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后成立的俄羅斯聯邦,脫胎于前蘇聯的母體,不可避免地帶有后蘇聯時代的印記。人們出現了時代迷思,出現信仰危機。而《12怒漢:大審判》就是一部把對法律公正,社會公平的思索融入電影的佳作。
?影片翻拍自美國1957年的電影《12怒漢》,但是由于它把故事置于戰爭背景下,而顯得悲壯許多,深刻展現了現代社會中人性與責任的問題。
?影片的故事發生在1994~1999年之間的車臣戰爭期間。俄羅斯兩任總統葉利欽和普京為了防止車臣從俄羅斯版圖上分裂,維護統一,相繼發動了兩次車臣戰爭。而故事的主人公,一個車臣男孩在戰爭中失去雙親,他被一個俄羅斯軍官收養。后來養父母被暗殺,所有的人證,物證,殺人動機都指向了這個車臣男孩。
?在學校體育場進行審判的12位陪審團成員決定著這個車臣男孩的命運。然而其中的11位陪審員都心不在焉,最后是那一個有良知的物理研究員喚起了麻木不仁的11位陪審員對生命的尊重,車臣男孩的命運得到了逆轉。
?在陪審過程中,12個陪審員每個人都根據自身經歷講了一段故事,他們的身份經歷各異,代表俄羅斯的各個階層,12段故事折射的是俄羅斯近幾十年社會的動蕩和變遷。他們在回顧自身經歷的同時尋找失落的價值觀和良知,也是俄羅斯對歷史及社會問題進行的自我審視。從而成為一個耐人尋味的好故事。
?11:1的轉折,陪審員在人性中蘇醒,而有罪的那個判論又將故事主體往深處進行開拓。同時也指出了法理公義無法拯救的悲劇——案件已結束,但造成悲劇的仇恨并未結束。最后解決的辦法是尼古拉的人道情懷,由他暫時收養離開看守所卻無處可去的男孩。更特別提到現為藝術家的尼古拉原先也當過軍官——和男孩的俄羅斯繼父同樣的經歷。從軍人到藝術家身份轉變,有化槍炮為玫瑰的美好寓意,而收留車臣遺孤,繼續俄羅斯養父的未盡職責,也傳達了導演對放下歷史仇恨,拋棄地域偏見,心懷仁慈,著眼未來的展望。
?在影片里,戰后,廢墟,斜斜傾倒的尸首,暴雨,寂靜,一條黑色的狗逶迤地跑來,向著鏡頭,穿越傾盆而下的雨。狗的嘴里叼了一只手,一只斷手,皮開肉綻,筋骨必現,觸目驚心。手上詭異地閃爍著一束光,光來自一個斷手其中一個手指上的戒指,在一個已死的戰士的斷手上。它背后,更多的意味,只容想象。
?影片末尾,工程師獨自走進房間,親吻圣母像并放飛小鳥,窗外是風雨交加,工程師則默默祈禱。俄羅斯是東正教國家,有著深厚的宗教傳統,圣母像寓意著呼喚回歸俄羅斯民族的精神底蘊和人道關懷。聯想到本片的海報——低頭沉思者的腦海中飛出無數只小鳥。向風雨中飛去的小鳥寓意俄羅斯知識分子對自由不懈的追求和艱辛。而這種對民族的悲憫情懷以及對自由意識的堅守,正是俄羅斯傳統知識分子自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索爾仁尼琴以降的偉大精神遺產。
片頭字幕是這樣的:不要去尋找生活的真相,試著感受生活的真諦吧。
這一個祈使句,在刻板冷漠的法律理性之外,呼喚真正的價值回歸和人道關懷。
而片尾字幕是:法律是永恒的,至高無上的,可如果仁慈高于法律呢?
這一個疑問句,在影片結束后仍縈繞于我的腦海中。恐怕沒有人能輕易給出答案。
何為民主和公正,這是這場驚心動魄的審判留給我們的質問。這是一個先懷疑后和解的過程。它審判的不僅僅是一個無辜孩子的命運,而是烏合之眾的社會里需要的責任與擔當。需要救贖的不僅是12個陪審員,更是廣闊生活畫卷里的蕓蕓眾生。
《12怒漢:大審判》雖然翻拍自經典,但它在形式內涵上都已超越美版。從原作中逼仄狹小局促的審判室到空曠陳舊的學校體育館,無論是空間還是時間都得到了延展。戰爭的殘忍鏡頭和記憶的傷痛為影片渲染出深沉凝重的氣氛,與陪審團員一開始的輕松態度形成諷刺的對比。回憶畫面里,那被戰火燒毀的鋼琴,被狗叼著戴鉆戒的斷手,時時刺痛著觀眾的神經,隱喻著俄羅斯曾經歷過的文明衰落和價值混亂。由于整部電影的場景單一離奇,怎樣使這部電影不顯得單調沉悶,吸引力全憑演技和對白。這是導演的魔力,他拍的法庭戲節奏利落,案件層層推理,結構緊湊,主題嚴肅,具有魔術師般超強的藝術表現力。小編想這也是他為人稱道的原因吧。
這部電影也讓人們審視司法程序表象下真正的法理公義,每個公民又該如何尊重自己手中法律所賦予的權利,維護法律的本質和初衷,實現不分階級和偏見的公平和正義,是我們需要深入思考和探討的問題。
2014年,同樣是翻拍自《十二怒漢》的國產電影《十二公民》登上銀屏。盡管故事的邏輯有明顯瑕疵,比如就算12個法律專業的學生考試不及格,學校也不可能把他們的父母從全國各地召集起來,組成一個陪審團。承載著這樣寬大的主題,個體的人物顯得有些漂浮,但是導演能通過中國不存在的陪審制度拍出反映中國社會現實的作品,就這點來看,已經實屬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