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對中式英語深惡痛絕,是中式英語和啞巴式英語的受害者,因此當自己的孩子開始英語啟蒙之后,他們會格外關注“英文輸出”這件事情,結果就會出現很多矯枉過正的問題,或者說是坑......
大坑一
英語啟蒙初期就要求孩子認字母背單詞
這個觀念在我們上學的時候基本上是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因為大家會自然的認為,如果不認識單詞,怎么可能去閱讀?
但如今隨著“用母語的方式進行英語啟蒙”理念的普及,有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理解并走出這個誤區。
英文學習的過程,特別是低幼年齡段的小朋友進行英語啟蒙,一定不是從認字母和背單詞開始的,而是從大量地輸入語音信號開始。當他儲備的語音信號足夠多時,再去學單詞和字母,就會非常容易。
這一點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體現得特別明顯:如果一個孩子從小沒有進行過英語啟蒙,而是從一年級或者三年級才開始跟著學校的教材去學習,那么每年新增的英語詞匯背誦量對他來說會非常的大,英語學習過程也通常是困難重重。
同事在擔任濟南公立小學英語老師時,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家長們時常反饋:我的孩子非常努力,他每天晚上都會花費很多的時間去背單詞,可是這件事情對他來說真的特別的困難:背完了就忘,再重新背過之后,又會忘。
本學期的期中考試,英語寫作主題是“季節”,一位英語成績向來很好的同學(期中英語成績100分),在作文中寫了一句話:I like winter best , because I can make a snowman and so on.我在給他批改作文的時候把and so on這個詞去掉了,這個學習態度特別認真的孩子在見到我之后立刻提出問題:老師,為什么把and so on去掉了呢?字典里“and so on”就是“等等”的意思啊。當時我沒辦法給他一個明確的語法依據來解釋“這個句子這樣說不對”。我只能告訴他:外國人通常不是這樣使用這個短語的。
類似這樣的問題在小學高年級的同學中特別普遍。他們在寫作時,首先用中文思維組織好語言,再用自己掌握的英文單詞和句型,將中文的寫作思路翻譯成英文。
這就是我們說的中式英語,也是過分強調“背單詞”的重要性所帶來的危害。
大坑三
聽英語的同時要求孩子去跟讀
英語啟蒙的每一個階段,孩子都會實現不同的輸出水平,但如果家長用不適合孩子語言發展規律的高標準去要求孩子的話,比如在孩子不適合跟讀的階段要求孩子去跟讀,那么就會起到反作用。
根據孩子的語言發展規律,我們可以用“磨耳朵時長”這個指標去判斷孩子處在英語啟蒙的哪個階段。
0-100小時
這個階段是消除英文排斥的階段,其實也是整個英語啟蒙里面最困難的階段,孩子會從不喜歡、不愿意聽,慢慢過渡到不反感,再到開始接受磨耳朵,最后到喜歡。以1小時/天為例,100個小時對應的則是三個月的時間。
300小時
磨耳朵時長達到300個小時的孩子,開始對自己感興趣的素材反復去聽并且模仿,模仿即為輸出的一種形式;根據語言能力的不同,其中一部分孩子開始蹦單詞,還有些孩子能夠說出完整的句子,甚至背讀簡單的繪本。
500小時
這時,無論對孩子還是家長來說,都是相對得心應手的階段了。家長只需要給孩子提供大量的素材,他們就可以從中吸收到自己能夠理解的東西,并且可以快速輸出,同時拼讀意識也會逐漸建立起來。
1000小時
當孩子的磨耳朵時長達到1000個小時的時候,則完全可以從自然拼讀過渡到自主閱讀,孩子們會跟著老師的課堂教學內容,開始用英文去閱讀、學習和思考。那么這時就是我們真正收獲的階段了。
對照以上磨耳朵的進度,家長可以判斷出自己的孩子目前處在哪個階段,以及可以實現怎樣的輸出水平,然后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不要用與學習進度不匹配的、過高的標準,去要求孩子。
另外,家長帶孩子去選擇英語機構時會有試聽課的環節,尤其是外教課,都會在試聽課結束的時候讓孩子在家長面前有一個呈現,比如試聽課中的某些詞匯、兒歌,要求孩子當堂就有輸出。其實這是一個非常不符合孩子認知規律的要求,對語言能力的培養也沒有任何意義,這只是在短時間內刺激家長簽單的一個營銷方式而已。
這種方式,我是明確反對態度的。
大坑三 要求孩子像背古詩一樣背英語
“要求孩子像背古詩一樣背英語”這種做法有兩個需要糾正的點。
第一點是:我們學中文講究“字正腔圓”,所以很多家長就自然地認為,英文作為一門語言,它的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可事實上,無論是從英文紀錄片,還是從英語教學視頻、原聲影視劇中,大家都會發現,英文講究的是連讀、強讀、弱讀、省音、濁化等規則,“逐字逐句、字正腔圓”說出來的英文,外國人是聽不懂的。
既然我們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是使用這門語言去交流和學習,所以一定要用地道的英文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才能夠真正地掌握它,真正地融入他們的文化。
第二點是背誦。我們首先要明確一點:讓孩子背兒歌、背繪本的目的是什么?
