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投資人吳云松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直播起于秀場、聞名于明星、成于社交、正名于內容、賺錢于打賞、變現于上市、衰于放松監管、亡于下一代技術興起。”
這短短45個字可謂道盡了“直播”這一2016最大風口在這一年間的發展軌跡。
短短一年時間,直播行業就經歷了從資本寵兒到短視頻陪襯的過山車。相比2016年千播大戰的盛況,今年的直播行業卻更多的是在聊洗牌。
行業格局未定,各式各樣的聲音都有出現,唱衰者有,吹捧者也有。6月19日,天奇阿米巴創投基金投資合伙人魏武揮也在騰訊NOW直播的戰略發布會上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在分享中,魏武揮通過大數據的輔助對直播產業進行了深度的分析,他表示,如果直播平臺到現在還將打賞作為自己最重要的盈利模式和目標,那這個市場的紅利其實早已吃完。直播的下一步應該如何走,這是未來一兩年整個行業需要去共同探索的,而只有把這些道路都走通了,這個行業才可以真正稱之為產業。
以下為魏武揮的分享實錄:
各位下午好,感謝騰訊NOW直播給我這樣一個機會,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對直播行業的觀察。記得騰訊的一位伙伴跟我聊關于今天這場會我發言的主題,他說你的標題是什么?我說標題是《作為一門產業的直播》。大家好像有一點詫異,想問這個標題想說明什么?其實我想說,走到今天,直播不是一個產業,它是一個行業,或者說它離產業還有一段距離。我今天和大家分享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直播走到現在,它有些什么特點?第二個部分是直播作為一個產業,需要做一些什么?
現階段我們看一下直播有什么特點。這張圖看上去比較復雜,但其實挺簡單的,這邊是中國互聯網最強的互聯網公司在直播端的投入,有一些是他們自己做的產品,有一些是他們投資的,或者是收購的。那邊是目前按照下載用戶量的數據進行的排名,這里面有非常有名的,比如映客,花椒,還有垂直類的,比如斗魚等等,映客這種就是平臺類的,還包括騰訊NOW直播。
第一波紅利,也就是就是用戶的紅利已經結束,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今天幾個直播平臺加在一起,月活躍是890萬,將近900萬,這是月活的數量。所謂的市場規模,目前估計在190億。890萬,或者900萬的用戶數已經占了網絡總體用戶的一半,意思就是你再達到翻倍的用戶增長一定是不可能的了,所以快速的用戶增長階段已經結束了。所謂的市場教育,指的是面向C端,面向用戶端的市場教育已經完成了。完全不知道直播的人,應該是沒有了,所以說整個市場紅利已經結束了。
網絡直播用戶的時間段一點都不弱于幾大應用當中所謂的即時通訊、社交、電商、內容等。網絡直播作為一個紅線,16點到18點的時候,它是五個應用當中最高峰的,用戶在上面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到了晚上的21點、22點,又是一個最高峰。
幾個垂直類的直播,比如說體育、游戲、真人聊天秀、演唱會等。根據統計,截止于2016年12月底,這個分類基本上已經覆蓋了我們今天所講的所謂垂直的直播平臺。
前面講過市場規模,大致上講指的是打賞,就是我們在觀看直播的時候經常可以看到觀眾送一個禮物,送一個跑車。從2016年10月份到2017年3月份,這半年的時間里面,一個比較高峰的時間點是2016年的12月,是過年的時候。一個非常有趣的事情是2017年以來的三個月,打賞的額度在緩慢的下降,有一點微微的下降,可能數據看上去差不多,但是實際打賞額度確實是往下走,這可能和過完年有關系。
