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p>
4月4日,就是清明了。
清明,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之一,還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
有些地方,將清明節,又稱為“寒食節”,保留著禁火吃冷食的習慣。
清明習俗,你知道多少?
1、掃墓
清明,是一個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現已納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掃墓,是對祖先的“思時之敬”。
2、蕩秋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
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
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
3、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
4、踏青
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
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四月清明,春回大地,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出游好時節。
5、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
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6、插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
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
7、斗雞
古代清明盛行斗雞游戲,斗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
8、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
明日清明,多飲二茶,做好三養,堅持四防,助力健康,少生病
清明時節,多飲二茶
1、明前茶
李時珍,在清明時節養生中,最推崇的是品茶,尤其是“明前茶”。
“明前茶”是指每年清明前采摘加工的新茶,可養肝清頭目、化痰除煩渴。
清明時節,多喝“明前茶”,可提神醒腦,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
2、花草茶
清明時節飲茶,還可以選擇花草茶。
因此,此時節,也是胃腸容易不適之時。
而花草茶,對于養護脾胃,十分有益,是不錯的選擇。
刺玫菊茶,泡水喝,可暖胃止痛、驅散,有益胃部健康。
刺玫菊,是一種野生小玫瑰,性質溫和,味道芳香濃郁。
《綱目拾遺》曾記載,將其陰干,沖湯代茶服,可改善肝胃氣痛。
經常用其泡水喝,可健脾降火,能治腹中冷痛,胃烷積寒,順行血氣、活血化瘀,可緩和情緒。
清明時節,泡上一杯,暖胃驅寒,有益胃部健康的同時,還可改善心情。
紅蘇子葉茶,泡水喝,可緩解脾胃氣滯,促消化,保護腸胃健康。
中醫認為,紅蘇子葉可暖胃,能緩解脾胃氣滯,胸悶,腹瀉,嘔吐之證。
清明時節,乍暖還寒,有些人受寒,會出現胃痛、胃脹等,用紅蘇子葉泡水,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此外,經常用其泡水,不僅有益胃部健康,還可促進腸壁的蠕動,幫助消化,是養護胃部不錯的選擇。
清明時節,做好三養
一養心
清明時節,掃墓祭祖,思念親人,難免會心情沉重。
此時,很多人,容易出現抑郁的情緒。
因此,要注意養心,調節好自己的情緒。
早起后,搓搓手,可通過經絡,刺激心臟,讓臟器興奮起來,幫助人體迅速恢復體能。
二養肝
肝,主疏泄,與情緒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清明掃墓之時,難免會有對亡人的思念和悼念情緒,尤其是家里的老年人。
不良的情緒,會影響肝氣抒發,導致肝氣郁結,損害肝臟健康。
因此,清明時節,還要注意,養護肝臟,經常推一推兩肋,有助于疏通肝氣。
三養肺
清明時節,人們難免會有悲傷之情。
而過度悲哀或憂愁,最易損傷肺氣,或導致肺氣運行失常。
所以,清明時節,還要注意養護肺部,多練習深呼吸,有益肺部健康。
清明時節,堅持四防,助力健康,少生病
一防感冒
清明時節,乍暖還寒,細菌、病毒容易滋生。
此時,是感冒的一個高發時節,一定要注意預防。
外出游玩時,應帶上備穿的衣服以及感冒藥。
此外,還要適當休息,保持正常的生活規律。
多喝水,注意均衡飲食,少吃辛辣、油膩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的水果、蔬菜、雞蛋、瘦肉等。
注意常開門窗通風換氣,保持空氣通暢、新鮮。
二防濕氣
清明時節,雨水增多,濕氣增大,此時,一定要預防濕氣入體。
除了,不要過久呆在潮濕環境中,還要注意少喝酒,清淡飲食。
此外,脾運化水濕,一旦脾虛,則會導致體內濕氣重,危害健康。
所以,還要注意健脾胃,幫助脾運化濕,排除體內濕氣。
三防腹瀉
清明時期,出現腹瀉的幾率也很高。
因此,一定要注意,預防腹瀉。
飲食上,需要遵循抗病毒原則。
多喝水,攝取充足的維生素和無機鹽,如小白菜、油菜、胡蘿卜等。
多食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以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如蛋黃和豆類等。
四防血壓高
清明時節,天氣乍暖還寒,溫度不穩定,忽冷忽熱的天氣,易導致血液流動和血管收縮,因而,血壓會有較大的波動。
此時,一定要注意預防血壓升高,尤其是本身血壓高的人,一旦出現頭痛,眩暈一類的癥狀,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視。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麻煩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