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臨沂,姚某大棚內的西瓜被偷,約損失2000元。民警查看監控,發現一輛白色寶馬車在大棚前停下,3人下車后發現有監控便逃離。隨后該車又返回,來到未安裝監控的大棚實施盜竊。民警將偷西瓜的2男1女抓獲,3人交代,他們為尋求刺激趁夜開車偷西瓜。
“開豪車偷西瓜”,涉案數額不大,主觀惡意不小。既然有開豪車的經濟條件,偷瓜肯定也不是因為差這幾個西瓜的錢,專盯著沒有攝像頭的大棚下手,擺明了要把偷瓜的行為當做情緒的發泄口,肆意釋放自己內心的陰暗面,完全不顧及他們的找樂子行為會給別人帶來多大損失和多少麻煩。今天能偷瓜,明天能干出點什么事情我是不敢想。
如果這寶馬車是他們三人其中一人的,這個人說明不窮。一般來說,年輕人除了富二代,不會有錢買寶馬。而年輕又賺錢多的一般都會比較忙,沒空去偷西瓜尋找刺激。可以判斷是有錢有閑的,而且錢不是自己的,那就是家庭條件好,那就是富二代了。
富二代,家庭優越還去偷西瓜,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尋求刺激。是因為他們覺得不勞而獲感覺很爽,白白占有別人的東西也很爽。帶來了強烈的欲望滿足感和更強烈的罪惡感。刺激感不斷地膨脹,然后偷盜得到滿足,與刺激相伴的還有恐懼與罪惡感,雙重體驗,讓這些物質豐富的二代們,腎上腺素飆升。
“雖然富但愛偷”的例子,也不單是這一例:
案例一
某海歸的碩士,該女子4月份從國外大學碩士畢業,4月初已經找到了工作,據了解,她的這份工作一個月上萬。卻在某商鋪內實施盜竊,店門口的警報器響了起來,店員攔下了這名女子,并且用手持掃描儀對女子進行檢查,發現該女子雙肩包內有異常,這個女子的包里面有多個來歷不明的商品,包括一個炒鍋。被抓后,據該女子交代,這些東西都是自己偷來的。
從日本留學歸來的曉麗(化名)生活無憂,卻因盜竊而頻頻被抓,經鑒定系“病理性盜竊”。日前,曉麗因盜竊“三進宮”,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1個月。
案例二
2001年,美國佛羅里達州發生一起連環入室盜竊案,罪犯先通過熟悉受害人家庭的活動規律選擇合適的下手時機,不到三個月入室盜竊6起,部分現場還用粉筆畫個圈,里面畫個烏龜。
該案犯罪人是個富二代(每次作案都開豪車那種),他的動機不是錢,是為了嘲諷警察的無能,是為了滿足自身犯罪成癮的變態癖好。
他們偷竊,是因為特殊的心理欲求。一方面,他們渴望不被發現;另一方面,他們又渴望被發現并被懲罰。
結果,被發現或不被發現都會給他們帶來快感,于是他們無法從偷盜中得到心理刺激而停止這種損人不利己的偷盜行為。這樣的人,被稱為偷盜癖。他們是為偷而偷,覺得“偷”這件事讓他們很開心,是“偷竊癖患者”。
案例三
今年38歲的曉麗,雖然家庭經濟條件較好,卻有著令人不能理解的怪癖——喜歡偷竊。從北京某大學畢業后第二年,她就因犯盜竊罪被北京法院判處拘役6個月。2005年曉麗到日本留學,讀完研究生后于2009年回國。2013年她“舊病復發”,因盜竊被判處有期徒刑7個月。
偷竊癖患者這種“死活不改”的行為內質在于一種自我緊張感的消除需求。讓個體從小產生一種自我補償的傾向,方式就是將他人的東西占為己有。
病人稱自己“基本不能控制自己的偷竊欲望”,也知道偷盜是一種不好的行為,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見到想偷的東西,依舊控制不住自己,他們并不是真的很需要那些東西,只是感覺拿走它們的過程會讓我感受到一種如釋重負的輕松感,每次做完會很滿足,很快這種滿足的感覺很快會轉為一種愧疚,一次又一次,雖已極力去控制,但永遠還會有下一次。
他們往往“知道錯了,下次還敢。”
案例四
云南曲靖,一名57歲女子家境富裕仍堅持偷盜被警方抓捕,經民警調查,該名女子家中條件卻是非常得到好,種了不少樹,養了16頭豬,養蜜蜂,開館子,還有不少的豬仔,簡直是現代小型農場主,粗略算下來一周也有近1000元的收入,和很多人比起來這簡直算得上是富庶了,可這名衣食無憂的女子卻走上了盜竊這條路。
她陳述自己出去不偷點東西,就覺得虧了,在外邊偷不到便宜就渾身不自在。面對民警的教育,那女子竟然還主動提出要求多關幾年,還請求警方不要再把她放出去害人了。網友紛紛調侃道:“這是舍不得吃家里飯了,想要去吃吃牢飯。”
要記得,沒有永無人知的真相!“占小便宜一定吃大虧。”
之前看過一個很有名氣的好萊塢女星屢次偷東西被抓的新聞。對此類人來說偷了什么東西價值幾何并不重要,而偷東西時不自主地屏住呼吸,心臟狂跳的過程還有就是得手后長舒一口氣的滿足感與得意才是最讓人不能自拔的。他們與吸毒成癮的人有些共同之處,要的是讓自己身心得到最大限度的刺激,以此讓大腦產生多巴胺,此物質又會讓人產生很大的快感。不同的只是一個是借助外用的藥物一個是通過冒險行為而已,但其目的與結果大體相同。
偷竊癖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兒童時期的創傷經歷、不恰當的認同模式,以及家庭內暴力,父母酒精濫用、濫交、反社會傾向等因素均與本病有關。患者的偷竊不是因為個人生活需要,也并非出于偷竊物的經濟價值。常將所竊之物丟棄、收藏或者歸還。
現在心理學對于偷竊癖的治療方法基本還是原始的厭惡反射法,比如電擊,或氣味厭惡法。可以說無藥可治,只能自救。建議用很現實的方法去解決。比如偷東西這事兒吧,你長遠去看其實是挺虧的:你偷的東西其實并非你用得著的,然后你可能偶爾也被抓到過,別人看你都是一種道德上的鄙視,你對自己的評價就會變得很低。
財富與道德并非同步增長甚至相反。這種行為按照我們普通人的定義來說,純粹就是吃飽了撐的,也可以說是閑的。嫌自己的人生太平順了,要給自己找點罪受受。或許只有一個人經歷過人世間的各種辛酸苦難,才能夠真正變成一個足夠堅強,也足夠讓人信賴的人。或許他需要在人生當中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生活才能從單調變得豐富起來。
希望這些人記住: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有緣人,祝你生活幸福!喜歡恬小妮文章的點贊支持一下嘛~順手關注恬小妮,分享更多!謝謝~
「文中圖片全部摘自網絡,如遇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