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上的群鴉又何嘗不是勤勞的收獲者。
——寫給《麥田上的鴉群》
我種的麥田上飛來群鴉
是大片移動的烏云
伴隨著不絕的狂風
空中還有些明亮的顏色
這樣的希望憂郁而渺小
卻把天空的灰暗突顯地精致
我不是勤勞的耕種者
麥子播下便獨立自由地生活
麥田迎來一陣不絕的風
麥子或許俯下身
金黃色的身上我看見一群鴉
我無法定義他們吃食的樣子
就像是生活總帶著不同的性質
他們能夠食飽也許挺好
播種者倒在麥海里
他看著變幻的天
跟其他的麥子一樣
安靜等待著屬于自己的收獲者
2015-12-27
作品簡介
《麥田上的鴉群》是荷蘭后印象派畫家文森特·威廉·梵高創作于1890年7月的一幅油畫。通常的解釋是,這幅畫是以黑暗,嚴酷的天空顯示了梵高的精神狀態的困擾,與徘徊不決的通往不同方向的三種途徑,與黑色烏鴉架空的預示死亡跡象。
畫家寫道,他曾在三幅畫里畫過瓦茲河畔歐韋大片的麥田與多事之秋的天空。
很常見的錯誤認為,這是梵高的最后一幅畫,甚至說,他在繪制該畫時飲彈自殺。其原因是在《情欲終身》這部影片中是這么描寫的。不過,還沒有證據可以支持這個觀點,胡爾斯克博士的梵高年表中,有七幅畫晚于該畫。當然,梵高的確是自殺,是在畫這幅畫的同一個月里。人們普遍認為,他1890年7月27日的晚上去田野散步,用左輪手槍朝自己開槍后回家。他躺在床上兩天后死去,當時他的弟弟提奧在他的身邊。
現藏于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館。——(簡介來源百科)
筆者賞析
《麥田上的鴉群》給人的感覺是震撼的,從畫風上看著確實很梵高,我第一次看見這幅畫的時候我的第一印象是灰暗的壓抑感,使我稍微舒服的是圖畫中有超過二分之一面積的亮色調對比,但整幅畫的總體感覺卻多是那剩下二分之一不到的暗色調給人的感覺——一片時間近乎黑夜的天空帶著梵高繪作中那會使光影流動的神奇力量,這次這股力量同樣被賦予了畫面中的重要角色——成群結隊的烏鴉,如果陶醉其中你會發現這片鴉群是會運動的,而它的數量實則是無法計算的,因為作者對鴉群位置的選擇是很有意思的,他將鴉群用近大遠小的畫法將前排的幾只用大和麥子的色彩做對比,而鴉群后面的一群小烏鴉則漸漸地隱藏進黑色的云或是夜色之間這才使人感覺畫面中是一群龐大而不計其數的鴉群,然而這鴉群在整幅畫中無論大小還是面積都不能及畫面中的麥田,不過想想也正常,演員是不可能大于舞臺的,而這麥田就似乎是全部的舞臺,演員便是烏鴉,幕布便是即將黑透的天空。
筆者在開頭用自己幻想的口吻寫了這首小詩,我說麥田上的鴉群又何嘗不是勤勞的收獲者,我并不是諷刺而是認為本就如此,人類在大地上播種有計劃地種植莊稼作物,視之為個人財產,實則人為分割了自然,自然是萬物共有的,這是人類的本性,只站在對自己有利的立場說有利于自己的話,而對于更像是討生活的烏鴉,人類會用貪婪、強盜等標簽予之。我不想思考到底是誰貪婪的問題,關于人的問題是說不清楚的。
詩中作者將自己幻想成一個懶散的耕種者,我在意關乎生活的糧食收獲問題,就如我寫的我懶散地倒在麥海里,看天的變化,和其他麥子一樣等待著屬于自己的收獲者。詩的前文筆調灰暗如畫一般而后自由懶散似乎早將生活瑣事拋灑腦后,一心等待,一心想做自己。我不知道梵高在創造這幅畫的時候是如何的心思,只是我看到了以后格外想念畫中的自己。不管結局如何能做自己多是好的。
隨筆寫于流云齋
2016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