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皆知撒哈拉,卻沒有人了解撒哈拉。三毛了解撒哈拉,但很少人了解三毛。三毛——一個熱愛撒哈拉的女子,一個想嘗遍生活的陽春白雪與青菜豆腐的奇女子,一個隨性灑脫,熱情可愛的平凡女子。
撒哈拉只是一片廣袤貧瘠的沙漠,三毛卻用一支溫暖的筆將一個黑暗的社會描寫的如此的生動。卑微卻純真沙漠婦女生病了不去看醫生只因醫生都是男人,于是三毛只用自己的常備藥就可以“懸壺濟世”。沙漠里的婚禮是那么的奢侈,但對女人又是那么的殘忍,我無法想象《娃娃新娘》中十歲的姑卡是如何熬過這一切的,沙漠里的男人是粗魯的,但《愛的尋求》中沙侖卻又是那么的真摯,執著到明知被騙依然心甘情愿。撒哈拉威人是落后愚昧的,女人們用石頭刮下身上積攢幾年的污垢,用三大桶海水灌腸以排出體內污物,男人們通過殘暴的風俗折磨侮辱自己的妻子;撒哈拉威人是暴力殘忍的,荒山之夜那么危險的境地路過的男人不幫助還想要落井下石欺侮三毛,鄰居們總是理直氣壯用,借各種生活用品,當無理的愿望達不到滿足時,還會以“你傷害了我的驕傲”進行道德綁架......在三毛的帶領下,我們在撒哈拉看到了很多不愿看到的丑陋,她用輕松的語調訴說著一個個悲傷的故事,描寫著一個個冷漠得讓人心酸的心酸愚昧居民。
文字記錄了作者的情緒,但在讀三毛的文字時,讀者卻有了自己的情緒。撒哈拉生活中的故事一件件一樁樁,我不明白三毛是怎么能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直到我品讀完此書。書中雖沒有用華麗的語言來渲染沙漠生活,但是可以從她平實的話語中領略大漠里簡單又浪漫的生活,給孤寂的沙漠增添一分溫暖,就連那些有著那樣“特別”風土人情的撒哈拉威人都有了些許的可愛。
同樣在撒哈拉生活,三毛和撒哈拉威人的生活卻截然不同。我想,撒哈拉的三毛是無奈的,但她卻又是快樂的。她的無奈來源于撒哈拉,她的快樂卻來源于荷西,那個滿臉胡茬的西班牙人。在那間破舊沒有家具沒有床的沙土房里,正因為荷西的存在,讓她堅強快樂的度過了一個個黃沙滾滾,水源奇缺的日夜,也是因為荷西的理解陪伴,她探索撒哈拉的好奇得到了滿足。因為愛和夢想,兩人一頭扎進環境惡劣的大漠無怨無悔。三毛是一個熱情樂觀的人。一個女人,遠離故土,遠離親人,遠離熟悉的一切,來到一個陌生并且貧瘠落后的地方,卻從未對生活失望,我們都對此無法理解。但是她積極的生活著,努力的改善著。她與荷西去河邊捕魚賣以改善日后的生活,卻大方的把捕的魚拿來請客,好不容易下定決心賣魚,賬單卻放在洗衣機里泡爛了,素人漁夫不得不吃素。于是日子總是在吃大餐與吃馬鈴薯餅中交替。這樣的她是那么的可愛。無疑,三毛也是一個聰明的女人,一切困境都難不倒她。剛到撒哈拉時,雖有先到的荷西整理了家,但那個家的配置和環境仍然讓人絕望。樂觀聰慧的三毛卻沒有絕望,她與荷西一起自己裝修家里,自己制作家具,桌子,書架,沙發一樣不少,而制作這些的原材料大多都是三毛討來的,撿來的。一年之后墳場區的沙土房成了最美麗的沙漠家庭,三毛變廢為寶的能力真是令人嘆服,她用自己的智慧證明了輪胎做的圓椅墊也可以坐出君王像。這也正是三毛筆下的《白手成家》。
讀完《白手成家》,撒哈拉的故事也就讀完了。這是文集的最后一篇,也是我最喜歡的一篇。生活是簡單的,用了心就會變得不同,生活是乏味的,有了愛就會變得快樂。我們羨慕三毛的生活,羨慕她有積極樂觀的態度改變眼前的困境,羨慕她用浪漫奇想為生活增添情趣的才情。沙漠美麗的景色深深地迷惑了三毛,夕陽中的蜃樓,一望無垠的黃沙,一向是她的神往。不投入其中,誰能領略?沙漠生活的奇妙新奇深深地吸引著三毛,沙漠深處的化石,讓人想不到會出什么洋相的居民,一切都是她的經歷。不投入其中,誰能體會?
有人因為撒哈拉愛上了三毛,也有人因為三毛愛上撒哈拉,對流浪有了憧憬。《撒哈拉的故事》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新奇的世界,展現了一種碰觸不到的浪漫生活。讀她的書,似乎在聽一個有趣的故事,好像一個旅行回來的友人在講自己的所見所感。捧起書的時候能夠一口氣讀完全部,放下書的時候依然回味無窮。
三毛說“長久的沙漠生活,只是人學到一個好處,任何一點點現實生活上的享受,都附帶的是心靈得到無限的滿足和升華”什么樣的生活讓人得到升華,三毛用她的撒哈拉之行告訴我們,用心有愛地生活本身便是一種享受。你對生活熱情,生活自會讓你看到它的奇妙之處。你對生活微笑,生活自不會對你皺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