學校里的背誦:對于學校的教學來說,背誦(課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其唯一目的就是考試,因為課本內容是考試范圍,只有背過了單詞和對話才會做題;
可我們聯系自己的學習經歷去看,曾經背過的那些英文對話,能夠真正應用在實際生活中的非常有限。
英語啟蒙階段背兒歌、繪本:魔勵的孩子們在英語啟蒙階段去聽兒歌、讀故事、聽讀背讀時,是通過大量地輸入并且配合情境對應后完成的,這是一個語言能力提升的過程,和學校里死記硬背的背誦方法完全不同。
大坑四
要求孩子和家長用英語對話
魔勵的英語啟蒙有一個理念:背100個單詞或者句型,不如通過閱讀和動畫視頻積累100個場景管用。
家長在理解這句話時,往往會把“積累情景”等同于“情景教學”,但在真實生活場景中去教孩子學英文時,又總是苦惱于自己有限的英文水平。
接下來我們就用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來向大家說明第四個誤區,并給出解決方法。
我有一個學生,他的爸爸從事外貿工作,英文水平非常高,媽媽是大學老師,他們是一對非常重視孩子英語學習的父母。從孩子出生起,爸爸就負責說英文,媽媽負責說中文,家里的語言環境就變成了一個純粹的雙語環境。這個孩子的英語能力不出意外發展的非常好,但這個“好”并不完全是因為純粹的雙語環境,而是更多地得益于大量的英文原版書、動畫片、兒歌的輸入,甚至這個量會比中文素材還要大。但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媽媽開始有很多困惑:因為這個孩子只喜歡看英文動畫片、英文電影以及原版英文書,所以他跟其他小朋友在一塊玩的時候就比較難有共同語言,交流時也感覺有一些困難,尤其是談論起他平時很少接觸的中文動畫片等等。緊接著發生的另外一件事,給爸爸的觸動也非常大。 某一天的飯桌上,爸爸需要孩子遞給他一張紙巾,他跟孩子說:Please give me the tissue,孩子立刻非常自然地糾正爸爸:Pass me the tissue。這樣一個簡單的對話,讓爸爸意識到:孩子的英文已經比自己還要地道了,自己用了6年的時間給孩子創造了英文環境,但是最終孩子英語思維的習得還是源自于孩子看的原版英文電影、動畫片,以及他大量閱讀的英文原版書籍。之后爸爸在“創造家庭英文環境”這件事情上的心態就變得非常松弛了,孩子也是從那時開始才知道,自己的爸爸是會說中文的。
所以我們建議,除非家庭成員中有一個母語為英語的外國人,否則無論父母英文水平有多高,也不要替代老師給孩子做英語啟蒙的工作,更不要做和孩子一起重復練習英文對話的事情,因為這樣有可能會成為孩子形成英文思維的障礙。
家長在家里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保證給孩子輸入原汁原味的,符合孩子認知特點的原版音頻等素材,至于激活輸出這件事情,一定是要留給外教去做的(后面第六個誤區中會談到外教的問題)。
大坑五
熟練對話后才能開始閱讀
“聽說讀寫”的語言習得規律,并不是說學習過程一定要嚴格按照先聽、再說、再讀、再寫的順序進行,這4個能力的提升是相互交叉進行的。因為聽和讀都屬于輸入,說和寫都屬于輸出。這里說的“讀”是廣義的閱讀,既包括啟蒙初期看英文原版繪本時的“讀圖”,也包括后期有了一定詞匯量時的“自主閱讀”。所以同為輸入的聽和讀是可以一起進行的。
大坑六
學好英語必須要有外教
這可能是目前大家普遍持有的一個理念,所以家長在選擇英語啟蒙機構時往往會首先咨詢:是否是外教上課?
我們先不去評判這個觀點正確與否,我們先來討論:外教在孩子英語啟蒙階段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如果孩子和外教可以長時間地接觸和相處,或者屬于雙語家庭,那么外教(或者母語為英語的家庭成員)能夠起到的作用就會非常的大;但對不具備這些條件的孩子來說,依靠每節課半小時,每周2-3節課這樣的外教課時,最終能從外教那里得到些什么呢?
家長們會說:會跟外教學會地道的英文發音。
如果僅僅是為了發音,那么外教課絕對不是唯一、或者最正確的學習方式,因為原版英文動畫、兒歌等等這些資源,它們的配音一定是最標準的(就像我們的新聞播音員,或者是中文教學視頻里的普通話才是最標準的)。
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輸入的量。堅持每天用原版音頻磨耳朵,這個輸入量要比每周不到3小時的線上外教課多出很多。
同時,不同主題的原版素材會提供更多深入了解英語文化的內容,這一點,反而是以英語教學為主要目標的外教課無法比及的。
所以,外教在英語啟蒙過程中真正起到的應該是“口語激活”的作用:當孩子磨耳朵時長達到300小時,大量英文原版音頻、原版繪本輸入的積累讓孩子可以背讀、跟讀以及跟唱的時候,就需要有一個語言環境去激活他所儲存的這些語言,這時給孩子添加外教課程,通過外教的口語激活和輸出引導,他會慢慢開始嘗試使用儲存的情景語言去做出回應,實現口語的輸出。
如果孩子磨耳朵時長達到1000小時以上,外教要實現的功能則是幫助孩建立英語思維,用英語去學習其他學科和思維能力。
而相對于外教在啟蒙中期和后期所實現的功能,中教老師在孩子英語啟蒙初期則特別的重要。因為孩子在初期要通過他喜歡的、能夠溝通的老師去引導他對這門語言產生興趣,然后再慢慢走上正軌,很顯然,孩子跟中教老師建立情感連接會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