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最近(不小心)聽到辦公室里年輕同事討論自己的愛情。有個女孩擔心自己 5 年的戀愛關系 “好像不是真愛”,糾結要不要分手。
沒什么具體理由,也并非不相愛,她只是在 27 歲時突然感到一種惶恐,擔心感情這么平穩下去,沒機會體會真正的愛情。
另一位同事聽后講了句臟話。因為她前男友跟她分手的理由是:
“你太好了,對我要求太低。可能我就是喜歡比較作的吧?!?/p>
挺可愛的對話。當我聽到年輕男女討論要轟轟烈烈還是平平淡淡時。但之后我意識到,在很多人心里,對那種有起伏的愛情的向往,還是更占上風。
每天在后臺看到你們的愛恨,我的確發現,人們很容易把受傷最深、最糾結,作為愛得最深的標志。很多人對真愛的想象,是心碎,是銘心刻骨。
用我那位糾結要不要分手的同事的話說:“作天作地的那種。”
而我們卻沒有意識到:情傷實在是被大大美化了。
二
為什么心碎的愛情更容易被認為是浪漫的?
因為它充滿了沖突、瘋狂、憤怒、悲傷,越激烈的情緒,越容易被識別、被記憶。人們也就越容易把它們當做真愛的標識。
一位讀者說,她過去總是無法忘掉前男友。每一次想起,每一次傷心,她都感到自己確認了對他的愛。
他們在一起 7 年,中間有 3 年異國戀。
異國時,女生經常被逼著打越洋電話,和男孩解釋,自己見了哪些朋友,去干了嘛,不說清楚不準睡。對方控制欲很強,嫉妒心也重。
有次吵架生氣,他干脆失聯,30 多個小時聯系不上,急得女孩快瘋。
客觀上來說,這不是一段健康的戀情。
但分手后的 1 年多里,她就是認定,自己不會再愛了。為什么在一起時,他這么作還能容忍。為什么分手后,每一次想起都撕心裂肺,她過去把這都解釋為愛。
這暗合一種流行的愛情觀:年輕人一定轟轟烈烈愛。不怕受傷、盡情心碎。這才是愛情最值得向往的樣子。
但我們都沒注意到這句話暗含危險。愛情本來就是被浪漫主義搶占的地盤。心碎和受傷太輕易就被浪漫和美化了。
但心碎,絕對不等于愛。它不該被美化,也不值得留念。
三
這種觀點的另一個負面影響是,平淡和善良在愛情中的地位被大大低估。
前面這個心碎女孩,遇到新的人后,才發現戀愛的另一種模式:有什么就直接溝通,對方會定期問問她有什么不滿。有時她懷疑這是在做同事,不是做情侶。
理智、溝通和合作,是愛很重要的一面。她過去忽視了。
真正值得追逐的愛情是一種積極的力量:它既能突破每個人的孤獨壁壘,讓我們與另一個個體發生最深刻的連接;同時又能保證我們的獨立,不覺得自己時刻處在另一個人的控制之下。
激情或許是愛情里最讓人神往的部分,但它的破壞力也往往驚人。
四
往嚴重了說,“心碎浪漫觀”是把一些人往火坑里推。
一個極端點的例子。好萊塢大佬哈維·韋恩斯坦的性侵丑聞已經占據了美國新聞頭條快一個月。在浩如煙海的報道中,有一個細節非常震動我。
韋恩斯坦在挑選獵物時,往往會先了解一下對方的童年生活。如果這位女演員童年幸福,他就不會下手;如果她童年悲慘,韋恩斯坦就會立馬撲上去。
很多心理學研究都證明,童年沒有得到足夠愛的滋養,過早遭遇情感虐待的人,長大后往往覺得自己“配不上”健康的親密關系,因此更容易在兩性交往中受傷。
每心碎一次,人的自尊就會被拉低一點,對“傷害”的抵御力就越薄弱——
讓人陷入一次又一次傷心惡性循環。
五
流行的愛情故事,總在加劇對心碎的美化。
要么是郭敬明的“愛是痛苦,愛是幻覺,是悲傷逆流成河”;
要么是三毛、蕭紅或是《呼嘯山莊》這樣為愛粉身碎骨、遍體鱗傷的個性人生。
他們給人的暗示是:愛情中總會充滿苦澀。
黯然銷魂變得值得期待。就像歌詞唱的:找一個多情的癡情的絕情的無情的人,來給我傷痕。
這種話只能當藝術欣賞,或偶爾自我安慰。
但必須明白,現實的感情完全沒必要跌宕,它有無聊、庸常的一面:關系都是要維護的,戀愛也是要努力的。
愛是一門技術,需要學習。
六
如果你想擁有一段健康的關系,總有一天要認識到,你的愛情沒什么特別的,沒那么多蕩氣回腸、撕心裂肺。
愛的語言是真誠地關愛對方。很土氣,卻不容易。聽起來挺俗的,但接近幸福。
讀后思考:
說說吧,心碎到底教會了你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