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

老家有條小河,承載了我童年的無數回憶,其中“釣魚”是印象最深刻的童年活動之一。

小河著實不大,河床雖有二十多米寬的模樣,但長年水面寬度不過八九米,而且夏天雨水多時,水深也不超過兩米半。倒是小河在村頭跟另一條大一點兒的河(趙王河)交匯,所以水源還是有保障的,每逢雨季或者旱季,黃河開閘,都能順道取水,旱季時沿河兩岸的莊稼也就盼來了“解渴”之水。然而,對我們小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可以釣魚、游泳了。

小河兩邊全是樹,五步一楊,十步一柳。樹底下則是叢生的野草,和一條若隱若現踏出來的小路。夏天濃密的樹葉遮住了大部分陽光,只有幾處星星點點的光斑,那是幾小束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漏了下來,綴在草地上,風一吹,樹枝搖動,光斑就會忽閃忽閃地跳起舞來。小河有一種魔力,大河每次開閘放水,都是卷著泛黃的泥沙呼嘯奔流而至,到了小河這里,急湍便會瞬時變得安靜許多,不兩天就會發現泥沙不見了,只有碧青的緩流悠悠地往前淌著。

濃密的樹林,在夏天是人們乘涼的好去處,茂盛的草叢,則是羊群的最愛。夏天的午后,爺爺奶奶們都會各自牽著孫子孫女、趕著一群羊去河岸上放羊。爺爺奶奶們常常把羊拴在樹上,自己拿把蒲扇坐在草地上悠閑地拉家常、下棋,或干脆坐在那里打瞌睡,或聽收音機,或給孩子們唱小曲兒……小孩子們當然閑不住,抓螞蚱、趕青蛙、摘野花,或有調皮搗蛋的孩子去人家黃瓜地、西瓜地里摸倆瓜偷偷吃掉……而我,不知什么時候開始喜歡上了釣魚。

兒時的我是個乖孩子,特別安靜,聽大人話,大人說啥就是啥、叫干啥就干啥。另一方面也比較內向,怯生,不愛說話,所以也不怎么合群,同齡的小孩子很少和我一起玩,甚至偶爾惡作劇式地孤立我、捉弄我。所以,我要么跟在年齡稍大一些、懂事兒的孩子屁股后頭,由他們帶著我玩,爸媽也放心,至少這樣不會鬧事兒;要么自己一個人放羊,一個人割草,一個人到田地里刨花生,或者就在家跟妹妹兩個人玩?,F在想來,或許正是小小年紀里少有的安靜讓我可以在河邊握著魚竿、盯著水面,一動不動地一坐一個上午、一個下午。

其實,最初釣魚的家什兒,并不是“魚竿”。

那時還不從沒聽說過魚竿、魚線、魚鉤是什么東西。用的“漁具”恐怕也是現在很多人聽都沒聽說過,也難以想象的。當初的“漁具”——用現在話說——算是“DIY”的:玻璃制的罐頭瓶子,摳掉金屬蓋,用媽媽納千層底兒的繩子系在瓶口,繩子的另一端系在一根一米半左右長的木棍上;還不算完成,因為沒有放“魚餌”的地方,在瓶口處細繩的一旁擰一條細鐵絲,細鐵絲大概比瓶口直徑長出一點,用來穿“魚餌”。這樣一套簡陋的“漁具”就算制作完成了。

配這套“漁具”的“魚餌”,恐怕也是現在很多人難以想象的。在當年盛產小麥的華北平原上的農村,家家戶戶都是自己收麥子、打成面粉,然后蒸饅頭、花卷,搟面條,烙大餅,包大包子…魯西平原上的農村有多的數不過來的手工面食,勤勞的婦女做出面食的花樣和可口的味道,是一家人的口福,也是鄰里鄉親的口碑。奇怪的是,那里的魚,也愛吃那里人做的面食。

