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遇記的大體套路,就是一條路上,各處風景都格外奇特,帶給自己驚異的感動,同時也有珍貴的收獲。
今天下午算得上是一場奇遇。觀賞了在長沙市博物館舉辦的中國古代經典書畫作品展,各種經典作品帶來的那種觸動很大。每一張畫作都各具風格,每一張書法都增進認識。這些經千百年沉淀的經典,仿佛帶著作者的靈魂,他們從紙間緩緩走來,領著你,走進這詩書畫印的世界。
走進市博物館門口,策展者用圓形展板精心制作的作品小圖,參差不齊地在墻上懸掛,就讓一種與現代社會完全不同的古境清幽的韻味,在眼前呈現,我不自覺地產生一種強烈的儀式感。旁若無人地捋捋衣袖,急促的腳步頓時放緩,慢慢地讓這份古韻把自己給融化。
畫
1
第一幅就是聞名遐邇的千里江山圖,作者是宋代畫家王希孟,那種青綠山水的明快色彩,極長條幅的布局安排,雖只是打開幾米,但我踱步一點點看來,還是產生了一種難以言表的情愫,這是一種極為欣賞的仰慕。我想要是可以時空對話,我一定要問作者:這青山綠水的設色感受從何而來?為什么如此巨大的場景,可以被你用你的巧手定格在這方寸之間?看完后,我還閉上眼,想了幾分鐘,設法讓這種感覺將自己浸染,留住畫中的形象,不忍忘記,要留駐心中,待往后,細細繼續品味。
2
微微的燈光,打在一幅這樣的畫上:騎牛老翁,仙風道骨,一襲白衣冉冉,寂靜安詳,身后高山深壑,險崖奇峰,這樣的動靜比對,給人感覺上巨大的差距。正是這樣,也導致我久久端詳,半天無法挪身移動,崖邊的的老松,歪枝怪葉,似在勾人心魄。我嘀咕這樣的靈感來源于何處,莫不是天賜怎會有如此的大格局?一看作者是梁楷,就瞬間解答了內心的疑惑。他的減筆人物《潑墨仙人圖》,就是這樣大動大靜的集合,相比和他同時代的王希孟,夏圭還有馬遠的精耕細作,它是那個時代的怪才,他的減筆畫,開辟了一個新的體裁,我估計那時世人可能看不懂,但是肯定也無法逃避對于他畫作奇思的推崇,人送“梁瘋子”的怪名,絕不是貶嘲,而是對于他瘋出了一個境界的褒獎。
3
走到了金農的作品面前,我真的是被他的作品征服了,古拙的字跡,粗獷且極具力量的線條,讓我仿佛看到了一個真誠,樸實而不失膽魄的靈魂,解說員介紹他的資料,生于清代,揚州八怪之首,字壽門、司農、稽留山民等,錢塘人,布衣終身。
他的一生,大半在坎坷中度過,性格灑脫,不礙世事,有時“歲得千金,亦隨手散去”。也許就是這樣的行為舉止,成就了他藝術上的大成。就如他的字畫展現出來的這個靈魂姿態一樣,不求大富貴,但求真性情,愿意做的就是用自己的筆在紙間留下每一道自己的印痕。
4
“和靖門前雪作堆,多季積得滿身苔。疏花個個團冰雪,羌笛吹他不下來。這是王冕這幅《白梅》畫作中落款的詠梅詩,看了詩,再看畫,正如詩中將這寒梅喻人一般,枝頭上的寒梅,靠在枝頭,錯落不規,甚是俏皮,就像孩童在玩耍。我想,這樣的表達,絕對是基于作者對于寒梅的喜愛,不然哪里來得這么豐富的情感。王冕一生極愛畫梅,就如鄭板橋畫竹一樣,他寄情于這植物,用這樣的隱喻,表達自己的看待世間的態度。
5
《聽琴圖》這幅畫的作者是趙佶。我一直聽聞的是他書法瘦金體的娟秀,所以他的畫,我是第一次看見,畫中描繪了一位道袍居士輕撫琴弦,給聞音者奏樂的一刻。奏者正襟端坐的沉浸,聽者低頭不語的遐想,構成了這幅畫巨大的寧靜之感。我想到了趙佶的一生,從政他算是禍國殃民的昏君,命運也是顛沛流離的悲劇,客死他鄉便成了他最后的結果。但他的藝術,是卓越的,從他的字和他的畫中就能夠窺得一二。每一個人的選擇決定了這個人的命運,這是有道理的,當趙佶選擇了藝術時,他就注定被史冊上記下自己不理朝政,甘于腐朽的結局。
書法
古人的畫作,如此魂牽夢繞。對于另一個展廳的書法經典更是期待。書法一直被公認為是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我們的前輩又有什么樣的精彩呈現,帶著這樣的激動心情,我步入了書法展廳。
一圈看下來,果然字如其人,在作者的筆畫藝術中,我看到了鐘繇楷書的正宗,王鐸草書的暢快,還有王羲之、黃庭堅行楷的瀟灑。但我的感受,與看畫時有很大的不同,看畫作,我更多的是內心無限的情感共鳴,在作者的設色與線條之間體會那樣一份具象或抽象的美,但這么多的書法作品看下來,帶給我的,確是很多的反思。
1、傳承
解說員介紹有“字圣”之稱的鐘繇時,我仔細地看著他的字,原作中那種對文字一筆一劃的嚴謹程度,給人印象實在是太深刻,可說是筆筆刻骨,字字走心。不知道哪里來的勇氣,我對比自己寫的字,想到我何年何月可以達到這樣的境地呀?也許完全沒可能。這樣判斷,是基于一次在宋子正老師的講座中,他說的一個觀點:現代人基本上都是硬筆來書寫,而且很多書寫工具很多,我們有很多的選擇,而在古代,古人只有毛筆這一種書寫工具,所以現代人的書法造詣與古人的書法造詣,是無法同日而語的,我們今日的書法,更多地只能是學古,仿古,走古人給我們開辟的路。
