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小到大面對的“失敗”不計其數。
而每次克服“失敗”取得“成功”的體驗會讓我們發自內心的愉悅。
面對“失敗”你會怎么做?
聳聳肩膀,無所謂?
痛哭流涕?
越挫越勇?
這里,黑匣子思維告訴你一個失敗的正確打開方式。
什么是黑匣子思維
大家都知道在飛機上有個東西叫做“黑匣子”,其實是兩個。
所有飛機都載有兩個黑匣子,一個用來記錄發往機上的電子系統的所有指令,一個是監視艙內的聲音記錄儀。
航空事故發生后,黑匣子會被找出,用來調研事故原因。
接下來的事情,可能很多人并不是很清楚了。
當然,追責是一個方面。
另外一個更重要的方面在于避免再次出現同樣的錯誤。
這個事故原因以及解決方法會很快的在整個航空體系宣傳和推廣,相應的設計會進行調整和改進,相應的培訓會納入執行……
《黑匣子思維》的作者馬修 薩伊德從飛機上的黑匣子引申出了黑匣子思維。
黑匣子思維指的是,一種對經??梢栽谑『蟮目偨Y的教訓展開調查并從中學習的意愿和決心。這種思維模式能指導人們建立一種機制和觀念,讓各行業從錯誤中學習,而不是被失敗嚇倒。
黑匣子思維的核心是什么
從馬修 薩伊德給黑匣子思維的定義不難看出,這是一種意愿和決心。
為什么說是意愿和決心,而不是思維模式呢?
主要是因為人類對于“失敗”,本能上的處理和應對,使得黑匣子思維的應用障礙重重。
我們可以回憶一下,小時候考試沒考好。
回到家,家長一般會說:“你一定是上課沒好好聽講,回家不復習,考試的時候粗心……”
你會說:“這次考試太難了,好多平時學習很好的同學都考的不好。還有考的比我還差的……”
家長的思維,考試考不好一定是孩子的錯。
然而家長從來沒有思考過,是不是老師教學方法有問題,試卷是不是難度大了或者出題比較偏,自己是不是平時花了太少的時間對孩子的學習進行關心。
孩子的思維,考試考不好一定是卷子太難了。
然而孩子很少思考,自己平時不努力,遇到難題就跳過,課后也不復習,遇到問題不請教老師。
再舉個例子。
你想要減肥,也開始嘗試運動、節食。
可是過去了一兩個星期,體重一點都沒有變化,反而重了一斤。
朋友問你減肥咋樣,你說,我屬于一吃就胖的體質,新陳代謝太低,沒辦法。
我們總是很難實事求是,遇到失敗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別人的錯”。
而黑匣子思維提倡的是“失敗后的總結的教訓展開調查并從中學習”,也就是說,你要客觀的進行分析。
是,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不能一味的指責“別人”,甚至找“新陳代謝”來背鍋。
只有找到問題,找到引起問題的原因,才能從中學習并取得進步和成功。
所以說,黑匣子思維強調的是一種意愿和決心。
只有你首先意識到要去面對失敗,并決心進行改善,才是在應用黑匣子思維。
正如馬修 薩伊德在《黑匣子思維》所言:
失敗成就了指路明燈,它向我們展示了這個世界中還未被我們熟知的部分,并向我們提供了重要的線索,指引我們去改進理論、策略和行為。
黑匣子思維的應用
當我們建立起黑匣子思維的意愿和決心后,我們應該怎么將其應用在我們的工作、生活和學習中呢?
馬修 薩伊德在書中花了很大的篇幅介紹了兩種策略:試錯和邊際收益。
結合我們經常討論的幾個主題進行了思考,發現當自己取得進步的時候,就是在不知不覺的應用“黑匣子思維”。
挺神奇的事情,對吧?
首先,請允許我來總結一下黑匣子思維應用的大體步驟:
遇到失敗->發現問題->調查可能的原因->排查/拆分->執行。
應用在時間管理
幾乎每個月都會有人給我留言,詢問關于時間管理的問題。
大致會在我發出“月結月策”(這個是我的每個月小結+下個月的計劃,會總結我這個月讀了幾本書,取得了哪些進步,哪些地方要有調整等等)這篇文的一周內。
我也寫過幾篇文關于時間管理的經驗分享。
我覺得更實際的做法是用黑匣子思維的方式進行改變。
首先,你肯定是發覺了自己時間管理上有問題。(因為由于時間管理導致的失敗,短期內是看不到什么影響的)
大部分的留言開頭都是“你怎么有那么多的時間看書、學英語、寫文、運動,你還有工作要做,還要帶孩子?!?br>
大部分的人都想要讓自己在有限的時間里做更多的事情。
接下來,我們調查一下造成你自己時間管理上出現問題的可能的原因。
簡單的就是,你的時間都去哪里了?