最初的“魚餌”不僅原料稀奇,“工藝”也應該十分罕見的:把家里蒸的饅頭掰一塊,沾水,然后用手不停地揉捏擠壓,直到揉成一個玻璃球大小、硬邦邦的面團,“魚餌”就算制作完成了。把“魚餌”穿在罐頭瓶口旁的細鐵絲上,然后把細鐵絲另一端穿在瓶口對面的繩頭上,“魚餌”正好橫在瓶口中央,用木棍挑著放好“魚餌”的罐頭瓶,擱置在河岸淺水區,等上半個小時左右,把罐頭瓶挑出水面,就會發現有小魚“入罐”了。

當然,那么小的罐頭瓶,“釣”的魚只能是小魚苗,多是三到五厘米長的小草魚、小鰱魚,偶爾一條寬身子的小鯽魚“進罐”,便會忍不住像發了大財似的歡呼雀躍一番。更有甚者,一只十厘米左右長的呆子鯽魚擠偏了瓶口的鐵絲也要擠進罐頭瓶,恰好被提了出來,那便是天大的喜事了。那么小的魚,沒法用小網兜,只好在岸邊用泥土堆起一個小池子,澆滿水,釣上來的小魚都放在小池子里。等到傍晚日落,或者爸媽手里端著碗邊吃著邊走來河邊叫回家吃飯,就把池子里的小魚一條一條撿到罐頭瓶子里,興高采烈地扛著回家了。也有收獲頗豐的時候,瓶子裝不下,就只撿個頭大的帶走,剩下個頭小的,或給別的小伙伴,或直接扔到河里放生,也有時惡作劇把小池子灌滿水,試試看小魚們能不能撐到明天我再來——當然,多數時候是第二天小池子里的水干了,魚也死了,也有時魚沒了,八成是被河邊人家的鴨子給屠戮了。

并不是每個小伙伴每次都會釣到很多小魚。這事情看起來簡單,其實也是有技巧的。首先是選地方,魚群的分布在河岸兩邊并不是均勻的,有的地方魚多,有的地方魚少,同一個地方有的時候魚多,有的時候魚少;一般來說,天熱時有樹蔭的水下魚會多一些,然而早晨的時候有點兒陽光的地方魚反而會多一些;釣小魚,罐頭瓶子不能下太深,小魚喜歡在岸邊、水淺的地方。罐頭瓶子的放法也是有講究的,一般是放在淺水區,讓罐頭瓶子站著,會吸引更多草魚、青魚和小白鰱,如果一不小心罐頭瓶子歪了、躺下了,釣上來一條泥鰍就不算稀奇的事情。最后,“魚餌”也是舉足輕重的因素,不同的小伙伴拿各自的饅頭塊揉捏成的“魚餌”,“質量”是參差不齊的。一方面是制作“魚餌”的“工藝”,沾太多水揉成的面團不結實,在水里泡一會兒就散開了,需要少沾水,大力揉捏,最后成品有硬度且稍有粘度為最好,是最耐水泡的;另一方面,由于這種“魚餌”是家里面食的二次加工品,“魚餌”的質量也直接取決于鄰里鄉親各位婦女的廚藝水平。有的饅頭和面時發酵過度,做出來的饅頭比較酸,小魚不愛吃;有的饅頭和面時發酵不足,蒸出來黑一塊硬一塊,俗稱“死面饅頭”,沒有什么味道,小魚也不愛吃;有的饅頭面軟了,蒸出來太松散,味道雖有,但揉捏成“魚餌”時一沾水就全散了,根本捏不成形。這方面我是最自豪的,媽媽是鄰里公認的“能手”,廚藝、女紅、種莊稼樣樣拿手,蒸出的饅頭從來都是噴香里面帶著甜,松軟又不失嚼勁,以至于我童年吃的最多的“零食”,就是媽媽當年做的饅頭、花卷、大餅、菜包子。那里的魚是愛吃那里的面食,但它們也挑食,像我一樣喜歡我媽做的面和餅,不然為什么總是那么多小魚爭著搶著鉆進我的罐頭瓶?

