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聞陳凱歌導演的《道士下山》公映在即,故選擇了原著來讀,我本就是作者徐皓峰的擁躉,所以對《道士下山》的風格很喜歡。讀罷全書,我對這部大銀幕電影躍躍欲試,可從周末上映開始,差評如潮,更是有人明確告知如我一樣對原著青睞有加的粉絲,“喜歡原著的就不要去看了,除了一些名字和原著一樣,情節已經被改的體無完膚”。于是,我決定等待網上的種子了,做如下文,呈上對徐皓峰多年潛心中國傳統文化,并扛起硬派武俠小說大旗的敬意。
作者在自序中曾說,本書如短篇小說集的風格仿自古龍最后一本武俠小說《三少爺的劍》,可視作對作者年少生涯的緬懷。因此,全書都是留白式文風,這種特征也暗合了作者潛修多年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文化主含蓄,西方文化主直白,中國人不喜歡把所有話講透,于己留退路,于人留余地。如比武,點到即止,口道承讓,不似西方,雙方交手,必要擊倒,不留情面,埋下禍根。
由上延展,《道士下山》是徐皓峰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整體性表達,雖外著武俠外衣,但內含文化本質。徐皓峰自年少起對傳統文化的探索,在本書中做了一次匯總,似在傳遞“大道歸一”,特別是他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給出了自己的解讀。他認為文化傳承歷代由世家(即西方的貴族)擔負,直至隋朝創立的科舉制被唐朝發揚光大后,底層民眾力量打破了世家對權力的壟斷,連帶性的打斷了世家對文化的傳遞,進而導致很多細分類文化的失傳,比如王羲之在《蘭亭序貼》中所用的筆法。
徐皓峰還借書中人物的起伏遭遇,串出了琴棋書畫,甚至戲曲的修行都和武術內涵相通,王羲之的書法運筆如形意拳的槍法套路,昆曲名角的身法如形意拳的步法。這讓我想起了李小龍在《生活的藝術家》開篇所說,武術的內涵是“道”,是人體自身運化對應宇宙運行規律的反應。傳統文化要求君子修行“琴棋書畫”,也是要人通過琴棋書畫的修行來體悟自身,體悟世界。
另一方面,徐皓峰名此書為《道士下山》,即從道家思想開篇,書中貫穿始終的是杭州靈隱寺,即從禪宗思想結尾,兩者中,作者對禪宗的表達要多于道家,其中靈隱寺主持如松長老點悟日本明柳家的“半個葫蘆”橋段更是讓我如醍醐灌頂般徹悟心法之點為何。
道士下山是主線,下山后和凡世之人所遇是支線,這一主多支,大量留白的方式很適合改編成電影,也適合就著某個支線獨立成章,所以,陳大導演看上這個本子,不足為奇。我本人對于書中多個段落都感慨很深,稍后我會選取某個片段深入探討,我想,這也是作者這樣留白的想法吧,給我們讀者一個自己完善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