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記錄。
你可以用APP,或者用各種方式,及時的記錄自己每天每時都在做什么。
有的人覺得這個做法太呆板,沒有意義。
我曾經嘗試過很多方法,包括每天回憶自己每個時間段在做什么。
但是肯定都沒有及時記錄來的準確。
因為人的記憶是會產生偏差的。
我曾經嘗試后,評估自己一個工作日用手機的小時數。
我當時評估的是3個小時,其實我內心認為應該是2個小時不到。
但是通過APP,我發現我基本上每個工作日用手機的小時數在5個小時!
這也是為什么,日子一天天的過去了,你發現每天沒做什么時間就過去了。
通過記錄,你會很客觀的了解自己的時間使用(花費)情況。
緊接著,對于時間管理,你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合理規劃自己的時間。
具體的方法就很多了,比如試錯,比如明確自己的目標后將時間合理拆分。
我比較經常用的是,試錯。
我剛開始嘗試早上起床讀書,傍晚運動。
但是我發現我早上拿著書很容易又睡著了。
于是我改成早上運動,晚上看書。
早上運動讓我一整天的精神都很好。
但是我發現晚上看書很難,家里有孩子的都知道,你回家后時間就不是你自己的了,你沒有辦法無干擾的看書。
于是我保持了早上運動(試對了),把看書的時間改到了上下班通勤的路上。
但是最近我發現了新的問題,因為天開始黑的早了,下班路上看書光線不大好。
試錯會讓我不斷的調整。
正如馬修 薩伊德在《黑匣子思維》中說的“從測試中學習”。
應用在需求分析
回到我的老本行“需求分析”。(非同行的小伙伴可以跳到下一個應用分享)
我們一般來說,會把“問題”叫做“痛點”。
比如,我住的地方到地鐵站,不遠,但是要轉兩趟公交車,還繞路。
騎自行車也就15分鐘的時間,兩趟公交車下來要40分鐘,還不算倒車的時間。
你大概知道我想要說什么了。
對,后來出現的共享單車解決了我的問題,讓我痛快。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見過大街上爺爺奶奶經常用拖個簡易的推車去買菜?
有一次我看到有人在這個推車上加裝了一個簡易的馬扎……
沒有問題,也就沒有需求,就不會有產品和解決方案。
我們用黑匣子思維來看這些問題。
好,我們知道問題是什么了,那產生問題的原因是什么呢?
原因可就多了,公交線路設計不合理,菜場太遠,天氣太熱,菜太重……
那么我們如果要解決問題,可行的辦法是什么?效果怎樣?
我們在這里需要的不是拍腦袋,憑借主觀,而是需要進行實驗。
在一個流程中,每個環節都會造成浪費,也都會產生價值。
如果我們能減少甚至消滅浪費,那么總體的價值必然會提升。
這是“精益”的精髓,也是“邊際收益”的體現。
也許你要解決的問題很大,但是只要你進行拆分,著眼于可執行的細節,那么多個細節的提升和優化,就會帶來整體的優化。
但是這里有個前提,就是目標和方向要一致。
也就是說,你明確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并系統性的考慮產生問題的原因,再進行拆分和優化。
而在做需求分析的時候,還需要注意一點,就是要不斷的否定自己,制造“失敗”。
制造“失敗”才能讓黑匣子思維發揮更大的作用。
你提出解決方案,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質疑。
質疑成功,你制造“失敗”成功,那你就會發現新的問題,你可以去解決這個問題。
有一個很好的質疑的方法,就是在完成核心功能后就推出市場,讓市場去質疑。
因為你作為產品的設計者,你的感受和想法一定會與市場有出入。
讓市場質疑,制造“失敗”,通過不斷的試錯,調整,進步,最終得到成功的產品。
應用在個人發展
說到個人發展,大家都是凡人,我也就是一個普通的業務分析師,不是什么職業或者人生規劃師。
而對于我們這些非專業普通人士,也會去思考個人發展的問題,思考未來在哪里的問題。
我覺得我們后退一步,站在半空中看看自己,客觀的評價自己,改進自己就是黑匣子思維的應用。
