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會

各位好,今天我們要分享的這本書叫作《讀懂一本書》。

很不好意思,書的作者是我。并不是我寫的所有的書我都一定要講,我也有很多合輯類的書籍是從來不講的,我講過《可復制的領導力》,講過《低風險創業》,還有今天的這本《讀懂一本書》,都是我有一些原創的觀點和價值在里邊的時候,我才會把它推薦給大家。

其實我以前一直都非常反對講一些關于讀書方法的書,包括很多人會問過我,為什么不講一下《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樣的書。那本書的成書年代很早,跟我們今天讀的書的種類和風格已經差距很大了。而且研究讀書的方法很難讓你變得會讀書。我經常跟別人講,你如果真的想要解決讀書的問題,就去讀就好了,能讀多難就讀多難,哪怕你一開始讀一些花邊的,讀一些輕松的,讀一些武俠的,只要你堅持讀下去,總有一天你會回歸到經典當中。

但是每次見到書友,都一定會問:沒有讀書的方法?怎么樣選擇一些好書?為什么你推薦的書我們經常都見不到?你這些書是怎么選出來的?怎么能夠把一本書讀完?怎么能夠抓住這本書的重點?所以我后來覺得,說不定這是一個真問題,是很多人真的要去解決的問題,所以我就寫的這本書,叫作《讀懂一本書》。從選書然后到讀懂它,到怎么樣拆解它,到怎么樣把它表達出來,形成了一套流程和方法。

那么首先我們想要探討的,就是關于讀書的幾個常見的誤解,就是有很多人覺得說讀書沒用,這是我們在市場上聽到的特別常見的一種說法。說讀書并不能夠直接帶來什么好處,我還不如多去閱人無數,多去見人。我經常跟大家開玩笑,我說你每天見人,閱人無數,你見過達·芬奇嗎?你見過孔子嗎?你見過拿破侖嗎?這些人你可能都沒見過,你見到的都是跟你差不多的人,所以如果你希望通過自己閱人無數來逐漸地變得更厲害,那你只是被你周圍的人困住了,你跟你周圍這些差不多的人,困在同一個時代,擁有著同樣的困惑,而你還覺得大家可能都差不多,自己還挺好。

實際上,如果我們想要跳脫出當下的困境,我們必須得能夠通過書,才能夠和古代的那些偉大的先人們產生連接。甚至當代的人,如果他在國外,你跟他沒法建立起來任何聯系,也得通過書籍來建立,所以塔勒布曾經說過,讀書是唯一有效的培養一個人才的方式。他把哈佛大學所做的那種教育,叫作教小鳥飛的模式,就是你看起來,學校給一個人才設定了一套框架,說你將來如果想成為一個工程師,那么你要學這個學這個學這個,把這些東西拼湊在一起,你成為一個工程師。

但實際上你會發現,大量的人根本不是這樣成才的,你去看愛因斯坦,看牛頓,他們都是進入大學,只是個引子,只是給了他們一個學習的機會,剩下來的事全是通過看書來解決的。所以通過一本書,帶出又一本的新書。每一個人身上所具備的需求和弱點,都是不一樣的。如果你希望通過在教室里邊用批量化的生產,一個老師給你劃定的內容你學會了,就能夠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幾乎不可能。因為老師跟你也不一樣,老師也不知道你的弱點是什么,老師最多培養出來的是一個差不多的人,你沒法成為一個杰出的人,所以所有這些杰出的人,無一不是在利用讀書這個具有彈性、又沒有邊界的學習方法。也就是說,你只需要跟一個圖書館鏈接起來,這時候你可以和你們同班,哪怕你的同桌都產生完全不同的學習效果。

所以只有通過閱讀,我們才能夠個性化地成長,才能夠實現Keep Learning,就是我們說的持續學習。因為到今天你會發現,一個大學畢業生走入社會以后,他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不足以應付現代社會高速地變化。一個大學畢業生不再是一個知識精英,而是一個年輕人,一張白紙,走到了這個社會上。這時候,如果我們不能夠持續學習,不能夠活到老學到老,我們的技能很快就會被淘汰。

那天我在視頻上看到一個場景,就是終于有人發明了洗頭的機器人。就連洗頭這樣的事,大家覺得這事肯定得人洗,結果有人發明了一個機器人,像章魚的觸角一樣,把一個人腦袋在那兒洗,洗得很舒服,根本不需要人。所以如果你希望通過一個固定的技能,這一輩子就靠它養家糊口了,你不需要再讀書學習了,我只能說,你的未來很危險。

那么讀些什么樣的書呢?有人說要多讀一些有用的書,有人說不要只讀一些有用的書,這就經常會產生很多碰撞,有人倡導讀無用之書等等。在我看來,好書沒有沒用的,就是你非得說《紅樓夢》沒用,《紅樓夢》讓我們產生人生的感嘆,讓我們談戀愛的時候跟別人有談資,讓我們能夠在心靈的深處安慰自己,怎么能說它沒用呢?或者你說柏拉圖沒用,西方哲學沒用,東方的《老子》《莊子》沒用,魏晉玄學沒用。沒有,它都有它的用處。這種說讀無用之書的這種語調,會使得大量的普通人,可能遠離了讀書這件事,他會認為說,我還沒吃飽飯,我干嘛要去讀那些沒用的東西?

實際上,讀每一本好書一定都有用。所以我們應該小心的是,不要讀壞書,應該盡量去讀好書。那么讀書一定有用,無論是經史子集,還是我們今天所學的事業、家庭、心靈,都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益處,我個人就是從讀書教孩子開始,體會到了讀書給生活帶來的變化,然后用讀書學到的東西創辦企業,用讀書學到的東西來帶領團隊,甚至現在用讀書學到的東西來養生,全都是在用讀書改變我自己的生活,所以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夠體會到讀書的好處和樂趣。

那有人說,我讀書讀不懂,我喜歡讀一些我喜歡的書,那些書我不喜歡,所以我不想讀。在這個時候我就要勸大家說,如果你只讀那些能夠讀懂的書,或者只讀那些你有興趣的書,你會很容易陷入到“存量技能”的陷阱當中。我們叫有一本書叫作《能力陷阱》,因為我經常會見到我們的書友告訴我說,樊老師,我就喜歡聽你講親子教育的書,你能不能多講幾本。我說我們已經講過二十多本親子教育的書了。如果二十多本親子教育的書,都沒能改變你的問題,那肯定不是書的問題。一個真正善于學習的人,可能一本書讀下去,這個問題已經解決了,但是如果你整天靠讀親子類的書,來安慰自己的心靈,那只能證明,你在聽這本書或者讀這本書的時候,找到了共鳴,找到了安慰。但是放下這本書,你不去改變,那這本書對你沒用。

