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金句】?
1、我們既是騎象人,也是大象,兩者各有優點及特長。
2、發生在這個世界上的事情,只有通過我們自己對事情的解釋才能影響到我們,所以只要我們能控制自己對事情的解釋,我們就能控制自己的世界。
3、很多人認為有一種狀態比做愛之后吃巧克力還要令人沉醉,那就是全心全意地沉浸在一份極具挑戰性、與自己能力相當的工作中。
4、人類的理性其實非常依賴復雜的情感,因為只有當充滿情緒的大腦運作順暢時,理性才得以運轉。
【本書重點】
001?人們之所以會覺得不幸福,是因為內心分裂成兩部分, “象”與“騎象人”
分裂成兩部分,分別是“象”與“騎象人”。大象莽撞,依感情行事,而騎象人理性,可以理智地思考問題。它們常有沖突,使我們陷入掙扎和痛苦。
實際上,對于大象來說,騎象人更像一個仆人或顧問,而不是隨意操縱大象的國王,更不是能緊握韁繩的馬夫。大象才是內心的主宰。換句話說,我們的內心主要聽憑感性的支配。正如蘇格蘭哲學家大衛·休謨說的那樣,理性應該只是激情的奴隸,除了服從之外,沒有其他可能。
而我們不幸福的根源,與其說是因為象和騎象人之間的沖突,不如說是因為我們高估了自己的意志力,以為自己能跟自己的潛意識、動物本能對抗,以為騎象人可以戰勝大象。但其實,他們都是我們心理的一部分,如果我們無法意識到這一點,結果只會使自己充滿挫敗感。
002 大象會表現出悲觀特質
占主導地位的大象天生容易擔憂,過多注意負面事物,也是導致我們不幸福的原因。
科學家發現,經過漫長的進化,人類大腦發展出了兩套動機系統,趨近系統和逃避系統。其中,趨近系統會引發積極的情緒反應,使人想接近特定事物,而逃避系統剛好相反,會引發恐懼、憤怒等消極情緒,使人避開那些事物。
逃避系統的反應速度比趨近系統要快得多。這是因為,對于所有進入大腦的信息,逃避系統能通過一條專門的神經捷徑,第一個得到情報,而位于丘腦下方的杏仁核就是那條捷徑。逃避系統反應更迅速、強烈,是人類為了生存,長期進化的結果。
003?白熊困境
白熊困境之所以會產生,是因為當理智的騎象人試圖趕走這個念頭,并反復確認有沒有成功時,其實會同時引起感性的大象對這個念頭的關注,使大腦依據本能自動自發地想起這個念頭,反而讓它陰魂不散地纏著我們不放。
因此,我們無法壓抑住負面情緒,當我們以為自己已經忘記了時,大象就會讓它們突然地跳入我們的大腦中,打得我們措手不及。
不幸福的原因還在于,當遭遇挫折時,我們常常會試圖壓抑或否認內心的消極情緒,但越壓抑或否認,大象就越會使這些情緒在腦中揮之不去,讓我們更加不快樂。
004?騎象人可以通過冥想,幫助大象緩解焦慮和擔憂
我們已經知道了,大象天生容易注意負面事物。但實際上,不同性格的人對負面事物的關注點、關注程度是不同的,這主要取決人們對什么事物比較依戀、在意。
冥想可以幫助大象解除對金錢、地位等外物的依戀,緩解焦慮和擔憂,使我們獲得內心的平靜。冥想的好處已被科學家證實了。德國科學家曾組織了人類冥想史上最大的一場試驗,對300名參與者進行了為期9個月的冥想研究。結果發現,與對照組相比,所有冥想者大腦中的灰質都增加了更多。灰質是跟情緒處理相關的大腦組織,這表明,冥想可以增強人的情緒管理能力。
005?冥想為什么具有增強情緒管理能力的作用?
