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過中秋節時,農家一般是要準備的食物是漲燒餅。
過中秋節吃漲燒餅,一是源于風俗,一方的食物養一方人,老家的人就喜歡這一口。另一個原因是在困難的年代里,大多數農家口袋空空,不舍得也沒有多余的錢去買月餅。
泰興人對漲燒餅的制作還是很講究的,需要用老面肥發酵。老面肥都是發酵過的面團捏緊實后在太陽底下曬干,包上干凈的紗布保存,需要用時將其掰開用溫水化開和面,軟和程度與油條坯面差不多,加不加糖完全看過日子的富裕程度。發酵好的面團放入加了油的農家大鐵鍋中,上面灑點芝麻,用文火慢烤將近兩小時,其間翻面,烤得燒餅兩面金黃,中間暄軟膨松即可。而考驗一個漲燒餅做得成功與否的關鍵就是這文火,不成功的燒餅往往是外焦里粘,即外面過頭了,而里面的水分還沒有蒸發到位。這是一個慢工細活,農家的灶堂里是麥殼,既要讓其燃,又不能大燃,真是考驗燒灶人的功夫與耐心。畢竟一個農家的漲燒餅做好了有五到六斤一個,做到外脆里暄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記得小時候,母親總是在晚飯后做漲燒餅。一天的忙碌后坐在灶間的小凳點,時不時的在打盹中間往灶堂里添兩小鍬麥殼,到九成熟時就著灶火的余溫讓它慢慢的收尾,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吃到香噴噴的漲燒餅啦。
母親做的漲燒餅很有特色,外面金黃金黃的,看上去就有食欲。后來生活好了,吃月餅也不是為難的事情,但我們仍然喜歡吃母親做的漲燒餅。而她也不需到中秋再做,我們誰說一下想吃了,她就做。只是母親去世將近二十年了,我們再吃就得去買別人做的了。
現在老家將漲燒餅做成了地方特色。燒餅比過去小了很多,一個成品大概三斤左右,發酵好的坯團是在油里慢煎出來的,無論是吃在嘴里還是拿在手上都是油乎乎的。燒餅是甜口的,如果需不加糖的要定制。真是此一時彼一時,困難時富裕人家才能加糖,現在要吃不加糖的需定制。唉,沒道理。
這幾年回老家,回來時會順帶,也有家人朋友快遞過來,但吃的更多的是想念,都沒有母親做得好。
只是還固執的想留住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