提回家的小魚,多是喂了鴨子、鵝、鴛鴦鴨,甚至喂狗。偶爾釣幾條個頭大一些的,不肯當時就喂了給動物們吃,就找來一只破缸養著,可是養了沒幾天還是翻身見白肚了,只好還是給了動物們吃。也有一連幾天“收成”特別好的,放缸里面攢幾天,攢了好多條。我媽一看不少了,說要不給你們煎著吃了吧。她讓我把小魚的內臟都擠出來,擠了半天,竟然有一碗多小魚苗。我媽拿去沖洗干凈,放上點兒料腌了半天,晚上打雞蛋、撒面粉,給小魚掛上芡,油鍋里煎成餅。出鍋香噴噴的有點兒酥,小刺都酥焦了,直接放到嘴里嚼個透——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小魚可以掛芡煎著做來吃,也或許正是從那開始,我愛上了吃魚。

后來漸漸長大,上了小學,就再也沒用這么土炮又幼稚的方法釣過小魚了,多是待到河水快要干涸時,直接下河抓魚。某年的一個夏天去姑姑家(我小時候愛去親戚家住,姑姑又特別寵我,那些年每逢寒暑假都會去姑姑家住上幾天),從大我好幾歲的兩個表哥那里得知,原來世上有“釣魚鉤”這個東西!

表哥他們村離我家有八九里地,但那里的人明顯比我們村里人熱情,干什么事都是好幾家鄰居湊一起熱火朝天的樣子。而我最感興趣的是,他們村里人好像個個都是捕魚能手。他們村的小孩子在我用罐頭瓶釣魚的年齡就會用漁網捕魚,會買魚線、魚鉤自己制作漁具去釣魚,這都是我在我們村長那么大聞所未聞的。表哥家出門向東走一百來米,就有一個很大很大的魚塘,不過多年不養魚了,然而魚塘跟一條河通著,幾乎沒斷過水,所以里面有很多的魚。他們村的人,不論男女老少,閑來無事的時候都會坐在水塘邊的樹蔭下,挑著魚竿去釣魚。記得有一次他們鄰居家在水塘里用大網拉到了一條特別大的魚,足足一米半長的樣子,魚腦袋快趕上當時的我腦袋那么大!至今那仍是我親眼見過、親手摸過的最大的魚。

表哥他們都有“魚竿”,他們哥倆都很會抓魚、釣魚,所以我在姑姑家住的時候沒少吃了魚。其實,那時的“魚竿”,說起來也不算正兒八經的“魚竿”,是自己分別買了魚鉤、魚線和魚漂,魚線其實就是粗壯的風箏線,然后找一根兩三米長的竹竿把三四米長的風箏線系在上面,就成了一根純手工制作的“魚竿”。魚餌當然就是土生土長的蚯蚓了,農村蚯蚓非常多,隨便一塊濕潤的草皮,用小鏟翻開就能有幾條蚯蚓,那是魚兒們最愛吃的純天然美食。即使這樣簡陋的“釣魚竿”,也比我當年土包的罐頭瓶子強太多了,至少能拉上來半斤以上的“大魚”??!

我釣魚的技術都是表哥們手把手教的。通常都是他們去水塘邊下了網,我在那兒挑著魚竿有模有樣地瞅著半截身子立在水中的魚漂,眼睛都不會眨一下。最初用魚竿釣魚特別好玩。兩三米廠的竹竿,對當時的我來說還不是輕松的物件,一只手拿著撐不了多大會兒,就換兩只手握著,時間一長,兩只手也撐不了,小臂直酸疼,就干脆把竿子斜插在岸邊,然后自己蹲在一旁盯魚漂。由于對魚竿魚鉤幾乎沒經驗,經歷的“坎坷”也不少:魚漂稍微有動靜就迫不及待地把竿子“嗖”地一聲挑出來,力氣大到直魚鉤甩到了頭上的樹枝,費了好大勁才把魚鉤從纏繞的樹枝上解救出來;穿魚餌,需要把一條蚯蚓掐成幾段,正好覆蓋住整條魚鉤最好,然而最初總是把蚯蚓穿的滿身窟窿還穿不好。

