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7
2016年9月15日,農歷8月15日。傳統(tǒng)中秋節(jié)。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
后來中秋節(jié)賞月的風俗也一直淵源流傳。而詠月的詩句更是不勝枚舉。
樂府詩里“ 仰頭望明月,寄情千里光。”
李白的“對影成三人”,張九齡“天涯共此時”。可我更偏愛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千里之外,共執(zhí)一輪明月,心里卻偏執(zhí)的認為故鄉(xiāng)的月是格外明。自帶美瞳的你甚至覺得連同那月光都皎潔了不少。
沒錯,因為那是我的家啊,我家就是那么與眾不同。
其實天天想,奈何兩相望。
只不過在節(jié)日氛圍里這種想念來的更為強烈和清晰。走在路上,蒼白月光,灑在我的臉上,更照進我的心房,那里孤獨在猙獰,澎湃著歸鄉(xiāng)的念望。
古語道:父母在,不遠游,游必遠方。世間人億億萬,離家人又千千萬。當你踏上那片異土的時候,心里就很明白以后面對的是一條怎樣的征途。
今早8點的時候,收到干媽發(fā)的微信圖片。是她買的4個月餅。
干媽是2010年底只身去的紐約。一個女人,為家打拼,跨越半球。每到節(jié)日,都能看到干媽想家的朋友圈。哪怕只是周圍再多人,感覺還是一個人。每當你笑了,心卻狠狠的哭著。
今年拿到綠卡的她回來接兒子。相聚閑聊時問她做的準分子眼睛恢復的怎么樣。她說不太好,因為剛做了手術就去美國,孤獨想家的感覺無法言說,只是天天哭,淚夜夜流。之后的對話我再沒了心思,只是不時注視,那沉默眼睛里寫滿的滄桑,想她一定走了很遠的路。
干媽給我發(fā)消息的時候是美國14號,晚上7點。真的很難想象她是怎樣穿過人潮涌動燈火通明的魔都街頭,買了4塊月餅。
手上沉甸甸,心里深深念。
我回:還好今年有人和你一起過了。她說,是啊,要不然我也不會買月餅。
原來過去的5年,她再也沒有吃到過家的味道。如今身邊有了人,才敢大方慶祝。
白哥說:
我們都有一顆來自故鄉(xiāng)的胃,最好的保養(yǎng)方式就是定期回家看看。那像是一道白月光,永遠定定的照射在那個貧瘠的地方。
我們夾在兩種身份中,一個是腳下真實的城市,一個是父輩口中存在的故鄉(xiāng)。
我一直不知道該怎么準確描述獨在異鄉(xiāng)異客人想家的心境。紀伯倫的:若我會見到你,事隔經(jīng)年,我如何向你招呼,以眼淚,以沉默。
也許只有當你遠離它的時候,你才知道它有多珍貴。
離開的每一天每一夜,遠方存在的故鄉(xiāng),就是流浪在外人的心之所向。
一生不過幾十年,離家卻在數(shù)載間。一日三餐,不是每道菜有能吃出媽的味道。沃土桑田,只有那塊地才叫家。它只能自己罵,別人都得夸。它的神奇在于它說不清楚哪里好,卻哪也替代不了。
魂歸故里,落葉歸根。從彼岸到此岸,少了是一個人,多的是一份情。一塊土,養(yǎng)了幾代人。它是起點,亦是終點。
到過那么多的地方,見過那么多的人,可是我還是想跟你一起走。
月,終究是故鄉(xiāng)明。
在吃月餅的時候,別忘打個電話。堅守在那塊地里爹媽在等你回家。
早安,遠處的故鄉(xiāng)。
時光軸:2016.9.15 ? ? ? ? 9:35
不言盛景,不敘深情,
如果你和我一樣也喜歡它,
記得幫我分享哦,
為你,千千萬萬遍。
茫茫中我在等著眾里那個你。
微信號:Inthecrowdtheone。
偷偷告訴你:掃下圖二維碼更簡單呦。
別忘記加關注我們來約哦 ~
在此相遇,一直念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