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章的標題是《生寄死歸》。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活著都是一種寄養(yǎng)的狀態(tài),無論是楊絳小說《我們仨》中說的客棧,還是書中比擬的花盆,我們的常觀世界就是花盆那么大。
人的思維受到花盆的限制,因此所做出的判斷都是不完整的。無論你在這個花盆里長的多么茂盛,那都是OTB的結果。當然不是說茂盛不重要,但那不是生命的全部,只是一個方向發(fā)展出來的生命狀態(tài),生命還有另一種狀態(tài)就是“默存”。
如果人能意識到自己活在一個花盆里,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說明你的根須可能已經(jīng)突破了一點點花盆的限制,而聞到了大地(存在)母親的味道,這就是超越心理,而長出來的靈性。
如何走向生命的另一個狀態(tài)?生出決斷心(諦念),這是極不容易的。書中說接近臨終時,諦念則與身體狀況相合。人在“當下”的觀看是投向未來的,且這種投向接近“無限”。比如身邊愛你的人,每天看到的景色,我們內(nèi)心總是有一種錯覺,認為這是永遠存在的,只有生命進入倒計時,生命才會出現(xiàn)回轉(zhuǎn),才會想到我還有很多很多的事沒有做完,才會想到對愛著的人沒有好好去愛,才會看到活著的整體。人性都是不見棺材不落淚,不撞南墻不回頭。
雖然極不容易,我們?nèi)砸囍チ私庑┓奖愕姆ㄩT。
第一,要確認我們現(xiàn)在的“活著”是一種被拋與沉淪,是一種“無家可歸”的寄養(yǎng)。就像錢鐘書一直跟女兒說:回家吧,回家吧,回屬于你自己的家。花盆只是一種暫存,大地(存在)才是我們最終的歸宿,有這樣的認識,我們的心才能心甘情愿地對“存在”保持一種開放的狀態(tài)。
第二,否定“活著”給出的意義。比如鍛煉身體,保持健康。升職、加薪、考博士、評職稱、人們需要我等等。只有解構常人狀態(tài),才有可能生決斷心。
第三,不要過度認真。每天緊巴著所做的事情,稍微沒有做好就心生挫敗感。人生就像小時候玩過家家,不要把它太當真,但玩的時候你必須認真,不然沒人愿意和你玩兒了,但你說這是真的嗎?不是。再比如你去整容,結果漂亮了許多,那炫耀一下就可以了,但如果你反假為真就不必了。這就是認真的不認真,以及不認真的認真,這就是生活的本質(zhì)。
第四,保持對“不完整”的警覺。什么坐井觀天,什么燕雀安知鴻鵠之志,什么三季人,什么朝生暮死,這都是告訴人們你所看到的永遠有殘缺,常人的思維又何嘗能輕易突破花盆的囹圄。
第五,保持對“活著”的焦慮。這可能是一個生命出離的契機,是一次軟件的“翻墻”,讓你窺到了“常人專政”的牢籠,震驚于“突然發(fā)現(xiàn)自身被拋于世的飄蕩”。
生寄死歸的意思是,當我活著的時候,我寄養(yǎng)在花盆里;當我死的時候,就回歸到大地。
任若水 寫于2016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