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譯文】孫子說:大凡用兵的原則,使敵舉國不戰而降是上策,擊破敵國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敵全軍不戰而降是上策,擊破而取勝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敵全旅不戰而降是上策,擊破敵旅而取勝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敵全卒不戰而降是上策,擊破敵卒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策略;使敵全伍不戰而降是上策,擊破敵伍而取勝是次一等策略。因此,百戰百勝,并非好的用兵策略中最好的,不交戰而使敵屈服,才是用兵策略中最好的。
【感悟】
我最早接觸《孫子兵法》里面就是從這一章開始。當時的我歷史知識并不豐富,人生經歷也非常淺,但是一讀到他的文字就受到深深的震撼。
閱讀這一部分的內容,我有以下幾點感悟。
一、縱觀《孫子兵法》,我深深感到,作者孫子不僅僅是一個愛兵如子的軍事家,也是愛民如子的政治家。在一般人的眼中,用兵打仗,為了取得最終的勝利,消滅敵人越多越好。但是孫子從多方面進行分析,得出了超出常人的結論——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在他惜字如金的文章中,他不厭其煩地從國到軍、從軍到旅、從旅到卒、從卒到伍地進行論述,打勝仗不僅僅只有殺人一種,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最高境界。
二、為什么孫子要提出不戰而屈人之兵?我們可以猜想一下。一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可以減少敵我雙方的物資耗費。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可以減少敵我雙方的在人員傷亡,特別是在古代,人口本身就少。三是戰爭是為了實現一定的政治目的。真正的戰爭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真正的勝利是“仁者無敵”,不是殺者無敵。楚漢相爭的故事就是非常經典的例子。項羽英勇無敵,百戰百勝,但是他有一個缺點就是喜歡屠殺人民,對抵抗比較頑強的城市進行大肆屠殺。而劉邦在項羽面前雖然多次戰敗,但是他處處行仁政,所作所為與相遇相反,除了善于用人之外,更多的是懷柔政策,結果跟項羽相比反而先入關中咸陽。雖然后來也多次戰敗,但是最終取得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