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本書寫了三毛在西屬撒哈拉的親身經歷和所見所聞,有三毛的結婚記,娃娃新娘姑卡的婚禮,三毛與荷西的荒山之夜,啞奴的悲慘生活,三毛與撒哈拉威女人的來往,無法用科學解釋的巫術“死果”,不肯自救的沙侖,撒哈拉威女人的洗浴,戰亂巴西里、魯阿、沙伊達的死……
? ? 三毛與荷西柴、米、油、鹽、醋的婚姻生活,自由溫馨而富有情趣。三毛的“中國飯店”辦的有聲有色,荷西從此愛上了中國飯菜,并推廣及同事,使其同事喜愛上來他們家聚餐,甚至是上司。荒山之夜的生死與共更顯愛情的真摯。三毛面對危險時的智慧與勇敢、對荷西的不離不棄使她解決困難、脫離險境。娃娃新娘姑卡的婚禮把撒哈拉威的風俗與道德文化素養展現得淋漓盡致,父母指婚、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以及沒有接受過文化教育的熏陶,使得撒哈拉威女人對愛情顯得無知,對事物的判斷隨大流,沒有文化道德做依靠,讓她們成為在當地習俗之下的一群無憂無慮的單純的女人,沒有縝密的心思,也無對教育的認知,生活得非常簡單。
? ? 當時社會對黑人不公平的對待以啞奴的生活遭遇展現出來,撒哈拉威人對待黑人奴隸就像對待牲口一樣,他們在思想上對黑種人有著極度不公平的認知,世傳的習俗在撒哈拉威人的腦海中根深蒂固。讓人豁然開朗的是啞奴開明的思想與對家人的愛,“我的身體雖是不自由的,但是我的心是自由的。”他擁有一個貧窮但卻快樂的家。啞奴不僅有禮貌,而且還懂星象,是全沙漠里最好的泥水匠,既會管羊,又會管接生小駱駝。啞奴就像是荒漠里的一株有生命力的小草,格外矚目耀眼,可是他的種種優點擺在這兒,卻因黑人奴隸的命運而無法使他富足、衣食無憂,甚至天公不作美,硬是將他的家給拆散,使啞奴最后無法回家。
? ? 西班牙沙巴軍曹是沙漠軍團中的人,他非常痛恨撒哈拉威人,卻最終因保護撒哈拉威小孩而犧牲,與撒哈拉威人因為爭水的緣故一夜之間把沙漠軍團中在軍營里的人全殺死的殘忍手段形成鮮明的對比。三毛“死果”的經歷令人不寒而栗,無法用科學解釋的東西,卻可以致人于非命,曾想過可能是與生物體有關,可是非生物竟也應驗,實在無法想象!感覺像是一只如鬼一般的無形大手握著自己跳動的心臟,我非常慶幸自己未曾遇到過這種巫術。
? ? 戰亂時期,北邊摩洛哥和南邊毛里塔尼亞要瓜分西屬撒哈拉,沙漠自己的部落組成了游擊隊主張民族自決,要求解放奴隸,給女子開辦學堂,游擊隊隊長巴西里就像是代表文明自由的神使,一縷黑暗中的光,透著朝氣與希望,只是可惜力量不夠強大,最終被黑暗所吞噬。沙伊達是一個受過高度文明教養的可愛沙漠女子,她是一名助產士,也是巴西里未曾公布于眾的妻子,最終被巴吉比報復宣以殘暴的酷刑整死,巴西里的弟弟魯阿為了保護沙伊達最終與沙伊達一同被槍決,臨死時都要維護沙伊達的尊嚴,想要用自己的身軀覆蓋住她幾乎全裸的身體。如果說,還有一絲可以安慰讀者的事,便應該是巴西里與沙伊達的孩子被安全轉移。
? ? 這是我第二次讀《撒哈拉的故事》,記得第一次讀時,是在高中,那時讀完這本書,非常敬佩三毛舍棄安逸舒適的生活前去西屬撒哈拉圓夢的勇氣,并喜愛她的文字與對待生活的樂觀陽光心態。現在再讀,感悟最深刻的是對文化的認識,那個年代撒哈拉威人所在的社會比較落后,重男輕女,女子沒有學堂,深受封建傳統習俗的迫害,比中國的舊社會還要不好。當我讀到姑卡十歲的結婚初夜被新郎用暴力奪取女子貞操,新郎拿著血布示向大眾顯得格外自豪時,似乎身臨其境,看著哄鬧的人群,內心分外悲涼,那是當地習俗,我無權評判什么。當再讀到沙伊達被阿吉比等人宣布先強暴再整死,粗暴的撒哈拉威男人把她的衣裙撕裂,使她幾乎全裸發出撕心裂肺的慘叫時,我失去了往日的嬉笑,不知該用什么來形容一團怒火,眼眶紅了紅,掀動書頁的手指忍不住有些輕微的顫抖。真想突然出現一名騎士,沖進人群,鐵騎把哄鬧的觀眾們一一撞到在兩旁,用一塊青布把沙伊達包裹起來抱上馬背,然后用快如閃電的速度把這群禽獸們給屠殺,為人民除害,帶沙伊達和魯阿脫離苦海,離開屠宰場,可是現實卻不能如愿。人類是世界上最高級的動物,像阿吉比那群沒有文化道德素養的人類,就像野獸一般,只有與人相像的軀體,卻不能稱為一個真正的人,因自己得不到自己喜愛的女子,便要將其毀掉,這與禽獸有何不同呢,也許連禽獸都無法相比吧!但也并不是所有沒有文化的撒哈拉威人皆如此,三毛在西屬撒哈拉與眾不同的生活還是很有趣味的。
? ? 脫離書本,回歸現實,感覺自己很幸福,我出生在中國,一個和平脫離戰爭、封建、改革、男女平等的年代,雖在農村,卻可豐衣足食,接受九年義務教育,可以自由戀愛,從小享受著父母的呵護和老師的教導,身邊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我很幸運!至于學習知識、增強自身文化道德修養有何益處,我想除了可以應用于生活改善人的思維提升自己的境界之外,從本質上,還可以用于增強對人性誘惑的抵制,使自己對事物的判斷更加清晰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