反過來,可能你讀一下《達·芬奇傳》,你讀一下《機械宇宙》,你了解一下宇宙蒼生。你知道還有人關注宇宙是怎么來的,還有人關注牛頓的三定律這些東西。這時候你的視野可能會比以往更寬闊,這時候你和孩子的關系才會發生質的變化。所以不要陷入在只讀自己能讀懂的書這個陷阱當中,要努力地邁出去這一步,去讀一些自己以前不喜歡的書籍。

包括樊登讀書APP,現在的選書早已經超過了我們過去所設定的事業、家庭、心靈這三個模塊。因為我覺得如果僅在這三個相對實用性較強的模塊里邊不斷地重復的話,大家的趣味和品位都會被限制。所以我們在不斷地向歷史、哲學、美學、宇宙,去做探索,我希望我們的書友跟我一起,能夠探索到知識不斷拓展的那種感覺和快感。這個過程當中,就是要學會去讀懂那些過去讀不懂的書。

也有人說讀書是一件私人的事,讀書是我自己一個人在臺燈底下,或者在陽光底下,要一杯咖啡,然后慢慢喝。這種態度其實是針對,文學類的書籍,我覺得的確可以這樣。一千個觀眾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

所以當你說,讀書是一件私人的事的時候,我們可能更多的是在文學的這個范疇,但是假如你說相對論,我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我有我自己的角度和看法,那就不行。或者你說,我怎么帶孩子這件事,我覺得我的辦法,就是我獨門的暗器,我就喜歡用這個,那你可能會給孩子帶來大量的傷害。所以有些東西不是你私人的事,這是一個公共的知識,這是需要大家能夠達成共識的,你得學會,它有對有錯。這時候你會發現,不再用讀書是一件私人的事,來給自己找不去閱讀不去學習的機會。

還有的人會講,我覺得讀書這件事,還是應該自己讀,聽別人講不靠譜。聽別人講,叫吃別人嚼過的饃都不香,這是我們小時候老師們常說的話。但是這句話,你如果認真思考它,你會發現,我們在小時候上數學課,你為什么不自己讀呢,你自己有數學教材,你自己讀就好了,你干嘛聽老師講呢?很簡單,因為你讀不懂,數學課你靠自己看課本,你看不懂,所以你聽老師講覺得天經地義。那事實上,我們講了很多的書,我認為在很多程度上受到大家的歡迎,就是因為我們彌補了很多人閱讀的缺陷。當你聽懂了以后,了解了這本書的主題,再去看,脈絡也清晰了,反倒很容易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這是我們,關于閱讀的一些誤解。

我們先解釋一下,那怎么選擇。我們在一開始選書的時候,有一個TIPS原則。TIPS是四個字母,分別代表我們挑書的四個維度。T,Tools,就是這本書里邊有工具,可以學到有一些能夠去實踐的東西,你像《非暴力溝通》給你一套工具,《關鍵對話》給你一套工具,《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給你一套工具,甚至《清單革命》也會給你一套工具。有這個工具就能夠立刻應用,能夠改變你的生活,你看我讀了《睡眠革命》以后,馬上就發現每天晚上睡五個睡眠周期,或者四個睡眠周期,這是工具性。

第二個,I叫作Ideas。就是你這本書有沒有新的理念,新的概念,新的想法,或者有新的發展。上一次有一個作者不遠千里從國外跑到中國來找我,他寫了一本書,他希望我能講他的書。然后我說對不起,這本書我不能講,他說為什么,我說你這個書是個案,是你總結了自己的教育方法,寫出來的這一本書。很好,是一個個案,但它不符合我們的要求,它并不能夠形成工具,也沒有新的理念。如果僅僅靠一個個案的成功,我們就把它講出來,那只是一個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所帶來的論證方法叫作歸納法,歸納法的問題在哪兒呢?就是這個案例當中用這個方法成功了,在下一個案例當中用這個方法,未必會成功。在這個家庭當中用這個方法成功了,下一個家庭未必會成功。所以你看到了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天鵝,你見過的都是白色的,你也沒法說下一個天鵝不可能是黑色的。直到最后,人們真的發現了黑天鵝。所以用歸納法,舉例的方式列舉的這些書籍,在我們看來是不夠嚴謹的,我們希望他能夠真的通過嚴密的推理,通過科學的實驗,能夠產生演繹法所帶來的新的理念、概念。

還有想法,然后第三個字母叫P,這個P是practicability,就是實用性,能夠給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改變,那如果你具備了T具備了I,我相信就會有實用性。

S是科學性,所以有嚴謹的科學文獻的支撐,然后有相應的實驗,具備一定的可證偽性。那要了解什么叫“可證偽性”,大家可以參考我們講過的那本書,叫作《思辨與立場》,還有《世界觀》,你就能夠理解科學性的代表。

所以如果一本書,能夠經得起TIPS的驗證,工具性,理念,實用性,科學性,基本上是我們所選擇的范疇。那對于大家來講,我覺得可以再增加一條,就是有些書不一定是工具,不一定每本書讀了,都是要去用的東西,趣味性也很重要,你比如說你讀像《百年孤獨》這樣的名著,你讀雨果的作品,它可能根本不具備前面的幾個性,但是文學作品你是可以欣賞的,所以加上趣味性就很好。

我這幾年把它再簡化總結,就是因為我們跳出了工具性的這個范疇以后,我認為最基本的是兩條,一個是科學性 ,一個是建設性。所以如果我們,能夠建立一些科學性和建設性的理念,我相信你離好書的距離就會越來越近。否則的話,經常會隨便翻一本書就激動得要命,就說,哇,這本書說得太好了,其實可能就是因為這本書里邊說到了幾個你平常所認同的觀點。當我們在書里邊看到了一些我們平常所認同的觀點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很興奮,這種興奮是危險的,這種興奮會讓你陷入到“自我論證”這個過程當中來,然后你會不斷地堅持朝這個方向走。而反過來,如果你看一本書,覺得這個書的觀點怎么跟我以往認為的都完全不一樣,這時候我覺得,反倒應該認真對待這本書,它可能會給你帶來很多不同的啟發,這是我們選書的原則。

