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閱讀——《好好學習》

看包裝

書名為《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作為本書的內測讀者,本書原來的書名為《臨界知識》。為什么要改標題呢?個人認為“臨界知識”是成甲老師的自創詞,如果以此為標題,幾乎沒人知道這到底是本什么書,該書沒有建議上架類型。所以改為了這個書名。毋庸置疑,本書所講的內容主要為“臨界知識”,那么好好學習、知識管理跟臨界知識有什么關系呢?副標題為“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書封上寫著“擁有學習力的人,才擁有這個時代終極競爭力”,所以這是一本教人如何學習的工具書。

作者成甲是個人知識管理的達人,我是通過成甲說書知道他的,他輸出的內容實在而且實用,有一個公眾號,過去叫做“個人知識管理”,近期改為“成甲”,上書“只聊干貨,不解釋”。內容很優質,所以他的書的內容很值得期待。而且成甲老師長得十分帥氣,無形之中又為他的書加分不少(開玩笑)。

幾位推薦人都是學習領域的牛人,恰好我正在得到訂閱專欄,推薦人里有幾位專欄作者,他們產出的內容質量很高,說明本書的質量內容有一定水準。出版社為中信出版集團,就目前買過的中信的書,我覺得內容都比較好,質量很高。

看整體

目錄:本書共有四章:知識管理與認知優勢,掌握臨界知識的底層思維與方法,發現和應用自己的臨界知識,核心臨界知識及其應用。四章,臨界知識出現了三次,所以,本書的關鍵詞“臨界知識”,本書圍繞著臨界知識展開,用黃金思維圈的邏輯,從WHY,HOW,WHAT三個方面來講解臨界知識,并且在第四章給出了他總結出來的臨界知識具體應用,真的特別實在。

自序:主要說了他寫這本書的初衷,因為發現學習改變底層認知,對每個人都有巨大意義和價值,所以想將這個方法推薦給更多人知道。本書主要討論底層規律,用問題的結構來展開全書。

看細節

索引:主要是時間管理,個人管理以及思考方法類的書籍,有一半知道大概內容,還有一半不清楚,由此推斷本書也是知識管理類的書。并且對我來說,難度適中略難,剛好適合閱讀。

關鍵章節:我選擇了第二章,第三章節(其實第一章也不錯,說的是why),不過易仁永澄老師說要從中間開始看,所以我再次看了一遍。這章小標題為:為什么…,如何發現…,天賦…,如何應用…,用…構建能力圈。主要還是遵循黃金思維圈的邏輯,從WHY,HOW,WHAT三方面來介紹第三章節。臨界知識跟基礎簡單的規律有關,可以跨學科跨領域地應用,要找到對自己有用的臨界知識,需要用科學嚴謹的方式,即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來分析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這個領域最好是可靠的基礎學科)。臨界知識培養起來很困難,沒有先例,所以需要借助外部資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來學習臨界知識。而臨界知識學好了之后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質,比別人更能抓住實質,也就更有競爭力,更能構建自己的能力圈。

下判斷

什么邏輯?

串聯邏輯,整體是從黃金思維圈的why how what再加具體案例的順序來布局的,具體章節也大體按照這個順序從抽象到具體來解讀。

而且文章內容是有一個一個問題展開的。

什么樣的閱讀技術?

其實今天以前我從來沒用過任何技術來閱讀過一本書。這方面的修煉不夠。之前用低水平方式閱讀,一邊讀一邊做筆記,進度無比慢,還覺得內容很難,雖然是內測讀者,卻還沒有讀完一章。

看了老師的視頻后,我決定將三個底層方法用分析閱讀來做,整體就用老師推薦的三部曲,粗度,勾關鍵詞,構建關鍵詞之間的邏輯來讀。第四章臨界知識的具體案例,我會一個一個仔細閱讀,看能否用到生活當中。

粗閱讀

第一個感覺,很多東西看不懂,尤其是第四章的應用(七個思考模型),完全不知道該怎么用,我可以按照刻意練習的原則,以此作為導師來提升自己運用臨界知識的能力。根據刻意練習,新手跟大師最根本的差距就在于心理表征的不同,而成甲老師這本書所寫的“臨界知識”就是一種最底層最基礎的思考模型——也是一種思考問題的心理表征,因為臨界知識可以突破專業領域的界限,抓住問題的實質,所以在這個不斷變化的社會中擁有最小的轉化成本,遷移程度非常高。所以非常值得學習,仔細研讀。

讀完這本書其實只是學習的開始,知道了正確的學習方法,于是,需要采取行動,將這些內容一一踐行,才能判斷這本書對自己有什么作用,才明白哪些模型適合自己。這本書最核心的或者說最能夠上手操作的,就是三個底層方法——反思筆記,以教為學,刻意練習,以及三個技巧——如實記錄,定期回顧,付費購買。所以,我可以從寫反思筆記開始踐行,在寫的過程中不斷升級,調整自己。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