如春筍般出來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追求自己的內心”...
網上,我們常常看到一些美文,妙語連珠,驚嘆作者腦洞大開的創意,看完讓人大呼過癮。再看看下面的打賞,1000多個。寫一篇文章就有這么多錢,真叫人羨慕。假如每天寫一篇,就有那么多收入,那走向人生巔峰是遲早的事兒,而且作家還很自由,時間自己安排。為了追求自由,很多人辭職步入自由職業者的行業。
可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
寫作看似高大上,你知道一篇好的文章從無到有,需要經歷多少痛苦的過程。首先要選題。寫幾篇,題目很好選,可因為需要,你需要連續寫30篇,甚至連續寫100天,每篇主題還得不一樣。如何保證源源不斷的素材成了一個嚴肅的問題,多少作者每天不知道在選題上撓掉多少頭皮屑。然后是組織文章框架。如何表達出你的主題,讀者能因此產生共鳴。可你不想搞那么復雜,只想寫。那我只能說,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組織好框架后,成稿了,天真的你以為寫完了。可一篇好的文章出爐,少不了修改。也許不止十次,可能要無數次。我們熟知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又”字,起初是“到”,因為不能表達作者的情感,換了“過”、“入”、“滿”等等,王安石前后改了十多次,才確定了“又”字。修改就是一個否定打擊自己的痛苦過程。修改好了,最后發表,天真的你以為總算大功告成了。可你的文章好不好,不是你說了算,還得看讀者的反饋。
是不是一篇好文章的出爐,經歷的過程是如此的枯燥無聊?更何況,還不只是寫一篇文章。這些過程枯燥又無趣。但又不能跳過,是必須做的。剛開始,腦中來了個靈感,可靈感到成稿,也要經歷打磨的過程。就像一件產品,創意只是占一小份,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設計、生產、銷售、售后上。愛迪生發明電燈,前后不是試驗了一千五百多次,才最終找到做燈絲的材料,而創意只占其中極小部分。
別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
我昨天盯著電腦,機械地在鍵盤上敲Enter,確實枯燥又無聊,可這是必須做的。你不做,任務就完成不了。很多人因為工作枯燥無聊,可有些無聊枯燥是你必須面對的啊。追求創意,最后還是要回歸枯燥。看到這里有人就要反駁我了,叫你天天做無聊的事情,你受得了啊。如果是完成任務部分必要的枯燥無聊,即使受不了,我也得做。
中文中有個詞語:腳踏實地。字面意思是腳踏在堅實的土地上,比喻做事踏實、認真。這是個強調做事過程的詞語,可過程又是枯燥的。腳踏實地做事情,絕大部分是枯燥無趣的,創意部分連1%都不到。
做一個腳踏實地的人,一步一個腳印。也許生活中99%是枯燥無味,但為了那1%的趣味,我愿意直面枯燥。
以此勉勵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