那么買書有什么秘訣呢?怎么能夠買到好書?我會比較在意出版機構,當然這個就是歸納法了,因為也可能一個很糟糕的出版機構出了一本好書,這當然會有。但是大概率上講,好的選題會被大的出版機構拿走,所以那些很靠譜的、很穩定的出版商所提供的出版物,這個基本上是好的。第二個就是我要看這個作者的背景,我更喜歡選擇一個教授,經過了十幾年或者幾年的研究所做出來的一本書,而不是選擇一個暢銷書作家寫的一本,什么“全球暢銷兩千萬冊”這樣的書。為什么呢?就是暢銷書作家所寫的那種薄薄的小冊子,看起來能夠賣得很多,它的特點一定是來自于簡單化,就是你要想把一本書賣到一千萬冊,你如果不是一個簡單化的歸納的書,就沒有一千萬人能看得懂,所以它很難賣得很多。但是如果是一本科學性的書,它很嚴謹,它有論證,它有數據,它有實驗的過程,往往會有點艱深和枯燥,這時候閱讀的難度就會變大,所以你看一下作者的背景,他是一個暢銷書作家,還是一個科學家,還是一個教授,這時候我覺得會給你帶來不同的選擇。

然后推薦人也很重要,當然現在有很多人推薦泛濫,包括我自己也推薦了很多的書,其實應該更嚴謹一點。有一些人的推薦還是很棒的,你比如說凱文·凱利推薦的一些書,我都覺得不錯。比爾·蓋茨推薦的一些書,我覺得是很不錯的。還有一個有趣的地方是書里邊的那個參考書目,就是張五常教授講的,叫“學術史上的《老人與海》”。一個人的學術著作是不是具備一定的高度,核心就是看你被多少人引用過,引用得越多,就證明這本書越重要。所以如果你在看一本書的時候,發現他的文章里邊,或者是參考書目里邊經常會引到某一本書,那么這本書往往是值得去看的書。你看我們發現《思考,快與慢》,就是因為你看近期大量心理學的書,都會談到有一個心理學家叫丹尼爾·卡尼曼。他寫了一本書叫《思考,快與慢》,在里邊曾經提到過什么什么,全都在引用這本書里的內容,那這本書一定值得看,后來我把《思考,快與慢》講給大家聽,就是很棒的一本的心理學的書籍。還包括《人類簡史》,《人類簡史》也是在大量的引文當中,大量的書籍當中都會出現的這種書,它就值得我們去把它找來好好看一下。

還有一個,當然就是內容本身,你可以先翻看一下這本書的內容,看看這本書的文筆,所寫的這個選題的范圍,是不是你所感興趣的東西,最后一個是一個經驗性的東西,就是你看一下這個書籍的裝幀、翻譯的質量。因為你知道,做書是一個系統工程,如果翻譯這一環節不行,那這本書肯定是不行,如果裝幀特別差勁,那就說明這個出版社最起碼不太重視這本書,當然也不排除真的裝幀得很簡陋的,但是是好書。但這種情況更多地出現在90年代以前,就那時候出版業沒有今天那么好的條件,有很多書外觀不好看,但是內容很好,這也是有的,所以這是我們買書的一些小秘訣。今后大家慢慢地就能夠發現,一本好書會給你帶來下一本好書,多讀好書,好書就會圍繞著你,它會不斷地推薦。

然后有人說,我讀一本書就理解不了。如果你讀一本書,發現自己讀不進去的時候呢,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你現在沒有到理解它的那個時候,那很自然,放下它就好了,緣分沒到不要緊,不要強逼自己。我讀不懂,所以我覺得我很生氣,你有生氣的工夫,你不如重新找本書來讀,別跟自己較勁。人要想在讀書當中獲益,最有效的方法是不斷地看到自己的進步,不斷地獎勵自己,不斷地總結自己又學到的東西。這種正向的反饋,能夠帶動我們更有興趣去讀下一本書。但是如果你在讀書的過程當中,不斷地自責,不斷地批評自己,不斷地沉痛地說,我怎么這么笨,我怎么又沒讀下去……沒讀下去很正常,我當年買《瓦爾登湖》這本書的時候,實際上就是看樣學樣。看我們班一個學霸買了這本書,我一看我說,這么高級的書,我也買一本,然后買回來以后,我就發現讀不懂,根本不知道它在說什么。我后來沒辦法,我就把那本書扔在一邊,沒有去管它。后來到了我35歲以后,有一天我說,《瓦爾登湖》這書這么有名,我到現在還沒有看過,我就把那本書拿出來看,這次就看懂了。

很奇怪,就你發現你根本不費勁,就把這本書讀明白了。但是在你二十多歲的時候,你就覺得這本書簡直在胡說,每天就是一個人拖著個木棍,在湖邊走來走去,這寫啥呢,根本不知道在干嘛。但是等你到了一個三十多歲的人的心境的時候,你開始奔四的時候,你突然意識到,你要思考什么是生活的真諦,什么是活在當下。一個人脫離了鋼筋水泥的叢林,去到一個湖邊隱居,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那種美好的靜謐的感覺才會出來。所以有時候時機不到,你不用過多地苛責自己。

那這是一個可能,還有另外一個可能,就是可能你積攢的這個“理解力的池子”不夠大。所以我經常用這個詞,叫理解力的池子。我們自己如果沒有一個池子,不能夠消化這些東西的時候,你發現什么東西給到你都讀不懂。有人問我說,你讀書為什么那么快,就是每周都要講一本書,而且你還經常講很多提前預備下來的書。我們現在講的書已經夠攢到幾個月以后。其實原因,沒有任何閱讀的小技巧。說一目十行,拿筆畫的呀,什么跳幾個字看一個字,那肯定不行,那都不靈。我的辦法就是老老實實一個字一個字地看。

