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人要衣裝 佛要金裝”,我們雖然反對以貌取人,但在現實生活中在所難免。同一個人的不同衣著,給予他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最近讀了一篇《穿衣與內心》的文章,講的是穿衣對于自己的心理暗示以及結果。文章的開頭:“席勒說,當包括服裝在內的形式逐漸從外部向人接近的時候,'形式也終于開始占有了人本身,起初只是改變人的外表,最后也改變人的內心' ”。我的第一反應是抵觸的,因為我一直認為內涵才是實質,形式外表的東西只是浮云。應該是由內而外地顯現和影響,而非反方向。
再往下讀,“早在1970年,有項研究發現,護士們衣著休閑時,工作中的仔細程度會打折扣—不同的衣服,會影響同一個人的心境乃至行為…”
我開始靜下心來重新思考這個問題。我一直比較輕外表,重內涵,原本我覺得各個公司的dressing code 主要是為了公司對外的形象。回想自己的職場經歷,開始發現強調著裝更是為了員工的自身工作狀態。
大學畢業后我就進入了咨詢行業,當時的dressing code非常嚴格,一個“官二代”因為著裝“隨意”,其實也就是穿了西褲,沒穿西裝套裙而被罰500元。冬天上下班時間女更衣室是最熱鬧的,上海冬天的氣溫要穿裙裝擠公共交通還是相當挑戰的,所以大家都會選擇放幾套衣服和高跟鞋在公司,進辦公室之后換上。逐漸的,dressing code有所放松,對于女生,西裝西褲也開始被接受。每次幾個顧問一起去拜訪客戶,黑壓壓一片,甚是壯觀。職業裝也被我們戲稱為“演出服”,because it is our Show Time!
離開咨詢行業,加入一家快速消費品公司,第一天我照例穿著西裝西褲去上班,老板在welcome lunch上還表揚了一句: Kitty穿得很professional。我看看周圍,大家穿得好像和我都不一樣。我依舊穿著職業裝上班,一周過去后,老板問我:Kitty,你穿成這樣干嗎?我很驚訝,回答:我不是來上班嗎。估計老板已經忍了好幾天了:)怕我剛來又去外面面試?我依舊不放心,放了件西裝在辦公室。直到有天,全球的銷售副總裁來上海,我想這回肯定要西裝上陣了,沒想到人家穿了件T shirt ,毛衣圍在脖子上打了個結,頓時我發現穿得過于“隆重”了。這次之后,我徹底放心了。
穿上了casual的衣服上班后,感覺舒服多了。與此同時,整個人的狀態也變得比較放松。原來天天拿著電腦包,奔波在各行各業的客戶,穿梭在各個城市的快節奏、緊張的日子看來是更適合于職業裝,時刻處于緊繃狀態,提醒自己作為專業人員,應保持嚴謹形象,為客戶提供增值服務。
仔細想來,穿衣的確會給穿衣人施加“魔力”,穿衣人的心理和行為也相應會產生微妙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