后來經過表哥的慢慢調教加上自己不斷地練習(是的,必須練習,就拿看到魚漂有動靜就抬竿這件小事來說,其實就跟看到蛇就嚇得跳起來是一樣的,類似條件反射,必須不斷練習、不斷適應才能穩?。瑵u漸積累了不少經驗。拿通過魚漂判斷水下的動靜來說,就有很多門道,比如不僅不能魚漂剛有動靜就抬竿,最初有一陣不持續的小動靜也最好不要抬竿,一陣動靜過后就平靜,多半是魚餌被劫走了;動靜特別大,通常拽著魚漂到處亂竄,很可能是淺水區的小白鰱;魚漂動靜不太大,但持續上下震動,甚至緩緩地被拖走,則多半是鯽魚或者鯉魚上鉤了;如果動靜很普通,懷疑有魚上鉤,一抬桿沒感覺到震動卻特別重,多半是釣到淡水大蝦了;如果抬竿的時候感覺到有力的震動,得了,八成是大魚,而且很可能是鯉魚!如果抬竿的時候覺得比較重,而且魚鉤出水面的方向跟拉竿的方向不一致,多半是釣到個頭稍大的鯽魚了,鯽魚出水基本不擺動,但寬闊的身子卻可能造成出水過程有角度,所以會偏離拉竿的方向;還有草魚、鯰魚、泥鰍,各有各的特點……

從姑姑家“藝成出師”,回到我家就馬不停蹄地自己買魚線、魚鉤和魚漂,自己找一根竹竿制作了一套簡單的“漁具”,氣兒都來不及喘就提著小鏟直奔河邊。在河邊遮了個順眼的地方,翻土找了幾根蚯蚓,試著釣了半上午,竟能釣到半根筷子那么長的鯽魚殼子,簡直比在姑姑家水塘里釣到半斤多的“大鯉魚”還興奮!可從沒在自家河里釣出過那么大的魚呀!以后想吃魚終于可以自己釣了!

鄰居小伙伴看到我的戰果,也都按捺不住,紛紛買材料制作釣魚竿,加入“高等級”的釣魚活動中來。一時間,我竟然引起了一陣破竿釣魚風潮。然而一段時間過后,好幾個小伙伴都漸漸不怎么釣魚了,原來很少有人會像我那樣釣那么多魚?,F在想想,應該是他們缺少釣魚必須也是最基礎的東西:耐心。十來分鐘魚漂還不怎么動靜,好不容易有了像模像樣的動靜,抬了幾次桿還不一定帶上來魚,要么魚餌無端被狡猾的魚兒銜走了,還得一遍又一遍地上魚餌,或者就帶上來一條用罐頭瓶子都能釣上來的小魚……總之,個把小時釣不上一條像點模樣的個頭大點兒的魚,不是誰都能受得了。反正不如河水快干涸的時候,堵住一段河段,用水盆排干一段河水再去里面抓魚(土話叫“堵堰”、“刮堰”)來的爽快,來得猛烈,來得直接,來得興奮……

再想想現在,這樣子的事也滿眼都是。多數人打心眼兒里不相信積少成多,不相信量變引起質變,更喜歡“速成”的事物。多數人只喜歡直接的、爽快的、淺層的、表象的,很少關注內在的。多數人只喜歡快節奏的,激情的,喜歡直奔盡頭,很少緩下來靜靜體會、慢慢品味。多數人只喜歡垃圾食品,只喜歡沒多少內涵的泡沫劇、喜歡口水式的文字,內在的、深刻、經典的東西卻鮮有問津。多數人在短暫、激情的放縱之后空虛、無聊地不知所措,少有人一步一個腳印、堅定踏實往前走。多有人帶著不知來自何處的或鄙視、或炫耀的姿態漫天闊談,不多的是深知自己位置、方向的人踏實做事……