但是為什么會越來越快,我也感覺到越來越快。原因就是你過去在讀一本書的時候,如果你腦子當中的神經元鏈接太少,你沒有那個理解力的池子,它的每一個詞你都要想半天。你就比如說,我最近在讀巴黎的歷史。在讀巴黎的歷史的過程當中,我就能夠看到《拿破侖傳》,然后就能夠看到《論大戰略》里邊所講的那些戰爭的那個場景,然后就能夠看到《絲綢之路》里邊所講的整個世界變化的那個過程。所以你在理解巴黎的發展歷史的過程當中,你有這么多的知識做支撐,你就很容易理解,你就能夠知道這里邊誰跟誰是什么關系,你不用想不明白。但假如你這些東西完全都沒有,你沒讀過《拿破侖傳》,你也沒讀過《絲綢之路》,也沒讀過《論大戰略》這樣的書,這時候你看這個書里邊,可能一個名詞你就要想半天,甚至你要停下來去百度一下,說這到底是什么意思,那當然就變慢了。所以我們讀的越多,我們大腦里邊本身的神經元鏈接越多,我們讀書和理解書的速度就會越快。

那構成我的理解力池子的東西,包括哪些呢?都不算專精,因為我不是某方面的專家,我會覺得這些知識都是有效的。比如說首先是經濟學的知識,我上學的時候讀過斯蒂格利茨的《經濟學》,讀過薩繆爾森的《經濟學》,讀過曼昆的《經濟學》,這都是大部頭的關于經濟學的著作。你把這些書讀完了以后,你再讀這個《經濟學的思維方式》,你就能夠理解,經濟學原來是這樣的思維方式,經濟學是怎么樣看待成本,看待價格的。所以當你有了經濟學的思維方式的時候,你再看到一些人所提的建議,或者某一本書里邊所說的觀點,你可以從經濟學的角度對它進行批判性的思維,來理解覺得這樣說到底對不對,可不可以,有商榷的地方等等。

然后第二塊就是心理學的知識。我們推薦大家可以讀一本書,叫作《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就是我們能夠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的知識,我們就更加容易理解,關于家庭教育,關于親子,關于這夫妻關系,這些人際互動的這些原理。

還有一類是國學的常識,我把它叫作常識。就是它不算是什么本事。你能夠讀一點國學的書,這個在中國古代,那可能所有的學生都是滾瓜爛熟的,對于我們今天的人來講是因為太缺乏了。那這里邊,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其實是四本就夠,你把這四本書反來覆去地讀明白,你以后再見到別人出國學的引用、典故,你基本上就能夠應付。《老子》《論語》《孟子》《莊子》,就這四本書是優中之優,就是最經典的就這四本。然后這四本書里邊的句法用詞,你如果掌握了,那么你讀起古文來也會順暢很多。

如果你去讀《中國思想史》這樣的書,你會發現中國的思想,有個有趣的地方就在于,秦漢那個時候,就是春秋戰國的時候,發展到高峰以后,其后的這么多朝代,就是在不斷地研究這些經典,一直到清末都在研究這些經典,所以那你干脆追本溯源,回到這幾本經典,把它搞明白就行了。那假如你學有余力,你說這四本書我已經搞明白了,我已經讀懂了,那你可以再讀一下《墨子》,再讀一下《韓非子》,讀一下《孫子兵法》等等都可以,但是最本質最根本的是這四本書。

我讀《論語》,下功夫,是用了一年的時間。就是整整一年的時間,找到了各種《論語》的版本,所有只要是有名的《論語》的版本。第一本,最入門的是南懷瑾先生寫的因為它通俗好讀,全是故事。讀完了以后,又讀了錢穆先生寫的,然后讀李澤厚先生寫的,然后讀張居正寫的,就是包括后來到朱熹,這些書都找來看,然后你就會對《論語》產生一個相對比較全面的理解。然后又用了一年的時間,就讀《老子》。在《孟子》和《莊子》上面沒有下這樣大的功夫,就是因為后來越來越忙了以后,就沒有把這兩本書再這樣深入地啃下去。其實這是非常值得的一件事,因為孟子教你浩然之氣,做大丈夫、為學的方法;然后莊子教你心胸豁達,其實莊子是悲天憫人的一種態度,怎么樣能夠養生。這是國學的一些常識。

還有一塊就是管理學的一些知識。像我們現在經常會面臨事業上的問題,領導力,怎么帶團隊 ,怎么創新,怎么增長,這些是關于管理學的一些內容。如果你讀了《領導力》、《哈佛商學院最受歡迎的領導課》、《可復制的溝通力》、《關鍵對話》、《掌控談話》、《非暴力溝通》這樣的書,我相信會對你理解這一類型的書籍會有很大的幫助。因為說來說去,你說人有多復雜,人跟人之間無非就是說話,情緒,反應,行動這些東西,那你把它研究透了,就這些書。

接下來就是邏輯學的知識。邏輯學知識,你得知道什么叫演繹,什么叫推理,什么叫歸納。如果我們不能夠分辨歸納和演繹的區別,我們就沒法去讀一本書。說這本書講得有沒有道理,這本書是不是符合邏輯,這里邊核心就是把我們講過的《思辨與立場》那本書,真的啃下來。我說的不僅僅是聽我講一遍,因為我講的時候,講不到那么多的細節。你如果把《思辨與立場》那本書從頭到尾讀一遍,認真地做一下筆記,你就能夠知道,什么是真正有效的批判性思維。然后還有一些西方哲學的這種知識和底子,否則別人提到柏拉圖,提到盧梭,提到黑格爾,你就傻眼,一看到這些名詞就害怕,什么維特根斯坦,這么長的名字嚇死人。

實際上這里邊,像我們講過《生活的哲學》。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也可以找一些西方哲學史這樣的書,像羅素寫的《西方哲學史》就是比較通俗易懂的,可以讀得進去的書讀一下。這些是我認為的一個人理解力的一些池子。

當然這里邊,你說我還想學法學可不可以?當然可以,社會學重要不重要,當然重要 ,統計學重要不重要,當然重要,就是如果你發現,你對于統計學的領域一無所知,請問你怎么解讀別人發的報表?你怎么解讀一個統計數字?你怎么去判斷經濟的走向和發展?所以你就找一本關于統計學的書來讀一讀。比如說《統計學與生活》,這就是很大部頭的一本書,厚厚的一本書。然后如果你對于法律你覺得自己很欠缺,完全不懂,那你去讀一下《論法的精神》這樣的書籍。

