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熟悉點世界歷史的人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尤其是二戰初期,納粹德軍的戰斗力是非常彪悍的。他們27天征服了波蘭,4小時征服丹麥,23天征服挪威,5天征服荷蘭,18天征服比利時,39天征服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可以說,不到半年時間,德軍就征服了大半個歐洲,震驚了全世界。
納粹德軍為啥這么厲害呢?主流觀點認為,納粹德軍厲害是因為戰術運用得當,他們使用了當時最先進的戰術“閃電戰”。
“閃電戰”這個術語我們現在都很熟悉了,指的是充分利用飛機、坦克等現代化戰爭工具的速度優勢,突襲敵軍,切割敵軍,閃電般地摧毀敵軍的抵抗能力。
也就是說,黃金打青銅,就在其它國家的軍隊仍以步兵為主時,納粹德軍早已經完成升級,實現了全軍機械化,作戰時以坦克、飛機為主要戰力,利用速度優勢輕松碾壓主要靠雙腿作戰的敵軍。閃電戰之父、德國名將古德里安的話道出了閃電戰的真諦:“請你們離開公路,我沒時間俘虜你們。”
當時德國的行軍速度有多快呢?“每小時行軍80公里”,“3天挺進500公里”,這樣的字眼經常出現在德軍報告中。最恐怕的記錄是“沙漠之狐”隆美爾創造的,當時他為了繞開法軍的防守,避開大路,從荒山野嶺包抄,于1940年6月17日創下了日行240公里的世界軍事記錄,當時被稱為“神靈附體的行軍速度”。
《亢奮戰》書中觀點:閃電戰,也是毒品戰
“閃電戰”聽起來很炫酷,但這個戰術背后其實隱藏一個問題:“閃電戰”強調攻敵不備,速戰速決,要想運用好就得讓軍隊保證極高的行軍速度;如果行軍速度不能保障,作戰計劃擬定得再好,軍隊裝備得再優良,錯過了最佳的進攻時間,也達不到戰術效果。
你或許會說了,德軍不是使用坦克飛機么?坦克飛機是好用,但它們是機器,需要人操作,不會自個出現在敵軍面前。所以,閃電戰對士兵的體力和意志力要求是很高的。
那么,德軍是靠什么來維持士兵的體力和意志力呢?在《亢奮戰:納粹嗑藥史》這本書中,作者諾曼·奧勒提出了一個顛覆性觀點:納粹德軍厲害,不單是戰術對路,還因為他們集體吸毒。德軍正是依靠毒品的刺激,才可以不用睡覺,晝夜前進,用閃電般的行軍速度打得對手措手不及。
奧勒總結說,閃電戰,其實同時也是毒品戰。
媽耶,這聽起來也太不靠譜了吧?作者寫的是小說吧?還真不是。《亢奮戰》是一本嚴謹的歷史學專著。作者寫這本書時,收集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包括士兵信件、軍醫報告、希特勒私人醫生記錄,最終才得出了這樣一個讓人咋舌的結論。
用毒品把士兵變成不用睡覺的戰斗機器
其實一開始,毒品并非因戰爭需要而研發的。德國最早生產的毒品,實際上是為了滿足“民生需要”。一戰結束后,德國經濟全面崩潰,人們意志消沉,急需要興奮劑來“提神”,或是逃避現實。
但德國因為一戰失敗,喪失了所有海外殖民地,從殖民地進口咖啡、茶葉這類天然興奮劑的路被堵死了。好在德國人在化學領域有領先優勢,買不到天然的興奮劑,那就自己造唄。于是,德國的藥品企業就開始大規模的合成嗎啡、可卡因、海洛因等藥物,以滿足人們對于興奮劑的需求。那時,人們還沒意識到毒品的危害,所以出現全民嗑藥的情況一點也不奇怪。
毒品在德國軍隊中也很流行。早在二戰之前,德軍中很多人就使用一種叫“柏飛丁”的小藥片。柏飛丁是一種合成的甲基苯丙胺,也就是我們現在熟知的冰毒。這種小藥片可以提神,讓士兵站崗時不瞌睡,所以很受歡迎。當時的二等兵、后來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亨利希·伯爾就經常使用這種毒品。
“柏飛丁”可以阻斷睡眠的效果,很快就被德國軍醫注意到了。軍醫們組織了一次150人的實驗,實驗效果很好。1939年的波蘭戰爭開始時,軍醫們買空了德國各地藥房的所有庫存,給每個德國士兵都配備上足夠的“柏飛丁”。毒品正式用于實戰。
對波蘭戰爭勝利后,軍醫們把功勞歸功到毒品上。他們報告說,服用柏飛丁后,士兵們充滿了活力,情緒高昂,戰斗給力,可以長時間不眠不休地投入戰斗。