一整天的工作學習下來,做了哪些事情,有哪些事情是做的好的,有哪些事情有待改進。
實事求是的“自省”,特別是對于自己做的不好的事情,其實也可以認作為“失敗”或者“問題”,運用黑匣子思維去進行調查,制定措施,持續改進。
每天一點點的進步,每個細微之處的一點點進步,你將最大化你的邊際收益,最終對于你自己個人的發展是有益的。
我們有的時候看到的是一個結果。
這個人能力不咋地,還得到了提升。
他運氣真好,被一家大公司的老板看重挖過去了。
我們總是忙著羨慕別人,很少反思自己。
就好像我們遇到“失敗”會第一時間找“別人的錯”,我們看到別人成功會第一時間歸于“別人的運氣”。
如果我們有著“在失敗后的總結的教訓展開調查并從中學習的意愿和決心”,并且有著相應的策略和堅定的執行,發展會是更加長遠和成功的。
我相信“黑匣子思維”可以應用在很多方面,但是關鍵是你要有意愿和決心。
這是小婧今年讀的第28本書,分享給大家。
寫在前面:
這本書有兩條線:書(文字)、人性,我看完后一直在思考該如何寫這篇文字,從什么角度來寫。
一開始,我想從“群眾運動”的角度寫,隨后被我自己否決了,因為這并不是這本書的主旨,只是人性的一個小小的部分。
從文字來寫,的確,每本書每篇文字都有著超乎尋常的力量。元首的《我的奮斗》成為了猶太青年逃生的鑰匙。偷書賊的第一本書《掘墓人手冊》帶給她的是啟蒙以及心靈的慰藉。最后被死神偷走的《偷書賊》講述了偷書賊自己的故事。
最終讓我決定還是從人性角度來寫的是書中最后的死神復述的一句話:“人類真讓人捉摸不透”。
全體猶太人都到達后,他們的腳步聲震動了地面。他們瘦削憔悴的面容上的那雙眼睛尤為顯眼。還有塵土,他們都被塵土包圍,在士兵的推搡下,他們的腳步踉踉蹌蹌﹣落在后面的囚犯要被迫跑上幾步才能趕上這支營養不良的隊伍。
莉賽爾注視著這一切,她相信這些人是活著的人里面最可憐的靈魂。他們因為所受的非人折磨而拉長了憔悴的臉。他們一路受盡饑餓之苦。一些人只顧低頭看著腳下的路,好避開圍觀者的目光;有些人哀求地看著趕來欣賞他們受辱的人們,這是他們死亡的前奏;還有人渴望著能有人,隨便什么人,能走上來抱住他們。
不管圍觀者是帶著驕傲、魯莽還是恥辱來看這場游街,都沒有人走上前打斷它,目前還沒有。
有時,一個男人或女人。不,他們不是男人和女人,他們只是猶太人。會在人群中看到莉賽爾的臉。他們會回避她的目光。偷書賊只能無助地望著他們走遠。她只能希望他們能夠讀懂她臉上深藏的憐憫,并且能意識到這是真切的悲傷,不會消失的無影無蹤。
前進的隊伍里,有個人的年紀比其他人都大。
他留著胡子,衣衫襤褸。
他的眼睛里流露出極度的痛苦。雖然他的身體輕飄飄的,但他的雙腿還是承擔不了這一點點重量。
有好幾次,他都倒了下去。
他的半邊臉貼在地面上。
每次都有一個士兵站在他身邊?!罢酒饋?,”他沖著老人吼道,“站起來。”
老人跪著站起身,艱難地向前走去。
每次,他剛剛趕上隊伍的尾巴,就會失去動力,再次摔倒在地。他后面還有很多人,足足有一卡車的人,威脅著要超過他,把他踏平。
他的手臂顫抖著想支撐起身體,那痛苦的樣子慘不忍睹。他們又一次讓開,然后他站起來,又走了幾步。
只要再給他五分鐘,他一定會掉進德國人的陰溝里死去,他們對此聽之任之,眼看這一切即將發生。
這時,有一個人。
漢斯?休伯曼走過來。
一切在瞬間發生。
老人掙扎著前進時,那只緊握著莉賽爾的手松開了,她感到自己的手一下子打在屁股上。
爸爸走到推車旁,拿出一樣東西。他推開圍觀的人群,走到路中間。
那個猶太人站在他面前,準備接受另一番羞辱,可是他和旁人一樣,看到漢斯?休伯曼像變魔術似的遞過來一片面包。
猶太人剛接過面包就倒在地上,他雙膝跪地,抱著爸爸的小腿,把臉埋在中間,感謝爸爸。
莉賽爾注視著眼前的這一幕。
她的眼里滿含著淚水,她看到老人又向前滑了一點,把爸爸向后推,伏在爸爸的腳踝邊哭起來。
其他猶太人從他們身邊走時,看著這樁不可思議的小事。他們魚貫而行,如同一片人潮。
一個士兵走過來,發現了這起罪行。他審視了跪著的老人和爸爸一番,又把目光投向圍觀的人群,然后稍加思索,就從腰間取下鞭子,開始鞭打。
猶太老人被打了六下,鞭子落在他的背上、頭上、還有腿上。“你這頭骯臟的豬!”鮮血從他耳邊滴下來。
接著,輪到了爸爸。