所以只要你愿意學習,任何一個領域當中,你都一定能夠找到最經典最有效的書籍。把它找過來讀一下,給自己建立這個池子,這個池子建立得多,并不是說我今天讀了這本書,明天我就找到這本書用它來理解,哪有那么快,慢慢地累積,慢慢地讓它發生化學反應。然后這時候,在你看到一本新書的時候,你會覺得不陌生了,因為似乎在另外一個地方有一個類比,在另外一個地方有著同樣的案例等等,這是我們說叫理解力的池子。

然后怎么樣把一本書真的吃透,吃透的方法,我認為是靠反芻,就是知識的反芻。如果你真的想把一本書搞明白,最有效的方法是學你們中學的物理老師。你發現你們中學的物理那么難,但是物理老師永遠考一百分,原因是他講了無數遍!不管哪屆學生有沒有考上大學,反正這老師考物理肯定沒問題,因為他老講老講老講,這個就是不斷反芻的過程。

所以如果我們真的想要挑戰自己的大腦,讓自己能夠掌握一個東西,最好的方法是講給別人聽,這就是我們樊登讀書做大量線下活動的原因。我們做那么多的線下活動,我們辦了那么多的書店,目標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站在講臺上來講書。講書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傳遞知識給臺下的人,而是為了鍛煉。臺上站著講的這個人,只有你講了,你才記得住。

我們講過那本書叫《認知天性》,說你不要在讀書的時候在書上一個勁地畫線,為什么呢?一個勁地畫線是一種很舒服的過程,這個很舒服的過程會給自己一個催眠,認為自己好像很用功。當你感覺自己好像很用功,把那個書畫得花里胡哨的時候,其實你什么都沒記住。真正最有效的能夠記住這本書的方法是看的時候專心致志,什么都不畫,看完了以后把它合起來,找一張紙,畫一下它的腦圖,想一想這個書的結構是什么樣。想到這卡住了,這個案例卡住了怎么辦,翻書看一看,這時候你的大腦產生了痛苦,只有這種摩擦所產生的痛苦,才能夠讓你有效地記住這個知識點,這就是我們說反芻的過程。

因此我寫《讀懂一本書》這本書,我的目的其實就是能夠把讀書和講書的方法,更多地分享給大量的人。因為我們經過實踐的驗證,證明這是學習最有效的方式,所以只有你讀書深入進去,并且能夠淺出地講出來,這時候你才真的掌握了這本書的核心知識。所以我們希望大家不要只做旁觀者,不要只做聽書的人,我們講完一本書之后,你回去畫一下腦圖,把那本書拿來翻一翻,哪怕你沒有舞臺,你講給自己家里人聽總可以吧?你看我每次在講一本書之前,我都在家里邊跟嘟嘟散步的時候,就把那書講過了。什么也不拿,在路上走路散步,我就跟他講,跟你講講《宋徽宗》的故事,然后就把那書講了。我會發現我有遺忘的部分,我會發現我有記錯的部分,沒關系,這就是摩擦。然后等你真的準備這本書的時候,你會發現你已經練過了,所以大家要努力地去練習才行。

接下來我們開始準備讀書了,怎么樣去快速地抓住一本書的要領并且能夠把它讀明白呢?我們說首先說讀書的狀態,不要一邊讀書一邊看手機。這是現在一個很大的困難,好多人就讀著讀著書,突然手機響了,微信、抖音再看一下,看一會兒再過來看,你發現這種時候你根本讀不進去,尤其是稍微有點難度的、深刻一點的書,你也讀不進去。

我讀書最有效的地方是飛機上,關到飛行模式,然后一趟飛機飛過去,兩三個小時,半本書讀完了。然后再飛回來,這本書讀完了。昨天我來的時候航班延誤,延誤了三個小時,我把一本書差不多就讀完了。所以航班延誤對于我來講的特別好的一件事,就坐那兒看書就好。你說我沒那么多時間坐飛機怎么辦呢?把手機放在一個遠一點的地方,比如你家樓上樓下 ,放樓下,藏地下室,然后手機交給別人保管。總之,你讓自己脫離開手機一段時間。

然后,遇到不認識的字,不明白的名詞,不要著急去查。我媽媽讀書慢,她老跟我說讀書慢,為什么?我媽是個小學老師,特別較真兒,她只要看到一個字,發現不認識,馬上翻《新華字典》,翻翻完注音,把那個地方注音注下來,等她把這一篇的音注完,早就不想讀這個書了,閱讀的樂趣沒有,快感沒有了。所以我讀書的時候有不認識的字,我就胡亂讀一個音,就先過去再說,你先保證這個閱讀的完整的樂趣。那個人大概就是個人吧,那個人名字雖然不認識,不要緊,這就是個東西,可能是古代的一樣東西,不明白先放在一邊,但是整個故事的連貫性保持下來了。所以等你讀明白了以后,大概知道這書說什么了,再去查那幾個字,這時候你就能夠更快樂一些。

讀書既可以帶著目的來讀,說我要解決關于孩子的溝通問題,尤其是你比如典型的,我說我想解決青少年的問題,我們叫《解碼青春期》,我就要去找跟青春期有關的書,選一本最好的來讀。還有一種就是自由散漫地讀。比如說我今天去逛書店了,我沒有目的,我不知道自己要讀什么書,就是看哪本書最有眼緣,那本書感覺特別厚重,特別漂亮,就把它讀來就好。沒關系,這都OK。

那么理解一本書,要想快,我個人找到的方法是你得先知道,每本書都有一個使命。每一本好書都有一個使命,哪怕是像《紅樓夢》《西游記》這樣的書都有一個使命。它一定是要解決一個人生的大問題,當你能夠找到這個使命的時候,你就要想它是如何達成這個使命。這本書在寫作的過程當中,其實作者跟讀者之間就是一種溝通的方式。我要向你講明白我要達成的這個使命,那我總得有我的方法。所以它如何達成這個使命,那這里邊就分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這就是我們說把一個書的框架,能夠提煉出來的那個提綱攜領的綱領部分。

綱領就是目的和論證過程,把這個綱領提起來了以后,還有什么呢?論證的那些枝杈上的葉子,我們叫作肉,骨頭上得有肉。那些葉子是什么?可能是一些數據,可能是一些逸聞趣事,可能是一些案例,一些調查,那這些東西就是豐富的用來論證的證據。所以基本上就是這三個架構,有目標,有論證的邏輯和過程,有其中的論據,你能夠把這些東西分門別類地找出來,好了,這本書基本上你就跑不了了。大差不差地,你就理解它怎么回事了。

