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的人是不知道自己會死的,大都認為死亡是別人的事。
我們先來了解兩個基本概念:心智和諦念。心智,每個人都有,是常人認識世界的基礎,透過這個心智對世界產生的一些看法,就叫做常理,我們人每天都活在常理之中。由常理產生的觀念就叫常觀,我們講話一般都會受到常觀的影響,即站在自身的角度講話,保險員有保險員的常觀,公務員有公務員的常觀,直銷員有直銷員的常觀,這就是所謂的常觀世界。
常人一般會通過四個基本元素來形成自己的世界:即掌控(我要做什么?我不要做什么?)、秩序(各種規(guī)矩和制度)、行道(按照秩序來進行)、計算(判斷一件事情的優(yōu)劣),所有的事情都是被預先期待的。我要不要學心理學?是先成家還是先立業(yè)?心智通過上述四個基本元素來進行選擇,從而控制了人如何使用時間,以及如何使用你的生命時光,你的一輩子。這一切都是“我”“存在有世界”,在這個“我”的世界里,用“心智”所見的當下,永遠有殘缺。
沒有人能夠完全活在當下,因為常人的當下有兩件事情同時發(fā)生著:一個是過去的生命經驗不斷涌向現在;一個是對未來的思量。
那怎么樣才能活在當下?那就是在萬念俱灰的時候,一般在大的變故和疾病面前。人們的心底在一片死灰的基礎上燃起的那個東西就是“諦念”。諦念是一種決斷,就是有一個東西跟原來的東西發(fā)生斷裂,雖然斷裂,但人依舊決心前往。
諦念是:過去繁花綠葉,萬般想法紛飛,突然這些東西都破掉了,不愿意再去想了。
這時人可以活在當下,也可以說由“心智”構成的“自我”死掉了。另一個我向死而生,存在卻沒有世界。在這個世界里,所有的事物都是無法期待的,譬如說你身處一間黑暗的屋子里,沒有一點光亮,你會慢慢的忘掉一切,只剩下呼吸,這就是“存在沒有世界”。如果你在呼吸的同時,還想著我這樣呼吸對不對?就還活在常人的世界里。
生死學對我們有何幫助呢?生死學有雙重目的:第一重目的就是讓我們了解自身的活著是如何被分析、被觀看、被了解,我們用什么方式活著;第二重目的試圖引導我們了解另外一種活著的方式,從而使得生命獲得更大的觀念,讓“我的死亡”變成一種存在。也就是打破以自我為中心的“我的存在”,使得人能夠包含于一個更大的存在體里,此時“存在”本身并不限制在個人的自我上。
當人跌落深淵的時候,生死學的知識就發(fā)生作用了。
生死學試圖引導我們慢慢了解生命中有如諦念般決斷的時刻,并將這種決斷埋藏在心里,乃至于有一天當我們面臨死亡的時候,就通過了,因為已經熟悉這種決斷,而且知道這種決斷。
任若水 寫于2016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