更加嚴峻的現實是,現代科技的發達,電腦打字,語音輸入文字,掃描文字,各種技術的出現,甚至都已經可以替代書寫了,連書寫本身都已經是一件較為落后的事情,再提軟筆書法的書寫與生活的關系,從這個方面來講的話,實在想不到研習的必要。這種社會的現實,帶給很多熱愛傳統藝術人士的深深的憂慮,陳丹青老師就曾經在一次采訪中說到:“當中國沒有書法家的時候,中國有書法,當中國沒有書法的時候,中國有書法家”。這句話,很實在地講出了現在社會真實的書法狀況。書法一直是中國的國粹,是中國最有特色和價值的文化寶藏,從這個層面來講,我覺得雖然我們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應該要有的一個認識是:盡管現在具備了更方便的書寫條件,但是不至于讓書法最后淪為像大熊貓一樣的需要被保護起來的地位,我們應該主動拿起毛筆,寫一寫,拋棄任何功利的想法,就是一種自覺,這種自覺,可以稱之為“傳承”
2、意趣
書法的魅力,不僅是中鋒筆法展現的力道,還有章法形式的安排布局,展覽中有一幅長達三米的王鐸的草書,作品中王鐸那飛快的筆速造成的枯筆,還有停頓處產生的墨點,讓人感受到極強的音樂性,細細隨著他的線條看來,真如介紹的“老辣縱橫”的感覺。千人千面,也許每一個人看到一幅書法作品都會有不同的感受,但是具體的筆畫間的意趣是一定可以大家有同樣的認同感的,而且這樣感覺的余味,會讓一個人的感受得到升華。現代人的閑余生活大部分被數字媒體,電視媒體,游戲所包圍,追求的東西無非就是一個:趣味。但是這樣的趣味是短暫的,看完電視,玩完手機游戲,最大的感受就是時間被虛度,本想靠做這些事情的讓心理得到暫時的放松,沒想到事情之后反而會有更加不開心的狀態,這時候如果拿來一張名家大師的書法,看一看,在字里行間體會古人或許現代名家的那份意趣,之后的心態一定會大有改觀。
這是最好的狀態,但是讓人困惑的問題在于,當你拿一幅字給他,他可以體會到的也僅僅就是在識字的層面,字的美,字的意境,根本無法達到感受的層面。這無疑暴露了一個巨大的問題,就是書法教育的空白,相比其他學科教育的發展,書法教育處于嚴重滯后的局面。
這種現象,我覺得是造成了一種文化的斷層。當每一位華夏子孫看到前輩的字,當每一位華夏子孫看到前輩的字,但是卻難以體會其美的時候,前輩們在作品中更多的表達,我們又從何而知?也許具備一定的書法欣賞能力,相比傳承的重要性,對于現代人來說,更加的重要。
3、文化
王羲之7歲練習書法,勤奮好學.17歲時他把父親秘藏的前代書法論著偷來閱讀,看熟了就練著寫,他每天坐在池子邊練字,送走黃昏,迎來黎明,寫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寫爛了多多少少的筆頭,每天練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筆,天長日久竟將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這就是人們今天在紹興看到的傳說中的墨池,他練字專心致志,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吃飯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結構,不斷地用手在身上劃字默寫,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負有心人,有一次,他為人寫一塊匾在木板上寫了幾個字樣,送去叫人雕刻.刻工發現字的墨漬竟滲入木板里面約有三分深.于是人們常用“入木三分”的成語來形容書法筆力強勁。
這是一個故事而已,真假無法求證,但是書法的研習,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刻苦的過程。在李再湘老師的書法講座中也有所提及,學習書法要選擇一個你喜歡并且順手的字體,數年練習才會有所得。這本身就不是一個快功夫,而是慢慢的積累過程。現在社會節奏很快,國家這些年經濟快速的發展,城市幾年就是一個樣子,大環境是這樣的情況,導致生活其中的每一個人,都難免受其影響,很多人更多希望學習東西更快速,而且有效果。很多無良書籍也迎合這樣的心態,各種《一本書搞定電腦編程》,《一篇文章解決人生困局》這樣的讀物此起彼伏,這是一種蒙蔽和誤導,而書法的文化精神就可以撕破這種假象,同時這個堅持練習的過程,也是一個養心的過程,可以讓我們發現,真正有價值的東西,都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輕松掌握,是需要我們付出巨大的精力來磨練自己的,這是一個基本的真相。書法的文化性就具備扭轉這種錯誤方向的功用,湖南師大江波教授說過:文化是用來化人的。這種文化性,以文字形式具體的體現,在欣賞字的同時,感受其內容,這些內容是前人思想的精華,是可以讓我們的心態更完備,對待生活更有品位的。
從博物館出來,已接近傍晚,精神上的收獲和愉悅吹散了一個下午看展的疲憊,一張張中國古代書畫作品的印象,還在腦中回味。我覺今天的書畫展和我有幸結識李再湘老師一樣,他們都在運用自己可以運用的方式在影響你,告訴你前人的故事,前人的經歷,前人的道理。
前輩們總是無私的,他們作品,他們的話語,是在傳道。他們身體力行地,孜孜不倦地告訴每一位年輕人,書畫的真正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