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生涯的整個過程是一個從無序到有序,再到混沌,后形成混序的狀態,無序是從無到有的過程,是積累,是建設。有序是在建設的過程中優化,整合,通過流程,制度的方式將他標準化。混沌是打破舊有的序,拆掉邊界和自己思維的墻,讓內部和外部實現共創、共享,共識。
學了生涯規劃的同學,都特別渴望成為生涯規劃師。
做生涯規劃師其實也要經歷三個階段,就像初學心理咨詢師一樣:第一階段,看到誰都有病。第二階段:并不是誰都有病。第三階段,別人有沒有病和我沒有直接關系。
一言不合就規劃=看誰都有病
處于第一階段時,我們的生涯師們,一言不合就幫別人規劃,用自己會的那一點三腳貓功夫,上去就野蠻咨詢。這個階段,只要有人和你提生涯的事,你就覺得人家這個職業規劃有問題,就像心理學的“看誰都有病”一樣。如果這個階段,恰好有一個朋友主動上門求虐,那你可算是過節了。因為這個階段,表面看來你是在幫別人做咨詢,其實是對方在成就你,幫你成長。你在別人的職業案例中,慢慢理清了一種關系,找到了生涯的脈絡,找到了自己的邏輯,也有可能歪打正著,給別人梳理出了一條線來。這中間,你比較拿得出手的是工具,你可以用學來的那些生涯工具按套路一步步講,直到對方聽出了點子鼠丑牛,你也算是有了一點點小收獲。
不是誰的生涯都規劃=不是誰都有病
等到了第二階段的時候,你終于知道了,其實并不是誰的生涯都有問題。因為人的生涯選擇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老人有一句話叫:“事后諸葛亮”,回頭看走過的路,誰都可以大談一堆的道理和建議, 可是有什么用呢?這個世界上最缺的就是后悔藥。人生不可逆轉,當時的每一步或許都是最接近自己內心的選擇,但最終可能還是錯了,怎么辦?這個階段的生涯規劃的任務是糾錯,糾錯不是為了過去,而是為了未來。往前規劃,而不是對過去進行批判。
對于20-30歲的年輕人,其實我更主張你們去試錯。沒有那么多試錯后的教訓積累,怎么可能有經驗的加持 。對于30-40歲的人來說,這個階段是糾錯,如果之前是有跑偏的,那么之后,就該做一次相對接近正確的選擇。
作為一名成熟的生涯咨詢師,需要做的是引導來訪者看到自己,找到自己的目標,梳理自己的能力清單,找出自己的核心價值觀。
存在即為合理=別人有問題,但和我無關
第三個階段是對現狀的悅納。這種悅納不僅僅是引導來訪者悅納,更多的需要生涯規劃師要學習悅納,這個階段,就像心理學上的“你有問題,但和我無關”。這個無關,不是說,對待別人的咨詢,你不管不理,而是你不再強硬地用那些工具去處置。這時候,你的包容心,你對待一個活得比較沒有章法的別人的人生,你沒有了那么多的大驚小怪。有時候,我們會說,成功的人是因為成功了,才從容淡定。其實,比成功更讓他從容的,是他對待你所經歷的事情的見驚不怪。
所有的成功者,都有你難以想象的失敗的瞬間,人生的拐點。比如馬云,他現在是個典型的成功大師,雞湯勵志哥,他隨便說句什么話,你都當金句一樣供奉者,你覺得,哇塞,人家為啥就那么牛呢?其實,只是他挨打的時候你沒見著,他失敗哭成狗的時候,你沒看到。而他在聽到你講的那些苦逼的創業史的時候,為何總能一笑而過呢?因為你的苦逼他都經歷過。他對那些苦逼見驚不怪。
這只是職業本身,其實放大了看,人對生活,對情感 ,對世界都是一樣的道理。對于一個失戀的人,我們能送給他的最好一句話不就是“如果你還是覺得痛苦,那只是因為時間不夠長,新歡不夠好”。時間夠了,你自然遺忘。新歡比舊愛還優秀,你才不會一個人抱著被子哭,你早抱著新歡笑了。
對于一個看似很難過的坎,或許這一會你覺得山窮水盡,過一會又會柳暗花明。