冥想的步驟:首先,我們要找一個安靜的地方,然后,選一個舒服的坐姿,最后,閉上眼睛,靜下心來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將一切想法排出腦外。
這個完全掌控呼吸的過程,可以幫助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當下,而不是讓自己的思緒到處漫游。每當思緒企圖到別處游蕩時,我們都要耐心地把它帶回到自己的呼吸上,控制著,只讓那些負面的想法自然流過大腦,而不使自己陷入其中,從而訓練了大腦掌控情緒的能力。我們也就放下了對外物的依戀,馴服了不安的內心。
006?人際關系的好壞和多寡是影響幸福的最重要的因素
在100多年前,這個觀點就被社會學奠基大師涂爾干證實了。涂爾干一直致力于研究影響自殺率的因素,他發現,導致自殺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不良的人際關系,當人們與他人之間的聯系越少、關系越脆弱時,他們越可能自殺。根據他的研究,獨居的人最可能自殺,結婚有小孩的人,自殺率較低,而擁有健康的人際關系的人自殺率最低。
這是因為,人類是群居性超強的物種,對良好人際關系的渴望,從每個人出生起就存在了。比如,小時候,我們渴望與母親建立安全的依戀關系。長大以后,我們渴望良好的愛侶關系、友愛關系,這些都可以讓我們獲得內心的滿足。
007?我們可以通過幫助他人、與他人分享信息等方式,建立起互惠關系
因為當你為別人付出時,大多數人也會回報你,這種無心的、自發式的互惠行為是人類的本能。而通過互惠行為,我們就可以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
所以,想要獲得幸福,我們可以通過各種利他行為,和他人建立起互惠關系,從而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讓感性的大象生活在充實的愛與依戀里。
008?使我們幸福的身外之物,熱愛的、極具挑戰性的、能發揮自身優勢的活動
心理學家發現,這類活動之所以會讓人幸福,是因為每個人都有發揮自身潛能的渴望。當我們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情,并全身心地沉浸其中,就很容易忘記時間,忘記自我,產生把事情做到極致的那種成就感和價值感。
心理學上把這種狀態稱為“心流體驗”。心流產生時,人會有高度的愉悅感、充實感和滿足感。那么,是不是讓我們感覺愉悅的活動,都會使我們產生心流呢?答案是否定的。
比如說,喜歡音樂的人,周末在家聽音樂肯定會覺得開心,但是,如果整天在家聽音樂,人就會覺得枯燥和厭煩了。所以這類感官享樂型活動只能帶來短暫的快樂,無法使我們產生成就感和價值感,也就無法使我們進入心流狀態了。
所以說,我們只有在進行自己熱愛的,同時又能挑戰極限,迫使我們拼盡全力發揮潛能的活動時,才會產生心流。
009?努力找到自己擅長的、熱愛的活動,使自己沉浸在“心流”的狀態中
因為在這種狀態中,象與騎象人配合得天衣無縫,大象處于主導,愉快地、一路順暢地向前奔跑,而騎象人則鼓勵、協助大象順利完成目標。
010?多見證他人行善、知恩圖報等美德行為,使內心得到升華
舉個例子,很多人喜歡看英雄主義的電影,當看見英雄人物表現出忠誠與慷慨,甚至犧牲自己的時候,我們大多數人都會受到觸動,感覺熱血沸騰,這種感覺被作者稱為“提升感”。美國開國元勛托馬斯·杰斐遜曾描述過“提升感”,十分形象貼切:胸口緊張,激動善感,內心震蕩不安,覺得整個人的道德感被提升了,并自然而然地想要模仿英雄人物,去幫助別人,讓自己變得更好。
這種提升感可以讓我們獲得高層次的幸福感,因為根據研究顯示,當我們產生提升感時,體內會分泌大量的催產素,這種激素能讓人變得更有愛心,并使人打開心胸,更愿意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
011?多接觸大自然,因為大自然能使我們產生敬畏感,超越自我
當人們面對比自己宏大很多的事物時,會感覺到自身的渺小,產生一種既畏懼又愛戴、崇敬的復雜情感,這就是敬畏感。“敬畏”的“敬”是指恭敬、敬重,體現的是一種價值追求和人生態度,而“畏”不是“怕”,而是一種對自身言行的自我約束。
我們很多人仍然會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之余,給自己增加接觸大自然的機會。為什么呢?或許就是了高山的雄偉,大海的波瀾,雨林的幽深,讓我在大自然的熏陶中突然發現,人生真的不止有工作,世間萬物,都有靈性,實現了一種精神上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