我也不知道當年的自己是怎么一回事,就喜歡一個人坐著,適時地抬一下竿,有魚上鉤就高興地收納,沒有就再把鉤甩回河里,也不知道急躁。倒不是多么少年老成,可能就是天性能安靜下來。當然也有別的外在原因,小時候學習好,暑假作業什么的都是三下五除二早早完成,暑假剩下的日子沒什么學習作業上的負擔,經常看看課外書,或者去田地里幫爸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農活。甚至清楚地記得,漸漸長大后上初中的某個暑假,叢書攤上買的盜版四大名著,竟能津津有味地看起來。早飯后的上午,沒有家務活,地里也沒有活干,就提著竿子帶著書,在河邊上找一片有樹蔭的地方邊釣魚邊看《三國演義》,陽光、大樹、綠草、清水,清涼的微風中間雜著的蛙鳴鳥叫,那是多年以后偶爾做夢才能見到的情境。

再后來,上了高中,我同齡的小伙伴們早就拋棄了釣魚這項無聊的活動。他們多半沒有考上高中,初中畢業以后就早早進城去打工,高中的暑期回家也基本見不到他們。而比我小的鄰居小孩子,大概從沒人帶過這個頭吧,也可能年輕的家長管得嚴不讓孩子離水近,沒見過誰還會去河邊釣魚了。我當年的魚竿,魚線早已經糟的一扯就斷,鉤子銹成一塊小小的鐵疙瘩,帶著螺旋花紋的塑料魚漂碎的只剩一塊塑料片,只有竹竿還是好好的,被媽媽拿去撐小竹床的蚊帳了……

高中的最后一個暑假——高考結束,填完志愿直接去煙臺即將大學畢業的表姐那里玩了一個周?;貋頉]多久拿到通知書之后就沒什么事情干了。高二到整個高三都學習很緊張,基本沒有釣過魚了,那會兒又突然想起了釣魚。就直奔鎮上買了一根那時看起來很“高大上”的碳素的魚竿,興致沖沖地沖到河邊去釣魚。

然而,才注意到小河已經變得跟以前不怎么一樣了。河邊有些樹已經被砍掉了。河邊瘋長了好多野草,兒時岸上被踏出的小路也不見了蹤影——那個時候已經很少有人家里養羊,更沒有人去河邊放羊了。長年沒有清過污,河底的水也不深了,里面有好多烏綠的水草,都沒法下鉤,甩下去的魚鉤可能一下就掛在水草上;河水也比以前臟了,村民的生活水平比以前提高了很多,但產出的垃圾也比以前多了好多,堆在河邊的垃圾散發出隱隱的臭味……那一個上午,我一條魚都沒釣到。

再也沒有人在炎熱的夏天跳到小河里游泳了,我也再沒興致去釣魚。回家收起了魚竿,裝進魚竿的包裝套,放在家里衣櫥上面,到現在都沒動過。有一年大學暑假回家,我媽問“衣櫥上面的魚竿是不是你放的?都不知道多長時間了,也不知道壞了沒,怕是多貴重的東西,我都不敢送給鄰居家的小孩”。我拿下來,包裝套上覆蓋了厚厚的一層土,拍打兩下撣去圖塵,到院子里拿出魚竿來,抽開甩了甩,竟然還是最初的樣子,只是鉤子有點兒生銹。

我媽在村里人緣好,家里的東西用不著就經常送人,我跟妹妹的書,用不完的布料,吃不完的菜等等,都會送給需要的鄰居。唯獨我的魚竿她不肯送人,我也知道她不會送人的。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197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415評論 3 415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104評論 0 37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884評論 1 309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647評論 6 40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130評論 1 323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208評論 3 441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366評論 0 288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887評論 1 334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737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939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478評論 5 35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174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586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827評論 1 283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608評論 3 39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914評論 2 372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