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子
童話《彼得.潘》作品的主要人物分析
《彼得·潘》是蘇格蘭小說家及劇作家詹姆斯·馬修·巴利所創作的長篇小說。它講述的是達林夫人家的三個孩子在一位永遠長不大、會飛的男孩--彼得.潘的誘惑中來到一個“烏有島”上,與6個丟失的孩子一齊生活。在這個島上,溫迪做了這些孩子的母親,他們一起度過快樂的時光,他們也與兇狠殘暴的海盜作斗爭,與驍勇善戰的印弟安人成為朋友;還遇到小仙女、野獸、飛鳥、美人魚和鱷魚的一系列充滿幻想、善與惡并存的童話故事。
1. 溫迪
她是母親光輝形象的化身,有很強的保護欲,探險精神、善良、會照顧人。溫迪的小時候是一個渴望自己快些長大的女孩。當她第一次看到與她差不多大的彼得.潘時,她像個大人一樣問道:“男孩,你為什么哭泣?”
彼得的影子粘不上,她主動用針線幫忙縫上。誘惑她前往烏有島,除了有現實中沒有的一切童話事物外,還因為那里有一群丟失的孩子,渴望有一個母親。她善良,在仙女叮當要殺她時,她沒有懷恨在心,她熱愛島上美好的事物。
她像個母親一樣細心地照顧孩子起居飲食,勇敢地面對兇狠的海盜。她也一直堅信,達林家的窗戶一定會永遠敞開,等待著他們隨時的回去。
當她回到現實世界后,她就與世俗很多女人一樣了,她只是一位安分賢淑的傳統家庭婦女,結婚生孩子。盡管她已漸漸地忘記了烏有島的一切,她甚至覺得那都不是真實存在過的,但她內心一直沒有忘記彼得,甚至渴望他的到來。
當她在女兒簡的房間再遇到彼得.潘時,她感到愧疚和無奈,因為美好的小時候已經一去不復還了。當她看到女兒簡跟著彼得.潘飛走時,她也只能嘆息道:“如果我能一起去那里該多好阿!”溫迪清楚的知道自己失去了那顆天真無邪、快樂無憂的童心,她成年了,不會飛了。
2.彼得.潘
這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他也一直拒絕自己的長大。他調皮、渴望被愛、勇敢無畏、容易遺忘、善良、公平、追求自由。
因為年幼的他一次貪玩,家里關上了門窗,于是他一直在外流浪。他那一次受到的傷害一直讓他害怕,他覺得并不是所有的母親都是慈愛的、包容的。他要證明給母親看,沒有大人的照顧,他一個人也可以活得好好的,他有那么多快樂的樂子,悲傷是什么?他活得沒心沒肺的不知道。
他選擇了遺忘,他做過什么事情轉眼就忘記,他喜歡把虛假的游戲當成真實存在,他把自己當成一個大人來看待。他勇敢無畏與海盜作斗爭,憑借自己的聰明,殺死了兇狠殘暴的船長胡克,他也只是想證明自己的能力罷了。
他也是個善良、愛好公平的孩子。他照顧飛鳥的蛋,他與胡克戰斗時發現自己站在巖石的高處,伸手去拉胡克被人反咬一口。書中這一段真的讓成年人反思:“當他對你友好真誠時,他在心里所期待的,是得到同等的回應。假如他初次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可能他還會愛你,只是從那以后,他就再不是原來那個孩子了。初次遭遇的不公平沒有誰會忘記,當然,彼得確實例外。”
這也是彼得.潘與眾不同的地方,以及令人尊敬的地方。
他是一個多么渴望得到母愛的孩子,卻又裝作毫不在乎。他經常趴在孩子的窗戶外,聽孩子母親講故事;他嚴令禁止烏有島上的孩子談論母親的話題,他卻享受同樣是孩子的溫迪給他作為母親的關愛。他輕易得到了達林太太那個誰也得不到的笑意盈盈、一直掛在右唇邊的吻,他卻向往著自由,拒絕長大。
彼得有著數不完的快樂事情,是其他孩子永遠不能經歷的。但是當溫迪一家團聚的歡樂,他卻只能透過窗戶凝望,永遠都無法享受,這也是他自由的代價。他就是個讓人憐愛,又覺得可憐的孩子,但他擁有的卻又是很多人丟失的、渴望得到的東西。
2. 小叮當
仙女小叮當,嫉妒心強,自私、她只想得到彼得.潘的愛。她嫉恨溫迪,在飛往烏有島的途中故意圍繞著溫迪飛,讓身上的光芒引來海盜對準溫迪開炮;她從不同的角度撞擊她的“敵人”,還誘騙孩子們去射殺她。溫迪與她無冤無仇,僅僅是因為她害怕--溫迪奪走她一直渴望得到的,而一直得不到的彼得的愛。
小叮當是自私的,但是她對彼得的愛卻是無私的。她不知道彼得并不懂得愛,是的,彼得是不會去愛任何人。她一直幫助彼得,陪伴在他的左右,無論彼得是否忘記了她,她也執著地愛著他,甚至為了心愛的人喝下了毒藥,代替他面對死亡。
小叮當的愛是盲目的,也是專一的。
4.詹姆斯.胡克
胡克是一位海盜船的船長,他兇殘,對待他的同伙也一樣。他受過良好的教育,有著溫文有禮的高貴舉止,但他最講禮儀的時候也是最兇狠的時候,這是對當時的教育、社會的一種諷刺吧。
胡克的海盜船取名“快樂羅吉號”,可是他一點也不快樂,他很孤獨。他覺得自己的出身階層遠比海盜高貴的多,可是因為他追求的榮譽,他的野心卻令他迷失了,自己也成為了一名他看不起的海盜。所以他在情緒低落時會喊道:“胡克啊,如果他沒有那么大的野心該多好!”
胡克很害怕一只肚子里有鬧鐘的鱷魚,這條鱷魚一直對他緊追不舍,如果這只鬧鐘一直在嘀嗒地響,他還可以逃跑,胡克說他最怕的就是那個鬧鐘停止運轉。他最后還是落入了那條追殺他的鱷魚嘴里,那只鱷魚的鬧鐘發條已停止了,代表時間已流逝了,當發條停止的那一刻,也是代表他死亡的時刻。
他在美人魚的礁湖里戰勝過孩子們,在樹洞前打敗了印弟安人,但他并沒有勝利的快樂。胡克要殺了彼得,除了彼得砍下了他的一只手臂之外,還因為彼得與生俱來的高傲氣質,彼得代表了童年和快樂,無畏無懼。
胡克臨死前,想實現的最后心愿是親眼看到彼得失去風度;回想的也是他幼時玩耍的游樂場,當年航海的經歷,小時可笑愚蠢的行為,著名的壁球游戲。他嫉恨彼得的快樂,可惜他到死仍然找不到快樂的源泉,胡克是可悲又諷刺的。
《彼得.潘》并不是一部單純的美好的童話,只是一本讓成年人走進孩子的世界,走進自己失去的童年的書。而事實上當我們已成年時,世俗越來越多的煩擾和紛爭,我們的身軀變得日益沉重;我們的腳步越發舉步維艱。我們長大了,就失去了想象的翅膀,很難再飛起來了,一些美好單純的東西漸漸被忘卻,再也無法再進入烏有島了。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