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小說《家》改編的同名黑白電影
《家》這本小說是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原名就是《激流》)。雖然這么說,但實際上,《家》應當獨立出來看,畢竟這不是電影的三部曲,一開始就想好了怎么拍。小說寫作時,巴金并沒有考慮到后面的兩部,因此,《家》就是《家》,是單獨的小說,而不是什么三部曲的前傳。
今年過年,我把這本書帶回了浙江老家,本來計劃幾天看完,結果老家事情一直很多,也沒空讀下去。直到回來湛江好幾天了,我才下定決心,每天讀上50-100頁,才終于看完了。
有人說《家》有模仿《紅樓夢》的痕跡,可能是因為除了情節描寫,還有很多當時富豪家庭的奢侈生活記錄,有些考古價值。。?
我讀的是這個版本,四川文藝出版社
對我來說,《家》并不是一本現代意義上的“好”小說。社會在發展,文學也是。現代文學已經很難看到黑白分明的人物形象,諸如雖是壞人卻盜亦有道,雖然是好人卻又痞痞的花心大蘿卜,是現代人喜歡的文學、影視形象。
但《家》的成功之處,就在于并非一本簡單的抨擊舊社會禮制的宣傳冊子,要是這樣,我在意的兩個角色塑造,就變得毫無意義。
首當其沖的,是覺新三兄弟的覺慧。《家》的結尾,是以覺慧成功逃脫家庭氏族束縛,到達上海,開始新生活。如果從覺慧的角度看,書中的所有鋪墊似乎都是為了他而來。
從一個懵懂的學生, 接觸到民主新思想后的積極分子,再到對家族舊禮制的黑暗與憎恨,覺慧經歷了兄弟情,經歷了愛情,也經歷了兩個女人的死。
其中一個橋段讓我對巴金先生佩服不已。就是覺慧身為二少爺,和婢女鳴鳳的愛情。但事與愿違,高家的權威頂峰,大老爺要把鳴鳳嫁給一個老頭做姨太太(小老婆),鳴鳳對覺慧的愛情始終如一,對自我命運無法掌握感到絕望,走投無路又不愿意委曲求全茍活,鳴鳳選擇了跳湖殉情。
鳴鳳是晚上跳湖的,第二天才被發現。覺慧早上要去上學,巴金卻在他回家的路上布置了殘酷的內心戲。是的,覺慧在回家的路上”客觀“的分析了他和鳴鳳的愛情,他選擇了放棄對方,以便避免和大老爺的針鋒相對,這個在此之前一直自稱新青年,要掌握自己命運,自認和古板的家人不同的年輕人,輕易的就將愛人放棄了,置曾視如生命的愛情于不顧,只為不挨家族長輩們的罵。
根據《家》改編的話劇舊照
這是本書的一個重大轉折點,鳴鳳的死告別了之前高家家風極好,人人堪稱道德模范的無聊描寫,直接將情節推向了快車道,好像被撕開面具的丑八怪,原來光滑細膩的皮膚一直是面具上的假象。
從此高家不再高尚,大老爺的決定不再完全正確,一股股抵抗情緒在高家不斷滋生蔓延,一直到大老爺的去世,脆如薄紙的道德牌坊倒塌了。
覺慧此時才明白,自己和家人一樣懦弱,一樣的虛偽,并不比他們文明多少。他對鳴鳳的哭泣,對家人的指責,也摻雜了自我的批評。他終于能真實的面對自己,選擇一條不同于家人的新路。
要我說,覺慧的改變看似突然,又是情節推動的必然。畢竟是一本抨擊舊社會禮制的小說,必須有一個莽撞的英雄出來革命,覺慧就是這個英雄。
覺慧的角色塑造是成功的,但并非我最欣賞的。覺慧的哥哥,覺新,才是我從頭到尾都關注的焦點。