比如說那《論語》這本書,它的目的是什么?論語這本書就是告訴我們一個人在社會上怎么樣安身立命,所以它里邊談到怎么樣仁,怎么樣義,怎么樣禮,怎么樣智,仁義禮智信,怎么樣交朋友,怎么樣在家里邊呆著,怎么樣跟鄉黨們相處,怎么樣在朝廷上……所以你從這個角度一看《論語》,你就發現很清晰,這就是一本關于一個人應該如何安身立命的書。

那你讀《反脆弱》。《反脆弱》看起來那么厚,大家說這書很難讀,有很多人讀的總是在第一章都讀不過去,核心是什么呢?你要理解《反脆弱》就是要告訴我們,如何從不確定的事當中受益這么一個事實。而前提是,不確定的事一定會發生。這就是他為什么先寫《黑天鵝》,后寫《反脆弱》的原因。所以你知道了不確定的事當中如何受益,好了,來看他的方法:什么杠鈴式配置,什么微笑曲線,非對稱交易……這都出來了。所以這本書其實也沒那么復雜,就是看起來很厚,里邊用了大量的案例、故事,什么統計數字,但是說來說去就這幾招,就是把這幾個讓你在不確定當中受益的方法告訴你聽就好了,所以看起來再厚也不用害怕。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你要理解一本書的主題,能夠把這個東西定義清楚,這是我們走向邏輯的第一步。

然后接下來你可以去了解一下,他的寫作背景和研究的這個狀態。一般來說這個書籍的開篇或者頭一章,都是要跟你交代關于這個話題的研究背景,然后這個書里邊最有價值的東西到底是什么,他給予你的那個解決方案到底是什么,最后你能夠把一本書用一句話的方式,總結、提煉、升華,這本書你算是讀得差不多明白,一句話就搞定。

那在你讀完了這本書以后,如果你覺得真的收獲很大,特別好,這時候你可以畫重點。就像我每次給大家講書的時候,我面前會放一個腦圖,那個腦圖上有時候還會寫哪一頁。我在講的時候,我會經常翻到那本書講給大家聽,為什么呢?那就是我認為這本書里邊最重要的部分。

這里邊包括什么,比如說,當一個概念被清晰界定的時候,這時候你要把它畫出來,這是這本書很重要的一個轉折點。然后當你讀某一些東西,覺得“哇,這個問題好嚴重!”你比如說我們在讀《清單革命》那本書的時候,那個作者前面用了大量的篇幅告訴你說,一個醫生如果沒有清單的話,他遇到一個病人,他是不知道該怎么做的,那些案例給你證明了這個問題很嚴重,這個地方你要把它畫出來。然后如果你發現了一些解釋讓你覺得很意外,這是很寶貴的,你應該把它記下來。比如說《這書能讓你戒煙》那本書,我一開始不看好,因為我從來不抽煙,我對于抽煙的痛苦沒有感同身受,但是那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是在于它告訴你,戒煙不需要用毅力,我就好奇了,我說不用毅力還能夠戒煙?結果一看發現,哇,果然是這樣,用毅力戒煙一定會失敗。那你把它要畫下來,這是這本書里邊最有價值的,令你意外的一些解釋。

還有就是一個書如果你能夠明顯地看到它的遞進關系,我們看到遞進關系最明顯的書,就是《世界觀》。《世界觀》那本書,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開始,然后一步一步地,每一個人都是站在前人的研究結果的基礎之上邁出了小小的一步。然后一直到牛頓,邁出了大大的一步,最后形成了我們今天現代的世界觀。這種遞進的關系,你很難跳過其中的一兩步,你說我不要了,我直接跳到后邊,那不行的不完整,所以你要把遞進關系保留下來。

還有就是當情節發生轉折的部分,我們要把它留下來,因為否則的話這個故事就連不上了。而且轉折的部分,往往是最出戲的部分,像我們講《蘇東坡傳》的時候,他一會兒得意了,一會兒失意了,每一次得意跟失意之間的轉換,你一定要把它搞清楚。還有一類就是,當這本書給你帶來了心靈沖擊的部分,你像我講《活好》那本書的時候,那本書跟我們前面講的什么邏輯,體系,論證,都沒有什么關系,是一個一百多歲的老人家,在臨終之前頭腦清醒地講給我們聽的,你不需要對他做那么多的挑剔,你就去看這里邊哪些東西擊中你的心靈。所以當你把那些擊中你心靈的部分畫下來,這是有價值的部分。當然還有一塊不能夠丟的就是有趣的故事,那種軼聞趣事,好玩的,有趣味性的東西。

關于趣味性這件事的判斷,我們可能得另找一個時間來研究了,因為我覺得趣味性真的很難傳遞,什么是好的趣味,什么是差的趣味,你所選擇的那個趣味可能就代表了你的品位,所以這個是需要我們自己去慢慢體會去感覺的東西。

然后如果你能夠把一本書這樣讀懂了,理解了這本書的主旨,知道了它論證的過程,也知道什么是論據,那你心里很坦蕩,你就知道這本書到底在說什么了。接下來就是把這本書表達出來。關于講書的部分,我們今天不用多講,因為我們事后會組織一個課程,就是因為大家要求,說我們很多人想學怎么樣講書。

在未來很有可能講書會變成一個相當多人從事的職業,原因就是人工智能會替代大量的手工勞動,但是需要經過你大腦加工的部分,需要一個人帶有自己的溫度來解讀的這部分,這可能是人工智能難以替代或者暫緩替代的部分。所以未來可能會有很多人有大把的富裕的時間,人們會有精神方面的追求,需要學更多的東西,所以我相信這個世界上需要更多的好的知識的傳播者,哪怕是在校園之外,也會是一個很大的族群。所以如果您愿意成為一個優秀的講者,像我們一樣去傳播知識,去講書影響你周圍的人,我們會有一個關于讀懂一本書或者講好一本書這樣的一個課程,在我們的知識超市上線。

關于講的這部分,我會覺得五種能力很重要。就是對于一個講書人來講,邏輯思維的能力,大局觀。什么叫大局觀?一本書能夠看成一張紙。把一本書看成一張紙的能力這就是大局觀,而不是陷入在某一個細節當中。我們曾經有一個書友特別有意思,見到我說,我聽你講那個《從0到1》,我就沒聽,我先買了那本書,回家我自己讀了一遍,讀完了以后劃重點,在那本書上劃重點,劃完重點之后,我再聽你講。我說你為啥要這樣 ,自己看一遍,還要再聽我講一遍,他說我就是想考驗一下,你講的是不是重點。

