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有幸聽了“隨風的種子”關于《如何發自內心地愛上寫作》的分享,收獲頗豐。
先來向大家介紹一下“隨風的種子”。他是談寫作專欄簽約作者、徒步寫作第七團成員、百家號優質創作者,同時他還是擁有英語資格證書的英語老師。目前他在簡書上已堅持日更達500多天。
“隨風的種子”是天生愛寫作嗎?他一開始就寫得很好嗎?當然不。他因為自己處于人生的至黑時刻,無意中開始了寫作,通過堅持寫作發現了更好的自己。
所以他說:寫作是我生命中的一束光,指引著我前行的道路。
在徒步獨行主編的建議下,他用心地為大家做了關于《如何發自內心地愛上寫作》的分享,希望為感到迷茫的寫作者們帶來一束光。
對于曾為寫作感到迷茫的我來說,這場分享讓我明白了寫作的意義、運用內驅力寫作、換位思考對自己有多么重要。下面我具體來聊一聊為什么?
首先:寫作的意義。
尼采說:一個人知道活著的意義會讓他戰勝無法想象的困難。
我們明白寫作對于自己有什么意義,就能讓我們在寫作中克服一切困難:文字不簡潔、語言不優美、沒有素材、沒有閱讀量、沒有粉絲......
“隨風的種子”分享中說寫作的意義在于把寫作當作一個工具:讀了一本好書,寫篇讀后感;看了一部好電影,寫篇觀后感;生活很愉快或很悲傷,寫篇生活感悟;學習一段時間后,寫篇學習總結......
我非常認同這樣的觀點。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寫作,生活處處皆是寫作的素材,寫作是我們展現生活的工具。
用心生活,就能寫出有溫度的好文章。
寫作對于我的意義就是:自己學習更多育兒知識,用心地陪伴孩子,讓孩子更快樂、健康地成長。通過寫作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獲分享給大家,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們,同時希望自己的育兒知識能為別人提供幫助。
所以寫作的意義不在于怎么寫,而在于怎么活。
其次:運用內驅力寫作。
“隨風的種子”在分享這點時借用李嘉誠的一句話:雞蛋從外打破是壓力,從內突破是生命。
那么寫作的內驅力是什么呢?通俗地講就是:你為什么寫作?
有的人想也不想地回答:“賺錢”。
如果你再問:“賺多少錢。”
然后他一臉懵:“不知道,沒想過。”
有時候你以為自己對一件事想得很清楚,其實你根本沒想明白。
那么我為什么寫作呢?實現自身的價值。
我很早就回歸家庭成了全職媽媽,感謝我的先生讓我有了富足的生活,作為一個妻子,我是滿足的。
但是對于孩子呢?我不希望當別的小朋友驕傲地說:“我的媽媽是做.....”而我的孩子說:“我的媽媽不工作。”
都說家庭教育對孩子的一生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一個媽媽的行為會影響三代人。
所以我不希望自己只是一個只會花錢不會賺錢的媽媽。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告訴孩子們:人只要用心去做一件事,一定能做成這件事。
在無數個選擇中,我選擇把寫作當作我余生努力的方向。通過寫作和大家分享育兒的知識、育兒觀念、育兒心得等,做一個緊跟時代的育兒辣媽。
明白了寫作的意義,知道了為什么寫作,自然就有了寫作的內驅力。
因此,當今年暑假孩子放假后,我忙于陪伴孩子沒時間寫文章的時候,我主動加入徒步第七團,我希望通過別人的行動來激勵自己。
現在第七團即將結束,我堅持日更30天,每篇800字以上,其中一篇文章上了徒步獨行老師公眾號、每天點評和朗讀文章、參加故事文競賽。
堅持的每一天,都讓我覺得生活很充實。
人只有在擁有內驅力的作用下,才會借用外力來做成想做的事。
最后:學會換位思考。
“隨風的種子”分享時說:我由普通寫作者變成了談寫作簽約作者后,最明顯的改變就是自己從一個學習寫作的人變成一個教別人寫作的人,這時需要自己更專業,為此對每篇文章的要求更高,同時會去學習一些更專業的知識,讓讀者從文章中學到更多干貨。
換位思考,讓自己成長的速度變得更快。
我的寫作老師就做過換位思考的一件事。他說為了更好地向曾國藩學習,在讀了十幾遍《曾國藩》后,他開始給別人講這本書。在講的過程中,他發現有不會的,于是刻意去記;覺得別人會不理解的,他要去思考具體的案例。
最后他通過以教為學的方法,不僅自己對曾國藩了解得透徹,對書中的內容記得更牢;也讓別人更快地熟悉《曾國藩》這本書。
因此,我接下來也要學會換位思考的做法,把自己最愛的《正面管教》這本書講給更多的人聽。以教為學,讓自己在實踐中更好地運用書中的知識、得到更多的經驗,分享給更多的家長,希望他們擁有更親密的親子關系,讓育兒更輕松。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把書讀懂、讀透,文章才能寫得更好。
學會換位思考,以教為學。
寫在最后:
寫作是一場修行。
想寫好文章,不在于你聽了幾場好的分享,也不在于你學了幾種寫作技巧,更不在于你有多么優秀的老師;而在于你有沒有用心地生活,有沒有向別人分享你的所思、所感、所想的欲望。
寫作是分享的最好方式。
現在,你做好分享的準備了嗎?
最后非常感謝徒步獨行主編為我們提供這樣好的學習機會!再次感謝“隨風的種子”的精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