在這個打賞統計里面,我們可以看到馬太效應,總的樣本包括4萬名主播,在這個樣品當中,大部分人的收入是在10萬以上,處于塔尖部分萬分之一的人可以做到1000萬以上的收入,這就是所謂的主播當中的紅人。但這個行業也有很多人都默默無名,花了很長時間直播,但是并沒有收入。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前8000名主播占據的收入是這樣的一個數字,差不多占了總收入的80%。
那么上面我用了很短的時間來跟大家回顧了一下,平臺和主播都是具有馬太效應的,如果把這個市場看成只有打賞才是直播平臺最重要的收入來源的話,那么這個市場已經結束了。我們看到馬太效應的出現和用戶增長的紅利已經沒有了,這個時候如果你認為直播的商業就是打賞的話,那么這個市場發展到現在也就這樣了。
政策的嚴控,包括宣傳體系和網信體系,都對直播行業做出了各種各樣的規則,而且不僅僅是在書面上的規則,也落實到行動當中。有很多主播想獲取眼球,做一些違背國家法律的事情,這是很容易被查處的,也會連帶整個平臺產生巨大的風險,這是政策上的控制。
第二是蘋果公司的“蘋果稅”,這會造成什么樣的結果?我剛才和騰訊的朋友聊天,這有可能造成直播行業整個打賞金額的量級的下降。關于打賞的金額坦率的講,大家應該都知道這里面是有很大水分的,或者這么說,為了捧紅直播,有一些公司會自己打賞,但現在有了蘋果新規則之后,你的打賞,你的炒作,捧紅自己的主播的成本是會上漲的,當然直播平臺存在著一些私下的來往,可以直接充錢給平臺,換成禮物進行打賞,在平臺上進行自我炒作,自我營銷,也會變得困難。無論是宏觀的環境,還是作為App? Store這樣的平臺,直播平臺都是會受到影響的。
我們也看到直播剛剛起步的時候,所謂的100家,甚至于1000家APP,到了今天,許多APP已經消失了。
消失的直播平臺們
我是1999年入行做互聯網,在我的記憶當中,互聯網的細分產業沒有什么是靠打賞來作為一個產業收入的,同樣是做內容的,還有一批是內容創業者,他們以微信公共賬號,或者企業號等作為原點來進行創業的。
這次蘋果和騰訊之間的博弈,并沒有造成所有內容創業者沒有收入,同樣是做內容的,如果你是靠打賞支撐的,我前面講了,這個行業已經走到頭了,它也不是一個產業,是沒有打通產業鏈條的,其他行業的企業并沒有意識到直播給他們帶來的價值,最后會變成什么?變成了自娛自樂,自嗨。
從2016年開始,我們確實看到了一些行業的應用,比如直播+體育,這是試圖打通體育這個細分產業鏈條的一種做法。但是直播+體育有兩個門檻,第一個門檻對投入要求挺高,比如原來中央直播賽事的時候,有十幾個機位,另外還有成本更高的是對于主播的要求,我們以前看電視直播的時候,解說員說錯了或者怎么樣,用戶也沒有辦法跟他互動,今天的直播都配備著彈幕,如果主播的功力不夠深厚,他會下不了臺,因此對主播的要求很高。這個行業產生了門檻,就會產生了機會,我個人比較看好直播+體育,但是現在一個是機位,另外還有賽事版權的購買,小平臺是玩不了的,這些有非常高的要求。
還有一個是直播+電商,主播和商品相比較,商品更重要,他們讓主播幫他們購買,使消費者相信這確實是日本生產的。無論是把精品投放到內容上,還是投放到商品上,現在都沒有太好的結果出來,在這個行業中還在探索階段。
第三個能夠探索出來的是直播鏈條,就是直播+教育,或者說直播+內容付費。做平臺的項目,有一個騰訊投資1.2億的創業項目叫“瘋狂教師”,都是做教育的,目前也開始引入了直播,更好的完成知識供給者和需求者之間的互動。我個人認為直播+教育比較符合我們上百年來在課堂上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教育,場景是比較容易遷移過去的。我們傳統的教育,老師對學生有規則,而直播平臺上怎么把這個規則體現出來?還需要更多探索。
我舉的這三個例子都是代表著產業教育才剛剛開始,作為其他行業的公司是不是覺得直播不僅有很多流量,可以做廣告,是否能夠給他們帶來更加具體的精準應用?這是未來一年、兩年需要探索的,只有把這些道路走通了,這個行業才可以稱為真正的產業,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