后來他說,我對比了一下發現,我劃的部分你幾乎都沒講。我說那是啥意思?他說,我發現我畫的都不是重點,就他聽完我講過了以后,他覺得我講的是重點,他劃的都不是重點,我說你劃的是什么呢?他劃的全是名言警句,全是書里邊講的鏗鏘有力的那種話。這句話好酷:創業只有三天順境。你看這樣的話很酷,但這種話其實沒有傳遞什么特別多的價值。核心的價值是在于從0到1那個整體的脈絡。這個彼得蒂爾告訴你說,這個社會是一個指數型的社會,在這個過程當中你有哪些觀點是跟別人不一樣的,才能夠帶來從0到1的這件事。所以你要把邏輯整個理順了以后,你發現重點不在于那些細節,花里胡哨的那些詞句,而在于它的論證過程,這才是核心,所以大局觀很重要。

當然語言能力很重要,你要鍛煉你的語言能力。我覺得看好的電影,聽好的演講,甚至聽相聲,這都能夠幫你帶來語言能力的提升。我當年在中央電視臺的時候,我老覺得自己不幽默,我說話別人就不笑,所以我就天天想鍛煉我的幽默能力。怎么做呢,我甚至會去在網上把所有能夠找到的笑話找出來,然后讀,讀完了,我覺得這笑話好笑。然后我自己給笑話做分類,我說笑話一共有多少個套路,我總結了一個套路,這里邊有20個笑話都是這個套路,然后又有一個套路是這樣的,這里邊20個笑話是這樣的套路。我下過這樣的功夫。當然現在那個文檔找不著了,實際上很可惜,這是對于幽默這件事的一個研究。

我甚至還買過一本書,叫《笑的歷史》,就是專門告訴你人為什么會笑。你知道最有意思的是什么,你知道人為什么會笑嗎?那個書的結論告訴我們說,人會笑是因為他看到別人笑,人只要看到別人笑他就會笑,就這樣。所以看那個看電影的時候,罐頭笑,底下哈哈一笑,《我愛我家》什么的一笑,大家就跟著笑,這就是人天性的特點。

所以語言能力是可以通過刻意練習來逐漸的提升的。但是言簡意賅這件事,我覺得比幽默更難。幽默你可以通過讀一些笑話,找一些段子練一練。美國總統去競選之前都要練很多段子,他保證這個笑話說出來,底下的人一定會笑。這可以練,但是言簡意賅這件事,相當難。就是說廢話不知道自己說的是廢話,這個是要命的。當年他們有人研究侯寶林先生的相聲,就是說侯寶林先生說相聲,說到的那個程度是一個“嗯”一個“啊”都不多余,沒有多余的話。每一個“嗯”“啊”背后都帶著包袱,都有著情緒的鋪墊,這就是高手。

然后第四個能力是同理心的能力,有的人一本書講不懂,講不明白,甚至他讀懂了這本書,他也講不明白,因為他陷入了知識的詛咒。他不能夠站在一個完全不懂這本書的人的立場,來理解這本書。就像我們小時候,我有一個數學老師,給我們畫那個三角函數,sine cosine那個東西。我們第一天上這個課,都是懵的坐在那兒。然后這個老師大學剛畢業,分到我們學校,拿一個三角尺在黑板上畫一個圓,畫完圓以后畫三角形,然后畫切線,畫半天。我們所有小孩坐底下看,他一句話都不說,一直畫到下課鈴響。然后等他把那個圓和正弦、余弦畫完,然后他扭頭說怎么樣,這都很明白吧?一看就懂了吧?好,下課,然后就下課。

我們就完全沒有學明白,那個Sine Cosine到底是干什么的?后來那個老師從學校離開了,他沒能成為一個老師,因為他沒有同理心。他不會站在根本不懂這件事的人的角度來說這個話,所以同理心是很重要的一個東西。你就能夠理解,一個媽媽現在教不好孩子,孩子進了青春期,她有多么痛苦,多么焦慮。這時候你說的每一句話,都要能夠快速地到達她的內心,讓她知道說今天你要學習一下《解碼青春期》這本書,這本書對于每個家庭來講有多么的重要,一個孩子一般會有什么樣的表現。你看你說的每一句話,這個媽媽都能夠聽得進去,這就是同理心。

最后一個就是,要達成以上的一切,愛很重要。就你得愛受眾,千萬不要鄙視受眾,不要老跟受眾較勁。有很多人會覺得,我之所以能講給你聽,你不能挑戰我,你挑戰我就不給你講了。或者你挑戰了我,我就生氣,你一旦一生氣動作一定會變形。所以我們要能夠理解大家的不理解,大家的疑問,大家的困惑。當你懷著愛來讀一本書、講一本書的時候,你能夠看到的是這本書背后所帶給社會的價值,你會特別用心地講它。

我們還講過一本書叫《我想飛進天空》,這本書是一個自閉癥的兒童自己寫的。一個自閉癥的兒童竟然自己寫了一本書,而且非常感人。但是我相信,對自閉癥感興趣的人是非常少的,那我們依然會講這本書。原因就是哪怕能夠幫到一個人,哪怕能夠幫到一個家庭,這本書的價值都彰顯了出來。所以,愛是一個講書人非常重要的一個素質。

然后講書的時候有一個原則,就是“素讀”。素,樸素的素。什么叫素讀呢?就是你不要讀一本書讀到最后讀成了自己的觀點。我聽過很多人介紹書,介紹來介紹去跟這本書都沒關系,完全沒關系。為什么呢,人的大腦在閱讀一本書的時候,難免會產生自己的想象。就像我們自己真正經歷過的人生,我們往往記憶都是偏差的,你千萬不要以為你記得五年前發生過一件事,是真的發生過的,很有可能是你的腦袋添油加醋加上去,早就已經變樣了。所以對人生尚且如此,我們在讀一本書的時候,就很容易加入自己的想法,加入自己的解讀,最后這本書慢慢地變成了另外一本書。所以如果你能夠保持素讀,就是我就是老老實實按照這本書上的觀點在講,這時候才是有價值的。否則的話你扭曲了這本書,你可能傳遞了一個錯誤的觀念出來。

