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副標題是幸福的假設,作者用象與騎象人來比喻我們內心的沖突。大象的力量是十分強大的,騎象人與大象對峙時,人的力量是十分弱小的,但是當我們懂得如何與它相處時,通過利用大象的特點來訓練他,最終能人類能夠馭象狂奔。
象與騎象人的來歷
人需要比喻來思考(這里我感覺用類比更為貼切),需要用已知事物對新的事物或復雜事物進行理解,在歷史進程中,人們與動物生活在一起,一直想操控動物,于是便拿動物來做比喻。
柏拉圖把本能、情緒比喻為黑馬白馬,理智是馬夫。進入現代,汽車取代馬車,現代人研究思考及決策機制,認為人是理性的。但是這解釋不了,人為什么控制不了自己,做出對自己不利的事,反觀古代駕馭動物的比喻十分貼切,于是作者選擇了這個比喻:我就是一個騎在大象背上的人。我手里握著韁繩,可以指揮大象,不過,是在大象沒有她自己的欲望時,如果大象真的想做什么,我根本就斗不過它。
人的身體里就像是一個委員會,每個成員都會有自己的想法,對心理有四種劃分方式,分別是心靈與身體、左腦和右腦、理性和感性、控制化和自動化。
這四種劃分方式之中,控制化和自動化,最符合書名的比喻,這是因為大多數自動化程序都寫在了基因內,在進化過程中幫助我們獲益。
控制化處理出現的比較晚,與語言相聯系,有語言才能周詳地規劃事情,衡量不同方法的得失,分析成敗的原因。語言可以讓人類局部擺脫“刺激性控制”,比如我們看到或聞到食物時,就會引發體內的饑餓和進食反應,
總的來說,騎象人和大象各自擁有聰明才智,只要配合良好,才能造成杰出的人類,但是兩者之間關系,總是出現問題,也會導致我們的不幸福。
無能的意志力:作者用那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拿到雙倍獎勵的孩子的秘訣不是意志力,而是用有限的自制力,轉移了注意力。
心理干擾:這個實驗的名字,叫不想白熊,當我們追求目標時,心理會有一部分自動監控進度,以便進行必要的修正。當目標是行動目標是,大腦的反饋系統運轉良好,當目標是心理目標時,反饋系統就會出現問題,自動化處理過程與控制化處理過程進行對抗。
冠冕堂皇的理由:在前面講過,心理其實是由組織松散的聯邦組成的,我們最終做出了決定,就會有個發言人找到理由,對外陳述。
你認為生命本身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這不是一句雞湯,而是心理學上一個重要的概念:發生在這個世界上的事情,只有通過我們自己對事件的詮釋才能影響到我們,所以只要我們能控制自己對事件的詮釋,就能控制自己的世界。
我們總是過于看重騎象人的重要性,頓悟可以改變人生,但大部分最后都只是鏡花水月,只有幾天或幾星期的熱度。改變要持久,唯一的辦法就是要重新訓練大象,但是這非常困難。
不幸福的3個原因
情感啟動效應
“喜歡/不喜歡”喜歡計量表人們對會自己名字很像的詞產生一種愉悅感,覺得這個詞很好。人生的三大決定做什么工作,住什么地方,跟誰結婚,居然都受名字的發聲這種細微之事的影響。人生確實是我們認為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但我們對人生的想法其實是在無意識中快速形成的。大象依本能反應,引導騎象人抵達新的目的地。
負面偏好
物種設計原理,動物某些共同特征甚至橫跨不同物種。
負責偏好原則:對壞事的反應要強于對好事的反應。對威脅和討厭的事物的反應,要比機會及喜好事物的反應更快、更強烈、更難以克制。人的心理會主動去搜尋并回應威脅、侵犯及挫敗,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從好的角度看問題。
相反的系統彼此對抗,以達到一個平衡。肌肉系統的伸展與收縮,交感神經系統讓身體隨時做出搏斗或逃跑的反應,副交感神經系統則會讓人冷靜下來。我們的行為受兩個相反的動機系統控制,一個是趨進系統,另一個是逃避系統,當同一時間產生相反動機,我就會處于矛盾狀態。
