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說走就走的旅行,我更喜歡按照計劃的旅行。剛畢業那會,和朋友去過一些地方,動身之前,總是喜歡在網上找各種攻略。制定旅行的路線,定好住的地方,規劃好每天 游玩的景點。甚至會提前查好公交線路,在本子上記好站點名稱。即便我從來都分不清楚東南西北,也不曾在,陌生的城市中迷過路。游玩之前的計劃越詳盡,玩得就越盡興,因為一切都盡在掌握。
這種一切盡在掌握的感覺,讓我超有安全感。這種安全感,我也想放在我的寫作中,因為最近想試著去寫小說,卻不知道如何下筆。我在查找資料的時候,遇到了這本書《小說的骨架》。作者是美國暢銷書作家凱蒂·維蘭德,她把小說創作比喻成一片大海,她說作家就像船舶一樣隨著波浪起伏。小說創作的技巧,就像是一個專業的船長,有了技巧,作家才能破解航海圖的秘密。船長手里的航海圖,就是小說的提綱。
如果說,小說創作的過程也是一次旅行的話,那么這張航海圖,也就是小說的提綱,就相當于我的旅行計劃。寫小說我沒有經驗,但是制定旅行計劃,我還是有經驗的呀。結合我自己的經驗,我翻開了這本號稱“好提綱成就好故事”的書——《小說的骨架》。凱蒂·維蘭德曾獲獨立出版社圖書獎和國家獨立優秀獎,美國亞馬遜暢銷書《小說的輪廓》和《小說的結構》作者。
凱蒂·維蘭德在寫《小說的骨架》的過程中,不但采訪了十位小說作家,還從小說創作的各個方面,來說明提綱的重要性,絕對豐富了我對提綱的認知。《小說的骨架》一書中,在開篇用了兩個章節來說明,我們對提綱的一些錯誤認知。
對提綱的誤解,就像有些人對我的旅行計劃有誤解一樣。說走就走人士或許認為,旅行有了計劃,有了日程安排,就太過死板,和跟團旅游“上車睡覺,下車拍照”有什么區別?不如說走就走,走到哪算哪。如果這個問題,放在小說的創作中,就是寫完了提綱,會被條條框框的給束縛住,大大降低了小說作者的創作力。計劃事先都制定好了,哪還有什么探索的樂趣啊?
其實,事情不是這樣的。如果一分為二的去看的話。不做旅行計劃,萬一到了目的地,沒有住的地方呢?不寫提綱,有的時候會寫跑偏啊。不做旅行計劃,還會在找地鐵公交站上浪費時間。不寫提綱,同樣也會在創作的過程中浪費時間。如果有交稿日期,恐怕越到后面壓力會越大吧。
對比旅行計劃的誤解和好處,我們一起看看小說提綱的誤解和好處:
如果想要旅行進行的順利,真的需要花一些心思。比如上午爬山了,下午就應該安排相對輕松的活動。慕名而去的景點也要事先規劃好,是不是有門票,怎么能買得到?做什么交通工具去會比較方便?當地的特色有哪些?特色的小吃或者是大餐在哪里吃比較正宗?還不會被宰?多出來隨意活動的時間,安排在什么時候?