所以我們在講書的時候,會在關鍵的部分,尤其是涉及到數字,涉及到年份這樣的地方,或者這個作者在寫這一段的時候特別用感情,特別地表達鏗鏘有力的部分,我會讀原文,就會用筆劃下來讀原文。如果你沒有素讀的話,你自己隨便發揮,你所發揮的部分跟這個原文會接不上,因為氣都不一樣,它就不是同一個觀點。但如果你能夠在講一本書的時候,引用到這個原文里邊重要的部分,那我相信你會離素讀變得更近。

然后講書的過程當中,我們參考的更多的方法是《高效演講》那本書里的方法,就是你得先構筑一個小小的坡道。你比如說我們講《達·芬奇傳》,我并沒有從一開始就講達·芬奇其實來自芬奇鎮,那個地方的人都叫作達·芬奇,不是這樣開始講的。我是說,達·芬奇在晚年的時候,會在自己的草稿紙上寫,我要搞清楚啄木鳥的舌頭到底是什么樣子。我用這個東西來做坡道,為什么呢?就是《達·芬奇》這本書的核心主旨就是好奇心,就是達芬奇這個人,這么具備好奇心,那么這也是這本書最打動我的部分,我把它放在最前面。然后跟結尾相呼應,到這本書快講完的時候,達·芬奇快去世了,這時候我們說,啄木鳥的舌頭到底什么樣。講完了以后說,這跟你有關系嗎?沒有,跟達·芬奇有關系嗎?沒有。但是這就是純粹求知的樂趣。讓這本書前后呼應,形成一體。

所以有很多講書的人特別有意思,他喜歡在講書開始之前,先啰嗦幾句:其實這個方面,我研究的也不是很多,今天跟大家分享也是非常忐忑……這種話就不要說,因為這種話跟受眾無關。你的受眾根本不關心你客氣不客氣,受眾根本不關心你謙虛不謙虛,你的謙虛只會令你減分,令受眾覺得浪費時間。所以開篇的第一句最先講的東西,就應該是這本書里最有價值的部分。所以我的辦法都是把這本書最打動我的部分放在開篇。為什么?有幾個好處,第一個好處是抓人,就對方一聽說這個有意思,你把他的心抓住了。第二個提氣,除了抓人之外,你想你講了一個讓你最有把握的東西講出來,對方聽得很開心,你自己感受也很好,你體內分泌的多巴胺就會更多,你的睪酮就會分泌得更多,你會更有這種感覺,所以你接下來的狀態也會變得更好。所以不要把最好的部分,裹在這本書的中間,而把最好的部分放在開頭最吸引人的地方,然后再從頭開始講這本書的脈絡。所以這是我們說講書的這個過程,先找到一個坡道,然后選擇這本書里重要的章節,每一個章節里邊重要的觀點和論據講完。

要不要寫講稿呢?我個人是建議大家不要寫講稿,原因就是只要你寫講稿,你的大腦就不動,一寫講稿你的眼睛會往稿子上瞟,就老想那稿子這么說的,就是記不住。當你的腦子開始去背那個講稿的時候,你肯定不可能思考。你不可能一邊想一邊說話,受眾很聰明,受眾就聽聲音,就能夠知道這個人有沒有想。你看這很奇怪。所以我們曾經試過找人念一些稿子,但是只要你念稿子,底下的留言就會講,說是照著念的吧?他聽得出來,你說怪不怪。你說你這個念稿子的人難道不能聲情并茂嗎?難道不能夠念得更抑揚頓挫嗎?沒用,你有沒有動腦子,你有沒有交流的狀態,你是不是在跟對方說話,對方是能夠聽得出來的。所以我建議大家,即便很難,也不要寫稿子。

你可以畫腦圖,你要相信自己的大腦是可以運轉的。人講話最有感覺的時候,是邊想邊講,就是底下聽的那個人,知道你是一個活人,知道你是一個腦子在轉動的人,而不是一個僵化的念稿機器,這是完全兩回事。所以一邊想一邊講,想不起來了可以停頓一下,沒關系。然后可以查一下,這都可以。但是經過這樣一次一次地鍛煉,你發現你對于講稿的依賴程度就會越來越低,畫一張腦圖就好了。

腦圖上要畫什么呢,提醒自己這個部分的那個詞就可以。比如說你要有一個案例,那個案例的主人公的名字叫瑪麗,你就寫個瑪麗就好了,你一寫瑪麗你就知道這個瑪麗的那個案例到底怎么回事,把那個故事講出來就好了。所以我們希望大家能夠通過腦圖的方法。然后在這本書的后邊,我們給大家展示了我們畫的很多腦圖,就是我的手稿,我畫了很多腦圖的手稿,以及用電腦排版出來的東西,這樣的話大家就能夠看到,我們準備一本書籍的基本的邏輯和過程。

所以講到這兒,我覺得大家可能已經躍躍欲試了,就是既然一本書能夠這么容易地拆解 講讀,我也可以試一試。我鼓勵大家試一試,到處都是我們練習的講臺,在家里邊就組織三五個好友,然后出去郊游的時候,或者來到樊登書店,給大家分享一個話題都可以。一開始可以選擇簡單一點的書,甚至選擇一些我們講過的書,拿我們講過的書進行練手,逐漸的建立自己的自信,形成自己的IP。

現在有大量傳播的渠道,抖音、快手、微信、微博,都可以成為你個人塑造IP的一個方向,把自己往知識IP的方向去慢慢打造,傳遞更多正能量的、對這個社會有價值的知識。我覺得中國如果跟外國比起來,我們再近幾十年,能夠出現一群靠著知識的傳播來產生的新職業,甚至有一個行業大家在全民學習。所有的人下了班以后,都在耳朵上掛一個東西,在聽,在學習,中國的國力一定會增強,因為這就是中國全民素質提升的開始。

所以希望大家能夠肩負這樣的社會責任感,為社會而講書。也歡迎大家能夠加入我們講好一本書的訓練營,成為一個優秀的講書人,謝謝大家。也希望大家喜歡《讀懂一本書》謝謝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30,048評論 6 542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414評論 3 429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8,169評論 0 38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722評論 1 317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465評論 6 41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823評論 1 328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813評論 3 446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3,000評論 0 290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554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295評論 3 35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513評論 1 374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9,035評論 5 36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722評論 3 34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125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430評論 1 295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2,237評論 3 398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482評論 2 379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