逃避系統反應會比較趨進系統要快,進入大腦的信息,它最先得到情報通過杏仁核直接反應啟動迅速,同時,杏仁核不只往下連接腦干,啟動與危險有關的反應,還向上連接額葉皮質,改變我們的思考。它會把整個大腦改成撤退導向,我們的情緒及想法兩者之間是條雙向通路:想法會產生情緒(回想自己所說過的蠢話),情緒也會產生想法,而情緒主要是通過“心理過濾器”來處理后續信息。
強大的遺傳基因
我們的每一項特質,基因都有一定的貢獻,同卵雙胞胎的相似度都高于異卵雙胞胎。快樂其實是人的個性中最受遺傳影響的物質,雙胞胎研究顯示,個人平時的心情愉悅程度有50%~80%可歸咎于基因,而非生活經驗。
改變思維方式的3種方法
你可以改變自己的情感風格,但單靠個人意志是辦不到的,你必須采取一些行動來改變自己原有的想法。冥想、認知療法和百憂解是三種最有效的變身秘訣。
冥想
冥想有好很多好處,可以減輕焦慮、讓你對生活更滿意,提高自尊心,讓你更有同情心,更能信任別人,甚至還能提升記憶力,純天然、完全免費。冥想分幾種不同的方式,其共同點是: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想法,專注凝神,頭腦放空。冥想一開始非常困難,但是在教導你心中的騎象人如何學會謙卑與耐心。改變自動化思考的過程,馴服你心中的大象。一旦你解除心中的依戀,就表示你已經馴服了你心中的大象。
認知療法
訓練病人找出、質疑自己思考的漏洞。沮喪憂郁的人思考時會扭曲事實,進而產生消極情緒,而消極情緒又讓扭曲的思考更為嚴重,于是在惡性循環下,永完寧日。認知療法訓練病人掌握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定下來,指出扭曲之處,之后找出替代方案及更正確的思考方式。認知療法教導騎象人如何訓練大象,而不是直接跟大象說理,把大象打敗。一點一滴地改變自己自動化思考過程,才能在過程中改變自己的情感風格。
百憂解
百憂解先進入神經突觸(神經元之間的縫隙),但它是選擇性地只影響使用血清素作為神經傳導的突觸。一旦進入這類神經突觸,百憂解就會抑制再吸收的過程。在正常過程中,剛剛釋放出血清素到神經突觸的神經元,會把血清素再吸收進神經元中,然后在下一次神經沖動時再釋放出血清素。服用百憂解的人,腦部某些神經突觸的血清素會比較高,所以相連的神經元的反應就會比較頻繁。
人生取決于我們自己如何看待,我們的人生就是自己心理創造出來的產物,只有我們了解自是分裂而非一體的,了解人有消極情緒傾向和不同情感風格之后,這樣的說法才能真的幫助我們面對人生。一旦了解了人要改變有多困難,就可以放棄以前那些徒勞無功的老方法,用新的方法來改善自己。
想馴服大象,要用對方法,想改變自己的心理,就要一步步慢慢來,冥想、認知療法及百憂解是三種有效的方法,適用對象有所不同,通過它們可以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互惠
人類社會存在的基礎,看看這個模式如何影響我們的大象和騎象人。“愛”與“互惠”講的是同樣的東西,它們都是一股將我們跟別人聯結在一起的力量。
我們為何需要互惠
人跟人之間彼此互惠,是一種深埋在我們心中的本能,也是群體生活的基本往來之道。人類如何將互惠之道當做群體生活的籌碼,又如何將之運用得淋漓盡致。
超強群居性使然
具有超強群居性的物種其共同特征是:以基因為導向,為了家族的生存愿意犧牲自我,在進化過程中,唯一“制勝”之道就是讓你身上的基因一代一代傳遞下去。不只你的孩子帶著你的基因,你的手足與你之間的關系一樣緊密。
互惠是種本能
人有一種無心、自發式的互惠本能反應,認識的人給你好處,你會想要回報那個人。
互惠的應用
以牙還牙
一報還一報,別人怎么對待我們,我們就怎么對待對方,如果別人對我們好,我們也會選擇好,如果別人對我們不好,我們也會報復。這種模式讓人類走出“犧牲自我以利家族”的限制,開啟與陌生人互助合作的契機。正因為人類有“知恩圖報”及“有仇必報”這兩種心理,才得以形成群居性超強的社會。這其實是以牙還牙的一體兩面。
用語言造勢
在別人背后說長道短,是人類得以建立超群居社會的另一個關鍵因素。很多物種都有互惠的行為,但只有人類會說長道短,人類談的“八卦消息”主要就在評論別人懂不懂人與人間的互惠之道。八卦有助于我們了解一個人的為人,并在接下來選擇是否與之合作。
