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收到虎嗅的推送文章“愚人節特稿 | 再見北京!暨虎嗅搬遷通知”。點進去一看,不免感慨萬千。開篇就自嘲式的解釋了一通自己公司的現狀(因為各種原因想逃離北京)。
身為一家被評為“商業模式單一、理財能力欠缺、虧損同比放大”的新三板公司。
講述業界是這樣“愛戴”他們虎嗅,而且時刻關注著他們的動態(意思是你們也不用八卦、猜疑,由平臺自己主動來宣布這件事)。
后文介紹了虎嗅的成績,以及是怎么被行業企業愛戴的幾個小故事。
近5年間至少有上百名從虎嗅平臺走出來的寫作者,成為商業品牌與傳播機構的寫作者。
四五年時間,平臺就培養出一批很優秀的內容原創作者,表明平臺的堅守是有一定意義。
小故事就說虎嗅的記者被拉入灰名單,連一些大公司的媒體會議通稿都無法拿到。大公司的媒體會議邀請名單會思量再三最終還是把虎嗅的記者名單排除在外,甚至一些大公司在選中發布重大新聞的平臺時,到最后都會受到勸阻說不要選擇虎嗅。表明他們在行業立足的艱辛。
小編認為這都是他們堅持內容為王,無法討好受眾,作為一家嚴肅媒體會遇到的一些問題,但是他們還是堅持不討好大眾,不討好金主。也許膚淺之后,會求精華,也許是到大家都慢下來的年代,終能“撥開云霧見天日,守得云開見月明”,可是在這之前須得活下去。
同時,在“如何快速做大微信公眾號粉絲量”成為顯學的當下,虎嗅固執地拒絕讓自己變成一家生產情緒的平臺,不可避免地對內容傳播性造成傷害。現實大家都知道,“內容生產者”無論從流量還是收入上,都被“情緒生產者”全面吊打。
這是文章的原話,通篇充滿無奈(其實,這么嚴肅的話題選擇在這么不嚴肅的時間拋出,就已經反映他們對現實的無奈),滿滿感覺到虎嗅在自己的凈土上艱難地堅守著,雖然這過程中會遇到各種誘惑(大金主不想標明“廣告、推廣”的字樣打廣告,被虎嗅拒絕,對手也許會欣然接受;明明知道大眾就喜歡“情緒類”文章,可以大量轉發傳播,可是虎嗅堅持拒絕)。這個過程中肯定布滿了心酸無奈,尤其是大眾的口味,虎嗅不想為了迎合大眾而失去自己作為嚴肅媒體定位的堅守。
當受到大眾的口味挑釁時,好多UGC平臺都采取妥協的方式,“你喜歡什么我就推崇什么(哪怕我知道沒有營養,哪怕我內心也是拒絕的)”,首頁充斥著“情緒生產者”的文章,而“內容生產者”的文章則藏在平臺更深的地方,需要非大眾用戶去發現。作為內容生產者,也許這個體驗更深刻,真的是好多被“情緒生產者”吊打,到不能堅守的時候會就會變成為“情緒生產者”,轉過頭去吊打還堅持著的那一部分。
公司也好個人也好,大多數選擇妥協,不過也有極少數會選擇堅守,有那么極少數堅守對世界來講就夠了。堅守的那部分總會吸引到自己的核心用戶,而且是最忠實的核心用戶。
如果有用網易云音樂的就知道,它擁有獨特唯一的運營模式,但是商業方面一直處于探索階段。喜歡看評論的會發現,在一首歌或者一個歌單的評論區,經常有類似的評論:“希望網易云音樂一直做下去”,“出付費,我愿意花錢”,“網易云音樂會不會做不下去了”等等擔憂平臺生存的問題。你會發現它已經聚集一批核心用戶,開始為你平臺的生存擔憂。我相信網易云音樂的產品經理肯定是欣慰的,會感謝自己的堅守,感謝自己的用戶。當然作為終端的用戶,也會特別感恩產品的堅守。
類似的還有豆瓣,在此之前都一直拒絕商業化,但是企業有企業的商業屬性,必須要掙錢,就算不掙大錢,起碼得生存下去。其實好的產品做一些跟產品本身相關的商業化,在不傷害用戶利益的前提下,用戶也不會反感,反而會支持。
大家最熟悉的微信,它始終有它自己的堅守,不管誰給壓力都動搖不了。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染缸中,如此沒有企業精神的國度,還是有那么一批人始終在堅守自己的初衷,堅守自己的立場。這就夠了!
在虎嗅那篇文章評論區有一條評論讓我印象深刻,大體意思是:“我沒有理由讓你堅持些什么,但是請’加油‘”。個人或者企業能不能堅守,是否需要妥協,其實沒有對與錯,只是在那個時機選擇了適合自己的方向。因為都快活不下去了,還堅守,大家會奉勸“識時務者為俊杰”,需要先活著(這幾乎是所有的創業公司前期都會面臨的問題)。如果企業活得很好,還沒有自己的堅守,只知道追名逐利,看別人做什么賺錢自己馬上涉足,最后都是草草收場,這樣的企業大家只會覺得這是一家沒有堅守沒有靈魂的企業。
堅守常駐心中,通往終點的路有很多條。
無論是做為個體還是團體,在日益浮躁的空氣中前行,請帶著自己的堅持和初心,去奮斗!
無戒日更挑戰營第1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