時間是有力量的,即便是有些錯誤,假以時日,可能又會有不一樣的狀態。禍福難定,人生不確定。這個層面談的是人對這個世界,對生活,對職業的悅納。
生涯的整個過程也是一個從無序到有序,到混沌,再到混序的狀態。無序是從無到有的過程,是積累,是建設。有序是在建設的過程中優化,整合,通過流程,制度的方式將他標準化。混沌是打破舊有的序,拆掉邊界和自己思維的墻,讓內部和外部實現共創、共享,共識。
正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任何一種狀態都是有時效性的,混沌久了,勢必又會形成新的序。只活不序,那是野蠻成長,有活有序,才能健康發展。自由都是相對的。
生涯的過程也是這樣,一開始啥也不懂,突然有一天,知道了生涯這回事,就感覺像是有人給你打開了潘多拉盒子,讓你看到了一個豐富的世界。你如饑似渴地學習,到處沒命地聽課。這是一個從0到1的過程,是量變的積累。
一旦積累到一定程度,你就可以成為一個生涯的老司機了。套路都懂,工具都會用,咨詢也都能輕車熟路。你也會懂得不斷優化自己的課件和知識,你就形成了一套自成一體的流程化的體系。
但是你會發現,體系跑久了,同樣的課講多了,你都味如嚼蠟。可是你很難突破。你的人生進入了一種可怕的重復狀態。最可怕的是,你的套路是基于外在的世界是個定值為前提的,你用你的那些固有的本領,一二三地講,就像一個教了很多年的老師一樣,課件就是那一個,可以重復講幾十年。一個不能自我突破,不接受快速變化的人,在當前這個時代幾乎很難生存。那怎么辦?你必須繼續給自己充電學習,開腦洞,補創商。所以,你原本的有序,再次被打亂。你進入了一種混沌狀態。你有一點打亂仗的感覺。能吃的不能吃的,有營養的沒營養的你都在學。這個階段,你的人生會有些沒章法的。但是為什么還要學呢?因為你在這種混沌中試圖找到一種規律,另一種序。
接下來就進入到了混序的狀態。看似混亂,但亂中有序,你有自己的章法,而且你驚奇地發現,你原本的那些碎片,經過長時間的野蠻學習后,竟然有一種任督二脈被打通的感覺。他們相互之間有了連結。那么到底是什么把他們連結到一起了,就是你的序。你會有一種一通百通的感覺,很多原本你不理解的事,突然有了解。
如果你住在三樓,二樓和四樓可以滋養你,因為二樓可以讓你回憶總結,四樓可以給你建議和方向,五樓六樓給你的信息你會聽不懂,七樓八樓就更不說了,那是另一個世界的東西。但是,有趣的是,隨著你個人修為的不斷提升,你突然在某一天,對曾經有個五樓的給你說的那件事一下喚醒了你。你懂了。于是,你的修煉就上了一個臺階。
對混序的理解,就是一種修煉。
變化是對這個世界最深刻的認知。年輕人對變化的反應是迅速的。老年人對變化的反應已經沒有太多意義了。只有中年人對變化的反應才是最被考驗的。為什么我們要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呢?這不是要讓你成為王小波,而是要讓你永遠有一顆熱騰騰的心,隨時準備擁抱這個變化的世界。中年人對這些新鮮事物的響應速度和你個人的成長性和對變化的接納度成正比。
最簡單的就是現在的互聯網用語,你幾天沒留意,可能已經有一個新鮮的詞冒了出來,而你看起來“不明覺厲”,一臉懵逼。所以,要接受變化,并且快速的。
別以不變應萬變,你要與時俱進,隨時順應變化。別人都在互聯網玩得風生水起了,你還守著你的實體店堅持等客上門,別人都在自媒體上玩得不亦樂乎了,你還守著你的紙媒體從一而終呢?這樣的結果只有一個,根本沒有懸念,那就是你out了.
關于職業生涯,也是同理。我們要隨時應對變化,順應變化,成為變化中的一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