模仿,人際關系的黏合劑
如果你平白無故得到好處,一方面你可能心中暗自竊喜,但另一方面你心中的大象——自動化處理系統,就會伸手去拿皮夾,掏出錢來給對方。
討價還價
你一讓步,對方就跟著會讓步,可以利用這個原理在交往中獲益。
如何提升互惠技巧
健康的關系來自平衡的施與受,尤其是適當地互送禮物、互相幫忙、互相關心、互吐心聲,都是培養彼此關系的重要技巧。“互惠之道”可以說是處理所有人際關系的一劑大補帖。只要使用得當,便會對我們的人際關系產生強化、延長及活化的效果。互惠之道之所以能產生這么好的效果,部分原因是因為我們心中的大象天生就是一個模仿高手。模仿是一種人際關系的黏合劑,一種表達“我們是同一伙”的方式。
自以為是
自以為是也是一種進化中的策略,在前面提到的以牙還牙的基礎上,認為自己的做的對、貢獻大、一旦與實際情況產生了反差,就讓人感到言行不一,就是虛偽了。
我們每個人都很虛偽,我們對道德的表象重視程度超過了道德真相。我們并不是針對別人的行為來做出反應,而是依據自己心中認為別人的行為來做出反應,而在真實行為與個人認知之間存在一定的落差,需要“印象管理”來彌平。
人對虛偽渾然不知是因為一種認知模式,先做判斷,再編造說辭,騎象人就像是大家長來幫自己在輿論法庭為自己辯護的律師。人們通常會先做出造成或反對的決定,然后再來思考可支持自己立場的理由。
模糊不清會助長我們的幻覺,因為很多特質有多種不同的定義,所以我們就會隨意挑一個最符合自己特質的標準來諂媚自己。
對家庭的貢獻,駕駛水平是否高于平均水平等等。有證據表明,對自我、自己能力、未來遠景秉持積極幻想的人,會比缺乏這種幻想的人更幸福,但是也會引發無盡的紛爭,因為你會覺得自己應該比別人獲得的多,別人恰好也是這樣認為的。
天真實在論,即自己看到的世界是最真實的世界,我們相信自己看到的事實,每個人都看得到,所以每個人都應該有這樣的想法。
自以為是發展到后面就是邪惡與殘暴,更可怕的是,這樣的行為,他們也認為自己是對的,這點在恐怖分子、納粹份子都有體現
如何尋得完滿之道
“強做判斷”是內心的毛病,它是一種自動化反應,可以減少認知的消耗,但是也會因此憤怒、苦惱、陷入沖突。大象一直在做評估,我喜歡或我不喜歡。
改變這種自動化反應的方法還是冥想和認知療法。在人際關系中,找出自己的過錯,承認對方也有對的地方。把互相報復的心理逆轉成互相理解的心理。
幸福來自何處
在前面我們講過,你認為生命本身是什么,它就是什么。那么幸福呢,幸福是來自內心還是來自外在呢,還是二者兼有,哪個占主導呢?
幸福的兩個原則
進展原則
當動物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進化、可讓自己在生存游戲中保持領先地位的行為,其大腦就會分泌多巴胺,食物及性交會帶來快感,這種快感會變成一種強化物,以后就成為動物找尋食物與性交的動機。人比較復雜,有許多人生目標,所以快樂的來源也就各式各樣。行為剛發生后的頭幾秒鐘才是是強化作用效果最強的時候。
大象每做對一件事,就會有快樂的感覺,大象會記住每種行為為立即產生的快樂(或痛苦),如果如果行為是星期一做的,成功則是在星期五才實現,大象就沒辦法把兩者聯結在一起。
達成目標之前有積極情感,這是我們朝著目標前進時感覺到的情緒。第二種“達成目標之后的積極情感”。并說這是我們達成目標后感覺到的情緒。后者是大腦在目標達成后,前額葉皮質區活動趨緩,使人感覺到短暫釋放的滿足感。換言之,追求目標時真正重要的是過程,不是結果。因此,先為自己設定目標,每朝著目標前進一步,我們都會感覺到朝著目標前進的幸福與滿足。成功來臨的那一剎那,我們心里的感覺其實是像走完漫長的旅程卸下沉重背包時的那種如釋重負之感,而不是欣喜若狂。我們稱此為“進展原則”,即朝著目標前進比達成目標要幸福。莎士比亞說得好:“成功之時,一切已結束;努力的過程是最幸福的。
適應原則
人對現況的判斷,是以比自己現已適應的更好或更壞為基準。“適應”其實是神經元的一種特性:當新的刺激出現時,神經細胞會產生強烈反應,但之后,神經細胞會逐漸“習慣”,對已經適應的刺激反應會趨于緩和。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