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典】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簡單翻譯下:孫武說用兵的法則是,使敵人舉國屈服是上策,擊破敵國就次一等;使敵人全軍降服是上策,擊破敵軍就次一等;使敵人全旅降服是上策,擊破敵旅就次一等;使敵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擊破敵卒就次一等;使敵人全伍降服是上策,擊破敵伍就次一等。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簡單翻譯下:所以百戰百勝,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不用交戰而能使敵人屈服,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簡單翻譯下:所以用兵的上策是挫敗敵人的戰略謀劃,其次是挫敗敵人的外交,再次是打敗敵人的軍隊,下策就是攻打敵人的城池。
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簡單翻譯下:攻城是不得已的方法,制造攻城的大盾和轅輥,準備攻城的器械,需要好幾個月;構筑攻城的土山又要幾個月。將帥控制不住自己的憤怒,驅使士卒像螞蟻一樣去攻城,結果士卒傷亡了三分之一,而城池依然未能攻克,這就是攻城帶來的災難。
【寫心得】
謀攻,就是謀劃如何進攻敵人,戰勝敵人的意思?!秾O子兵法?謀攻篇》開篇,孫武就提出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原則,通常戰勝敵人的方式有兩種,一種不用通過戰斗就使敵人完整地屈服于自己,就是孫武講的“不戰而屈人之兵”;一種是武力強攻,強迫敵人屈服于自己。
孫武認為只有以全勝的方式,降服全國、全軍、全旅、全卒、全伍為上,靠武力進攻擊破國、破軍、破旅、破卒、破伍并不算高明,靠智力謀攻,強調“謀攻”勝于“力攻”才是克敵制勝的最高境界。
《孫子兵法》第三篇“謀攻篇”的謀字,完美體現了孫武注重權謀,主張“以全爭于天下”、“不戰而屈人之兵”,這一戰略思想,對我國古代的軍事指揮思想有著深刻的影響。
具體怎么做呢,孫武也給出了具體的實施方案:“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這是孫武最推崇的用兵法則!
“伐謀”,就是要破壞敵方的計謀。從根兒上把敵人的計劃謀略伐掉了;“伐交”,就是破壞敵人的外交,打散他的盟友;“伐兵”就是純武力的較量,這是下策!而攻城則是下策中的下策,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損兵三分之一還有可能打不贏!
【談體會】
孫武的一貫思想,還是“求全”,具體到必須要戰勝敵人的時候還是一樣,統局謀劃利害關系,趨利避害,時刻牢記打仗不是為了殺敵,首先要保證自己先別輸。武力戰勝了敵人不等于贏了,最好是“不戰而屈人之兵”,是自己變得更強,曉之以利害,讓對方屈服!
孫武的用兵法則,追求以智取勝、減少傷亡,推動人類戰爭從力量大小的較量,轉向智慧方面的較量;從血淋淋的戰場拼殺,轉向將帥的智謀競爭,這不但是我國戰爭史上軍事藝術的飛躍,也是人道主義精神的體現,更是孫武對世界軍事理論的重要貢獻!
現實生活工作中,涉及競爭關系的層面,都要有這種謀略和思維,從智謀、能力、執行上多想正道的方法,靠投機取巧、歪門邪道是無法真正戰勝對手的?!吧媳ブ\,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边@個謀攻策略四部曲,對我們在激烈競爭中的行為習慣有很強的啟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