放在小說的創作上,就會讓我們的作品比較有連貫性,線索也可以事先鋪設,小說的整體節奏也會有一個很好的把控,不會發生一會緊湊,一會又大量水文的現象。當然了,大綱這個“旅行計劃”在手,就不會卡文和棄坑了。
說了這么多,是不是已經改變了你對小說提綱的認識了呢?如果你也準備些小說,并且開始寫小說的提綱了,那么,我覺得下面的兩個問題,也是應該注意的。小說的沖突和人物的速寫。
凱蒂·維蘭德說,你越早確認小說的動機、愿望、目標、沖突與主題,越早將它們融入到作品之中,你之后的創作就越順利。小說的核心是主人公的某種愿望,倘若沒有愿望,主人公怎么熬過一頁又一頁的沖突?沒有沖突就沒有小說。
所以在提綱的寫作中,我們要先確認人物的動機、愿望以及目標。拿我最喜歡的《尋秦記》舉例子,主人公項少龍穿越到秦始皇登基的日子,比歷史上早了那么一段時間。他又不能改變歷史,話說改變歷史他就回不來了。于是他的動機和愿望以及目標都是,穿越回現代。
我們還要思考如何讓我們筆下的人物受挫,如何阻止他實現目標和愿望,以及制造沖突。項少龍的第一個挫折就是,穿越回去的時間早了,接著嬴政還死了。一個接著一個的目標,然后是一個接著一個的沖突。
怎么樣才能讓作品的沖突更激烈,更吸引讀者呢?《小說的骨架》的作者凱蒂·維蘭德給出了一下幾點建議:
1、防止拖沓的情節。如果你發現你的人物生活得快樂美好、安靜祥和,那說明他經歷的挫折太少了。如果不是刻意的去描寫暴風雨前的寧靜,那么就避免安排安靜快樂的場景,這樣會讓小說變得無趣。
2、對人物而言,他所能遭遇的最糟糕的事情是什么?設法寫出十種可能。比如項少龍最開始就經歷了,穿越時間節點過早,和現代失聯,地點也不對,他根本就不在秦國。
3、一張一弛。不能光制造沖突,再景象刺激的場景中,也要穿插相對平和的情節。
4、對人物遭遇的挫折進行評估。挫折時讓人物與讀者保持警覺的關鍵。如果我們滿足讀者的愿望,就要必須否定人物的愿望。
小說的沖突,就像是我們旅行時走過的山山水水,可是,旅行怎么能只看山水?每去到一個新的城市,我們還 應該看看當地的人文景觀啊。這個“人文景觀”如果放在小說創作中的話,那應該可以比擬小說中的人物吧。每個城市都有著自己的地域特色,我們筆下的人物也同樣,應該有著自己的特點。
如何讓筆下的人物活起來?凱蒂·維蘭德認為,要先寫出人物的總體概述,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物小傳。并且找出激發事件。那么什么是激發事件呢?簡單來說就是,這個事件顛覆了主人公的世界。如果主人公能在你設計的情節中順利的脫身,繼續過他從前安穩的生活,那么這個事件就不是激發事件。好的激發事件,會直接影響小說之后的情節。為制造沖突做好準備。同時,激發事件能夠抓住讀者的注意力,讓讀者跟著主人公,到主人公采取行動。
除了主人公之外,我們還應該去探索其他的重要人物。探索人物的教育、職業、情感狀態等等。《小說的骨架》中,作者運用了采訪的方式,來讓小說的人物更加的圓滿。
人物的采訪包括:基本信息、人生觀、外貌、性格、興趣愛好。不要簡單的以為僅僅只有這五點而已,這五點下面作者凱蒂·維蘭德還羅列了許多小點,比如基本信息就包括:生日、出生地、父母、兄弟姐妹、成長環境、民族、住過的地方、教育背景、特長、職業、工資。旅行、朋友、敵人以及戀人、婚姻和子女等等。
人物背后每一個存在客觀事實,都是他當下會這么做的原因。生在兄弟姐妹眾多家庭的老大,和獨生子女在某些事情的處理上,肯定不一樣。他同樣處在一個家庭環境中的孩子,老大老二和老小脾氣秉性也不盡相同。所以,一份詳盡的人物采訪,能讓人物更加的立體化,在寫人物大事記和小傳的時候,有理可依。這個時候的采訪,作者一定要跳出小說創作者的身份,走出自我,真的走入到人物的內心,不是你設計的小說情節,是你筆下的人物推動小說的情節,你筆下的人物是有思想的、有靈魂的、有血有肉的。你筆下的人物,自然就會躍然紙上,成為一個活生生的人。
在塑造人物的時候,我們還可以參照九型人格來進行創作。這樣可以確保人物個性的均衡,它將人格分為九種類型:
當然,如果只依賴這個九型人格,并不能讓你的人物活起來,但是九型人格足以讓你確定人物的個性以及致命的弱點了。
所以,寫一個小說的提綱,并不難。甚至就像寫一份旅行計劃一樣簡單。
回到寫小說提綱上來,無非就是,你要講一個什么故事?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是什么?主人公是誰?他或者是她有怎樣的經歷?都發生了什么?在一個什么樣的時間節點,有了一個什么樣的沖突?他或者是她是怎么樣突破層層突圍的?最后怎么樣了?
小說提綱寫作的誤解已經解決了,沖突和人物也已經準備好了,那么還等什么?開始寫吧。
簡寶玉讀書挑戰打卡-書評《小說的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