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我,為什么我分享的讀書格調都那么暗沉。那么,今天我就分享一點正能量的東西,希望有對你們有所啟示。
這本書的名字叫做《微習慣》,作者斯蒂芬·蓋斯(Stephen Guise)就是一個普通到不能再不普通的宅男,還曾經有體重方面的困擾。
可就是這么一個人決心要做出一些改變,力量也是很強大的。他發現通過用微習慣這個策略,居然勝過了之前過往10年間琢磨過的方法論,而自己通過實踐,最終在兩年內肥也減了,閱讀量也增加了,還通過不斷寫作實現了逆襲,于是他整理出《微習慣》這本書——簡單到不可能失敗的管理法則。
斯蒂芬在書里面提到壓力促進習慣性行為,這是由大腦的結構決定的。當人遇到壓力的時候往往不知所措,無法做決定時,大腦會重復記憶中的做法,從而不自覺的形成習慣。不過很遺憾的時,我們通常看到的很多例子都是壞習慣觸發并形成。
我在這里給大家舉個例子:很多患有失戀后遺癥的女生很容易走上暴食這條路;但是,要是引導得當,比方說能改去健身房運動調劑,進而形成習慣,至少在習慣的健康程度上來看是大有裨益。
斯蒂芬在書里否定了現在市面上流行的“21天養成一個習慣”的說法。他用2009年《歐洲社會心理學雜志》的統計數據駁斥了這一觀點。
事實上,一個習慣的平均養成時間需要66天,而視乎不同行為所需的時間也不同,養成習慣所需要的時間也會長短不一,通常會落在18-254天這個周期時間段里。
噴完了21天速成法,斯蒂芬又順帶把“如何激發動力”等成功心靈學雞湯也駁斥了一番。
他提出動力的局限性在于以人的感覺為主,但是要是知道人的感覺是最面幻莫測的。再者,動力也很難按需培養。比如你就是得病了,你覺得在這種時刻激發動力容易嗎?
斯蒂芬還創造了一個名詞“熱情遞減法則”。怎么理解?有點類似像是經濟學里的“邊際效應遞減法則”,試想你餓了一整天,這個時候來了張Pizza,吃第一塊的時候,滿足感應該是100%的,第二塊的時候就那么香了,當你吃到,第五塊,第六塊的時候,愉悅感應該說是蕩然無存了吧。
動力就好比一張Pizza,它會隨著時間或者什么其他因素不斷遞減,這很可怕。
相比之下,意志力就可靠得多。因為意志力可以被強化,可以通過計劃執行。當然,意志力也能被消耗。
分析了這么多,那什么才是最行之有效的策略呢?這就是本書的精髓,微習慣是什么?微習慣是把一個習慣大幅減小到不可思議的步驟。舉個例子,比方說你把每天做100個俯臥撐的目標縮減到每天做1個,把每天寫5000字的目標縮減到每天寫50字。
目標足夠小吧?小到讓人不會畏懼開始,也更容易堅持,并一直激勵你做下去。
斯蒂芬在弗吉尼亞時養了一只貓,他把貓丟進雪地里想測試貓的反應。結果貓疑惑了三秒,就不高興的跑回屋子里。過了幾天,他做了第二個嘗試:把貓放在雪地的邊緣,這次成功了!貓開始在雪地里四處溜達,探索新大陸。
其實我們的大腦也是一只雪地里的貓。突然出現大規模的變化,慣性會讓大腦回到早已駕輕就熟的“套路”中去。但若是每次只推進一點點,好奇心會讓我們不知不覺開始新的探索。
我們中國有句老話叫做:萬事開頭難。微習慣的運作原理就是麻痹你的大腦,強迫你邁出第一步。試想,你輕松的做完一個俯臥撐,花一分鐘寫完50個字,難道不會覺得反正都開始了,“不如多做幾個,多寫一點”是一件順水推舟的事嗎?超額完成目標的滿足感也會不斷激勵自己堅持下去。
那么最后,我們來總結一下微習慣的八個步驟吧:
1. 選擇適合你的微習慣和計劃
2. 挖掘每個微習慣的內在價值
3. 明確習慣依據,將其納入日程
4. 建立回報機制,以獎勵提升成就感
5. 記錄與追蹤完成情況
6. 微量開始,超額完成
7. 服從計劃安排,擺脫高期待值
8. 留意習慣形成的
書中推薦了幾個應用APP,幫你記錄習慣的完成情況。像是IOS系統的「Lift」和安卓版的「Habit Streak」,這兩個都是免費的,但都是英文的。我自己搜索了一下,找到了一個中文版的,剛好和書名一樣,也叫做「微習慣」的APP,有興趣的小伙伴可以下載看看。
最后,要是覺得有所啟發,記得一定要開始執行。畢竟,一個得不到執行的念頭只會消亡。
以上。
文/Sh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