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們談到,直接表揚并不可取,我的表揚孩子應該是用客觀、中性的語言描述行為層和環境層,孩子在我們描述的行為層和環境層的支持下,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那么,為什么我們的評價語言應該是客觀、中性的呢?難道不應該是褒義的更好嗎?
前些年有本很熱門的書《一萬小時天才理論》,作者丹尼爾·科伊爾在書中談到,他觀察、研究了許多優秀教師、教練,發現他們的評價語言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歸納起來就是:高頻、中性。
為什么優秀老師、教練的評價語言是高頻、中性?他在書中沒有提到,用我們的意象溝通法就很好解釋。為什么要高頻?因為研究發現孩子要比較牢固的樹立某方面的自信,需要5000次的肯定,而且否定的力量比肯定的力量大得多,一次否定要N次的肯定才能消除影響。高頻才能高效的幫助孩子建立良好和自我意象。
為什么要中性?不用負面評價的道理我們已經清楚了,就是負面評價會破壞孩子良好的自我意象。褒義的也不能用嗎?褒義的當然可以用,我們知道,描述行為層、環境層需要真實,只有真實才是最具有力量的,建筑在真實的基礎上的自我意象才牢不可破。只有客觀、中性的語言才能更好的描述出真實的世界。當你用了褒義的語言后,一定不要忘記用客觀、中性的語言再去描述一下孩子的行為層與環境層。
怎么樣的語言是客觀中性的?比如,看到孩子沒有收拾玩具,如果說:“你真懶,玩完也不知道收拾。”這樣既不客觀也不中性,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我們應該說:“我看到玩具還在地上。”這才客觀、中性。
再比如,我們看到孩子房間地上有較多的紙屑等垃圾,如果說:“你又亂扔垃圾了!”這句比上一句好一點,沒有沒有把個別事件(沒收拾玩具)向上推成普遍個性(人懶),但也不客觀,畢竟我們沒看到他亂扔,可能是其他小朋友扔的,也可能是小貓把垃圾桶搞翻了,還有可能雖然是他扔的,但當時他有其他事情,準備過一兒撿回垃圾桶的。我們應該像照相機一樣把看到的客觀表達出來,而不是亂加評論,亂加猜測。我們可以說:“XX,地上有垃圾。”
有的人會說,要做到客觀、中性好難啊,特別是碰到孩子一些不好的事情和行為,總是忍不住就負面評價出來了。有什么好點的方法嗎?
當然有的。我總結了正面五點,供大家參考。
1.只說現在,不涉及過去及未來
如“早就和你說過了,叫你快點快點。”“早就和你說過”涉及過去。直接:“快點哦。”如“你還這么慢慢騰騰。”“你還在那里玩啊。”“還”字都涉及過去。“跟你說過多少遍了”同樣涉及過去。又如“你這么粗心,以后考試怎么可能考得好。”“你這么點小事都做不好,以后還有什么用?”涉及未來。
2.只陳述看到的,不妄加評論、猜測
特別是不好的事情不要向上推。“你每次都這樣”既涉及過去,也把一般情況進行泛化,向上推成性格、本質方面的問題。“你看別人都做這么好,你這么沒用。”把一件個別的事情,往上推,變成自我意象層面的“你無能”。向上推就是給小孩的自我意象貼標簽,經常的標簽有:愛哭的孩子、懶惰的孩子、膽小的孩子等。
3.可以多用“詞”來表達
要客觀、中性就我們就要盡量避免情緒化,避免情緒化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說長句,不長篇大論,就用詞。比如說,“你怎么還沒坐端正?”可以就用一兩個詞來表達,如“坐直”。比如“你又東摸西摸了,還不抓緊做作業。”可以說“抓緊”或“專心”。
4.不用負面意象的詞匯,改成正面表達
比如說:你不夠自信,不愛和別人說話,上課回答問題也不積極。這些可能是客觀存在的,但不是中性的,是負面的,容易造成不好的自我意象。可以改成:你比較安靜,上課注意力集中,如果你能再開朗一些,上課多回答一些老師的問題,就更好了。比如說:你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總是動來動去,是不是有多動癥。可以改成:你每天都精力十足,活潑好動,整天生龍活虎的樣子。比如說:你太調皮了,不聽話還經常頂嘴。可以改成:你做事很有主見,總有一些奇思妙想,我都想不到。
5.永不質問
“你為什么不做作業?”“你為什么不認真學習?”“你是怎么回事?”“你為什么總是怎么拖拖拉拉?”這些質問的語言,除了傷害孩子,發泄自己的情緒以外,起不到任何效果。
總之,我們的評價語言盡量做到客觀、中性,如果不能完全做到,可以往褒義的、正面的方向去靠,但不能是負面的、貶義的。評價的時候,除了要客觀、中性,還有如態度要真誠,反饋要及時等。這里就不再詳細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