這個原本有美好的未來,勤于讀書且被大人們賞識的年輕人,因為懦弱,選擇了接任父親的角色照顧兄弟姐妹。原本是長兄如父的感人情節,卻遭遇了時代變遷成了犧牲品。
覺新是可憐的,也是讓人佩服的。他在家族關系上,是長輩和晚輩的承上啟下。他既要對長輩們唯命是從,又要安撫晚輩們的躁動情緒。這樣的位置對誰來說都是困難的,若放在一個和平年代,或許他會獲得雙方的認可和贊揚,但覺新所處的年代不同,他又以最愚蠢的方式回應了年代給他的難題。
好像之于婆媳矛盾關系,丈夫的角色非常重要,他需要調節雙方情緒,幫助緩解情緒,有時還得將雙方將心比心的教導,這一切都需要主動出擊,而不是疲于應對。可惜的是,處于同樣夾縫中的覺新,選擇了最不該選擇的方式迎接挑戰。
長輩的話一定要聽,長輩的決定一定要執行,這樣的觀念根深蒂固的印刻在覺新的腦子里,他無法反抗,也不容反抗。但上過新學堂的覺新也知道,人應當自由,應當講道理,講邏輯。這樣表面阿諛奉承,內心卻抵觸的狀態,終究不能實現一個健康的身心。
于是當晚輩反抗長輩時,他一面要按照長輩要求對下安撫鎮壓,一面又覺得實在不該如此。種種矛盾之下,無力感充斥了他的身心,看完整本書,我都覺得覺新過于懦弱,很想在他哭哭唧唧的時候扇他一耳光。
2008年翻拍的電視劇《家》覺民(鄭國霖飾)、覺新(黃磊飾)、覺慧(陸毅飾)
但靜下心來想一想,如果是我在他的位置,我能做什么?我不一定能做的比他好,他一直念叨的,你們不懂我,究竟不懂什么,巴金沒說,但我覺得,就好比擁有無限未來、羽翼豐滿的大母雞,要擋住老鷹抓小雞的攻擊,每天疲于應對,雖然心里向往藍天,但她走不了,她走了,小雞們就要受災,覺新就好比這大母雞,他從父親手中接來擔子,就是要給弟弟妹妹們提供好環境,即便犧牲自己也在所不辭。
說到這里,再看覺民和覺慧對覺新的抱怨,就覺得他們太不懂人情,不明事理,一心只覺得覺新懦弱,卻不知道哥哥是在保護自己。如果,覺新奮起反擊長輩的強權,那么會是什么結果。我想,八成是他們這一房都要從大家族中被趕出去。下面的小兵怎么來都可以,將軍如果動起武,可不能用喝了點酒神志不清來解釋。
所以覺新苦,又逃不開,他必須這樣做。即使得不到長輩的好,又遭晚輩們嫌棄。他是犧牲者,但此時更像是英雄。或許英雄在電影里不流淚,但在無人關注的間隙,被命運扼住脖子的絕望,常常縈繞在覺新的額前。
與梅婚姻的插肩而過,再與梅相遇并親眼看見對方逝去,緊接著是妻子鈺難產而死,這是任何一個人都難以承受的痛苦。但他都扛了下來,雖然時時抹淚,感情脆弱如林黛玉,但他依然要保護自己的家人,張開翅膀,即便再一次犧牲自己。
吸引人的角色,通常是具有多重性格的。覺慧是這樣,他在種種事件中成長,最后形成了獨立的人格,覺新亦是如此,甚至魅力更加。相比之下,書中其他角色就顯得單調很多,讓人又愛又恨的,也只有我所說的這兩位了。
大哥覺新的角色,是以巴金的大哥李堯枚為原型
本書作為中學生推薦課外讀物,個人認為還是過早,即便在閱讀理解能力不斷完善的高中,對于這本書所表達的觀點,還需多個角度分析。若只當作抨擊舊社會黑暗的宣傳材料,實在大材小用了。況且,若這樣的解讀后,《家》就顯得無趣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