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上篇《創業外包的風險(一)》之后,繼續分析來自接包方的風險和來自雙方協作的風險。
2、來自接包方的風險
創業外包中,接包方因為比發包方更了解產品設計和技術開發,因而有更多的主動權。創業外包市場上的接包方包括兼職個人、兼職團隊、自由職業者、外包工作室、小型外包公司、大中型外包公司這幾種類型,外包報價通常逐級遞增,外包風險也逐級降低。但是靠譜靠譜,與接包方的類型無直接關系。下面是接包方的一些不靠譜行為。
-
什么項目都能做,不問需求先承諾
——無論多大的接包方,都會有擅長和不擅長的領域。且不說不同項目的技術實現有多少差異,分別需要什么積累。僅從產品來開,領域不同,產品不同,對產品經理的要求也不一樣。而多數接包方,都不會有不同領域的產品經理。事實上,一般的接包方都只有一兩個產品經理,甚至只有項目經理。因此什么項目都能做的接包方,更大的可能是什么項目都做得不太好。
-
整包項目沒有完整的產品設計和交互設計
——事實上這點不能算做接包方不靠譜的表現,只能算是一個潛在的風險點,因為絕大多數的技術開發接包方,這一點都沒能做得太好。外包項目沒有產品設計和交互設計,細節上就“死無對證”。最終交付的產品有沒有用戶體驗的細節,就完全由接包方的職業操守來決定了。許多接包方在與創業者溝通需求后,很快出大部分的UI設計圖催甲方確認,甲方看到設計圖很漂亮就確認了。做完后才發現與期望結果相差太遠。因為設計圖沒辦法體現所有細節。有這樣的案例,創業者驗收時發現用戶的登錄密碼是明文顯示的,于是和接包方對峙,接包方以未事先說明且經理過甲方確認為由不予修改。
-
未充分評估就承接項目,實現過程不與甲方溝通
——由于創業者甲方提出的外包需求通常都不太明確,如果接包方未進行詳細的了解和充分的評估,項目很可能因為存在技術難題或工作量黑洞而失控。此時雙方如若及時溝通,尚能適時止損,否則項目極有可能爛尾。接包方不主動溝通,也是項目扯皮的主要原因。
-
誠信問題
——接包方的誠信問題通常表現為謊報案例、謊報團隊實力(包括團隊人數和資歷)、虛抬報價、多方轉包而不告知甲方、一再延期等。對此甲方應謹慎鑒別,一旦發現接包方的誠信問題應立即終止合作,及時止損。
3、來自雙方協作問題的風險
創業外包中,接包方和發包方要有很好的協作才能共贏。大體上,需要雙方協作的工作有三部分:產品設計的協作、外包工作范圍和結果的共識以及外包過程中的充分溝通共同管理。三部分工作都會有各自潛在的風險。
3.1 產品設計協作風險
-
創業者需求不明確,項目功能貪多求全
——如前所述,這屬于甲方不靠譜的表現,這樣的甲方將極大提高接包方做產品設計的難度,雙方很難協作出一個好的解決方案。
-
需求溝通不充分,產品確認不嚴謹
——在產品設計階段,創業者與接包方需要充分溝通,一再進行細節上的確認。如果接包方給出的是一個大概的產品方案,創業者也恍恍惚惚的完成了產品確認,最終的交付極有可能不會令創業者滿意。
3.2 工作范圍和結果未達成明確共識造成的風險
-
工作范圍不明確
——創業者需要接包方做哪些工作,或者接包方能為創業者做哪些工作,需要在雙方合作前達成共識。一些不易覺察的工作,例如接包方幫創業者開通各種賬號、購買域名、備案和配置服務器、對創業者招聘的員工進行輔導、培訓,產品上線、搜索引擎提交、維護期外的技術咨詢等細節工作,并非是默認接包方應該做的工作,對此,甲乙雙方需達成共識。
-
對結果的預期不一致
——外包開發最后交付什么樣的成果,甲乙雙方必須有基本一致的預期,包括交付物、產品功能、技術性能和產品體驗等。許多外包項目甚至連驗收標準都不具備,乙方覺得沒問題,甲方覺得很失望,項目由此出現扯皮。對此,乙方作為知情方,應在確定合作前了解和管理甲方的預期。
3.3 過程管理風險
-
工作不分階段,溝通機制不暢,過程管理缺失
——在外包開發的過程中,無論是接包方還是發包方,都有可能發生變動。發包方可能會有需求上的調整,接包方可能會有人員上和時間上的變動。如果雙方沒有通暢的溝通機制,不對過程進行管理,最終結果就會與預期目標有偏差。
三、風險應對辦法
創業外包是一條充滿各種坑的道路。除了前述風險外,還可能存在合同風險等其他方面的風險,一一羅列,完全可以寫出一篇詳細的行業風險報告。
列出風險,并不是要將路堵上,而是讓我們在前進的時候能夠繞過那些已知坑。如果繞過,寫下這篇奇長無比的文章和開發小圓桌
都是一個嘗試。當很多人問我們小圓桌與豬八戒這樣的外包平臺有什么區別時,我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的艱難。知道坑在哪里和能繞過這些坑,這中間的差別與一個idea到一個產品的差別一樣大。所幸我們是抱著一種開放的心態在做這件事情。小圓桌是一個志愿小組,我們擁抱所有愿意參與的創業者和專業人才,相信有一天,我們能發現,小圓桌與那些平臺的區別是這里的人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