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在讀River Town,愈加覺得外國人眼中的90年代江城涪陵的風土是那么的有趣,那里的人們是那么的憨實。
那么小山城呢?我想,山城也是有趣的。只不過跟River Town的作者比起來,我作為土生土長的山城人,有些東西也許是有趣的,但是因為習以為常,就不能夠更好的體悟那種趣味。無妨,那就聊聊我自己覺得山城比較有趣而特別的地方吧。
在體驗過城市生活后,山城的早餐成了我腦海中特別的記憶。
在小城里,早餐可是說是一天當中最為重要的一餐,吃的是跟午餐一樣風格的正餐。家庭主婦們精心準備,力求每一天的第一餐都是最新鮮的。一大早起床,點起炊火燒個熱水,趁著間隙去院子里的菜地摘個早上要吃的菜,然后淘米煮飯,擇菜炒菜。在麻利的主婦的巧左翻右炒下,超級新鮮又健康自種白米飯+農家菜的早餐就端上了桌。這時候,早出干活的勤勞的漢子們也開始回家,手一洗,一家人就開飯咯。之所以特別,是與城里相比較而言的,山城的人們更加關注早餐的飲食。他們常說,早上吃好,干活不累。想想也是,山城的人們是需要做體力活的,早上不好好吃飯,哪有力氣干活呢?
除了早餐,小城最讓我難忘的是它的高度自給自足。日常生活中,除了必備的衣服和油鹽醬醋,其他很多東西都是鄉村自供的。
田不多,按人口分配的,種的稻米剛自家吃,足以。特定季節里,還可以在田里撈到野生小蝦米,抓到泥鰍黃鱔什么的,光想一想,就覺得很美味。
地也不多,種點小麥玉米、芝麻綠豆、瓜果蔬菜,自家吃也是綽綽有余的,有些種得多的,有時間的時候會拿一點去市場上賣。當然咯,也有很多人家種多吃不完的,就贈給鄰里親友,做點干菜或者喂雞喂豬。
山林呢,每家都有一小片山,種點茯苓和天麻,也是沒問題的。甚至,勤勞的山城人,在農閑時節會把有些小山丘開辟成旱地,種點茶葉桑葉什么的,于是摘茶養蠶就成了當地的一些特色農副業。
住房呢,90年代早期以前都是那種土磚做的瓦房,后面呢,換成了鋼筋混泥土的房子,材料不同,但房子依舊是自己家建的,想建幾層建幾層,想什么風格建什么風格。
當然,除了自住房以外,還給豬呀,山羊啦,雞鴨鵝呀都建了他們的小房子,比起有些養殖業的簡單粗暴,山城人對待家禽真的太溫柔了。當然,作為回贈豬會在年尾的時候會奉獻超級美味的豬肉,雞鴨什么的也會不定期的貢獻一些蛋。離家多年,依然惦記著這些純天然的美味。
除此之外呢,有些人家還是有池塘的。比如我家就有兩個池塘。
在我的記憶中,小時候最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坐在我家池塘邊釣魚。那個時候,池塘里面鯽魚成群。買點魚鉤魚線什么的,想釣魚的時候就砍個小竹子當釣魚竿,找幾片羽毛做漂浮標注物,三下兩下的,一幅自制漁具就出來了。魚餌呢,一般最常用的的就是去菜地里挖蚯蚓,據說鯽魚最愛吃蚯蚓咯。這個我也做過,但我后面嫌蚯蚓太臟,就自制魚餌。也很簡單,把香油,雞蛋加入小麥粉中,加點水和成一團,兩分鐘時間,魚餌就弄好了。那會常被別的小朋友說,真土豪,用雞蛋當魚餌。誰讓我家雞蛋多呢!有了漁具和魚餌,剩下的就是耐心等著魚兒上鉤咯。我忘記我是什么時候開始釣魚的,記憶太久遠我都忘記了。因為我是個比較好奇的小孩子,看著大人干啥的時候,我都想去嘗試一下。釣魚應該是跟大伯家的一個小哥哥學會的。當我還是個釣魚菜鳥的時候,我覺得那些魚都特別傻,因為她們太容易上鉤了。有時候我明明只是想把魚竿挪著位置,結果,沒有征兆的,挪動的過程中魚就上鉤了,有時候甚至還能一次釣到兩條魚(兩個魚鉤串到一個魚竿上),一群小孩戲稱雙響炮。于是,那一次一個小上午,我就釣到了幾十條鯽魚。于是,當天中午,就是一頓自己釣魚自家烹飪的美味魚湯。
魚塘除了釣魚的樂趣以外,還有一項巨大的樂趣在于過年的時候下塘抓魚。
農歷年末的時候,抽個空閑時間,打開池塘的閥門開始放水,待水放得差不多塘魚清晰可見的時候,就是下塘抓魚的時候。冬天天氣冷,大人們就穿上膠長靴下塘抓大草魚大連魚什么的,作為小孩子,最大的樂趣莫過于在池塘邊拿著瓢盆到水里去舀經過的小鯽魚。雖然池塘邊上水沒了,但地依然是滑的,于是乎,小孩子在邊上抓魚的時候總是會不小心的掉到塘泥中,弄得一身臟污。奈何它去,繼續抓起。而主婦們呢,則是站在岸邊,為自家下塘抓魚的男人和孩子加油。待抓得差不多的時候,大人們會來一句,小魚不能抓完,讓它們繼續繁殖,來年繼續。于是乎,開始清點捉到的大魚,每家分個十來條的,過年吃,足夠矣。
一回憶,腦海里就一幅幅畫面在翻轉,回憶是激動的,也是快樂的,同時也伴著一點點小失落。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劇,我記憶中的種種在逐漸消失,農村也開始變得空曠。田地因為年久未種植變成了荒地,池塘里也因為塞滿泥沙年久失修開始無法養殖大魚。我記憶中的樣子,在一步步的遠去。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