波蘭的經驗迅速得到推廣。軍方命令藥廠立即加大產量,趕制“柏飛丁”藥片。軍方當時下的訂單是3500萬片,藥廠加班加點趕工生產,日產量最高時達83.3萬片。軍方還專門發布了使用說明書,告訴士兵們吃幾片就可以不用睡覺。
就這樣,為了獲得戰爭的勝利,喪心病狂的納粹德國把毒品列入部隊的配給清單,把士兵們變成不用睡覺的戰斗機器。
希特勒靠吸毒塑造自己“精力充沛不可戰勝”的人設
作為軍隊的靈魂人物,德軍高層幾乎也都用毒品來振作精神。其中,希特勒更是當仁不讓的“吸毒元首”。
與士兵們為打仗而吸毒不同,希特勒吸毒更多的是為了營造一種“精力充沛和不可戰勝”的“人設”。為了能隨時能以最佳狀態出現在各種公共場合,希特勒將毒品當成營養品,用來消除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勞。
比如希特勒有時需要在民眾面前行那個高舉右手45度、大喊一聲“嗨,希特勒”的納粹禮,為了顯得自己很厲害,讓胳膊抬起的時間足夠長,希特勒要事先打一針興奮劑。
希特勒毒品的主要來源是他的私人醫生莫雷爾,使用的藥物包括海洛因和可卡因。在使用頻率上,士兵們一般在打仗時才用,而希特勒幾乎天天都用。根據私人醫生莫雷爾的筆記,二戰期間希特勒使用的藥物多達90種,每天用藥多達28種。從1941年8月到1945年4月的885天里,希特勒開藥1100次,其中注射800次。
納粹德國:成也毒品,敗也毒品
既然毒品這么好用,那為啥德國后來失敗了呢?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戰斗類型發生變化,毒品起不到積極作用,副作用卻凸顯了出來。
二戰剛開始時,德軍用的主要是閃電戰,毒品能夠讓士兵們不眠不休地作戰,幫他們贏得大量的時間,經常打得敵人措手不及。當時法軍就哀嘆:“德國為什么行軍這么快?難道他們不用睡覺嗎?”
但入侵蘇聯后,戰爭類型發生了變化,“閃電戰”不再奏效了,雙方進入了陣地戰和消耗戰。因為不再趕時間,用藥物剝奪睡眠不會再帶來任何好處,毒品的積極作用沒有了,副作用開始顯現了。當時士兵的回憶錄現實,“柏飛丁”用多了,會讓人精神錯亂,產生幻覺,體力衰竭,打不動仗。當時德軍也想讓士兵戒掉毒品,重新做人,但士兵們上癮了,戒不掉。到了戰爭后期,“柏飛丁”起到了另外一個作用,用來逃跑,因為士兵嗑了藥,就可以不用睡覺,連夜逃跑。
第二個原因,毒品的副作用讓希特勒精神混亂,做出許多錯誤決策。
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的敦刻爾克大撤退。當時,德軍把40多萬英法聯軍困在敦刻爾克,如果一舉殲滅,二戰歷史說不定就要改寫。
可就在德軍穩操勝券的時候,希特勒卻突然下令地面部隊停止進攻。為啥,毒品惹的貨。原來,當時的德國空軍戈林是個嗎啡重度上癮者,那天打了點嗎啡精神亢奮,突然冒出個想法:反正英法聯軍都擠在敦刻爾克,背對大海,春暖花……不,無路可退,如果我派出空軍轟炸消滅他們,那功勞不都是我的么?戈林興沖沖地去游說希特勒,被毒品搞得迷迷糊糊的希特勒也失去了判斷力,竟然同意了戈林的建議。結果,德國的空軍不太行,英法盟軍35萬人撤退到英國,為后來的反攻保存了實力。
再舉個例子,德軍進攻蘇聯初期,打得蘇軍全線潰敗。德軍本來可以一鼓作氣拿下莫斯科,可希特勒卻下令德軍放棄莫斯科,分兵兩路攻打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
還是毒品惹的禍,暈乎乎的希特勒自我膨脹了,覺得德軍的實力足夠兩線作戰。
結果,閃電戰打成了陣地戰,蘇聯紅軍取得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就此扭轉戰局。
結論:納粹德軍厲害,不僅僅是因為戰術先進,還因為他們大規模使用了毒品。但成也毒品,敗也毒品,毒品給閃電戰帶來的積極的作用,但卻給陣地戰帶來了消極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毒品還讓希特勒做出了一系列不靠譜的決策,直接影響了戰爭的進程。
這就是《亢奮戰:納粹嗑藥史》這本書的主要觀點。作者得出的結論對不對呢?歡迎留言討論。
參考資料:
諾曼·奧勒:《亢奮戰》
伊恩巴克斯特 《閃電戰》
約翰·托蘭《希特勒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