又有一只手握緊了莉賽爾的手。她驚怒地朝旁邊看去,魯迪緊張地咽著唾沫,目瞪口呆地看著漢斯?休伯曼被當眾鞭打。鞭子的聲音讓莉賽爾頭暈目眩,她估計爸爸身上肯定被打得皮開肉綻了。他被打了四鞭子,隨后倒在地上。
那個猶太人最后一次爬起來,繼續向前走。他飛快地回頭看了一眼,朝獨自跪在那里的人最后投去悲哀的一瞥。因為挨了四鞭,那人的背還在火辣辣的痛,他的膝蓋也跪疼了。不過,這個老人會帶著尊嚴死去,或至少是抱著這樣的想法死去。
這是《偷書賊》中描述的一個猶太人押送至達豪集中營路上的片段。
在這里,我們看到了作者說到的“在同一時刻里,偉大的人性尊貴與殘酷的人類暴力并存”。
01
爸爸漢斯?休伯曼無疑是一個善良的人。在一戰中被一個猶太戰友以特殊的方式救下后,他的內心是不愿意這樣殘暴的對待猶太人的。
雖然這導致了他的油漆生意每況愈下,家里吃的湯越來越稀。
他的反應闡釋了“善”的本能,完全是下意識的去給猶太老人面包。
而待事情結束后,他卻開始害怕,害怕自己被納粹抓走,害怕連累他的妻子和女兒,害怕連累地下室里照顧的恩人的兒子(一個猶太青年)。
他的善良很單純,但是卻受制于環境和集體,每當出現挑戰他善良底線的事情,他就會下意識的做出讓自己后悔的事情。
就像這次,接連幾天惴惴不安的等著蓋世太保破門而入。
02
我們的女主人公,也是我們的偷書賊莉賽爾,目睹了這一切。
在她年幼的世界里,只希望教她認字的會拉手風琴的養父,自己的小伙伴魯迪,地下室里的猶太青年能夠平安的活下去。
年幼的她目睹了或者說經歷了太多身邊人的死亡。
親生父親被抓走,弟弟死在了收養的路上,媽媽估計也去死神那邊報到了,她不希望身邊再有人離她而去。
她在整個故事中也體現了人性的矛盾,她同情這些猶太人,但是卻沒有養父那么深刻。
她只是同情,但是后來當她認識的那個曾經住在她家地下室里的猶太青年也行走在這樣的隊伍時,她什么都沒想的就沖進了隊伍。
所以她的“善”有著自私的一面,也有著無私的一面。
03
而魯迪,偷書賊最親密的朋友,也目睹了這一切。
同樣年幼的他不明白為什么這些人要實施暴行,為什么那些人要被實施暴行。
只是教育和環境讓他旁觀。
但是當他親密的伙伴偷書賊想要沖上去,他制止了。
也許時因為他下意識的覺察到這樣“明目張膽”的反抗,下場將是悲劇。
他的善也許也是“自私”的。
但是后來當這個吃不飽的孩子跑去偷面包,并且放在猶太人押送隊伍的必經之路上的時候,
他把微笑的小泰迪熊玩偶放在轟炸家鄉后墜落的飛機上的飛行員尸體身邊的時候,
他的“善”變得無私的同時,也體現了他對于現實社會的矛盾和不滿。
04
在整本書中,我覺得最簡單也是最矛盾的其實是故事的講述者——死神。
一方面他的出現宣告了生命的終結,另一方面他會帶著這樣的靈魂得到解脫。
他否認自己和戰爭是朋友。
他覺得像魯迪這樣的善良的孩子不應該這樣死去。
“他打動了我,每次都打動了我,這是他造成的唯一傷害,他踩住了我的心,讓我哭泣” 。
死神對于死亡這件事情也有著深深的無力感。
和莉賽爾一樣,死神也不希望善良的養父母、魯迪以及整條街上的人們這樣在一夜之間消散。
他就這樣矛盾著,矛盾著目睹了一場場災難、重逢、分離、死亡……
然而也許這些經歷還是讓他對于人性無法理解。
他不理解為什么會有戰爭,為什么會有人祈求生,又會有人祈求死,為什么人類那么的無法捉摸……
寫在最后:
好久沒寫文學作品的書評了。
我在反復讀著一些文字的時候,鼻子發酸。作者的用詞簡練、樸實,卻又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她低下頭,凝視著他失去生機的臉,莉賽爾真的親吻了她最好的朋友魯迪·斯丹納,輕輕地吻了他的嘴唇。他的嘴唇上雖然滿是灰塵,卻充滿了甜蜜的氣息,仿佛還在為樹蔭下,還有搗亂分子找西服的燈光下錯過的吻而懊惱。她溫柔地深吻著他,當她起身離開時,用手指摸了摸他的嘴。她的雙手顫抖著,還有她柔軟的嘴唇。她再次彎下腰,這一次的吻失去了控制,他們的牙齒在漢密爾街這個人間地獄里輕輕叩響?!?/p>
小婧是一名行走在實踐路上的資深業務分析師(BA),如果想與我同行,就請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