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本暢銷書《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估計看過的人也不少。
那段時間掌閱的打開頻率比較高,看了幾本比較感興趣的書。?好像是趕上那段時間掌閱的推薦比較對我的胃口。在《書都不會讀》之前,推薦了兩本我灰常喜歡的《生命中的好日子》和《我的漂亮朋友》。
然后我就想著照這個節奏,我每天手不釋卷的日子應該也很容易吧。可是不久好像掌閱換了管理員,就開始推薦我不那么感冒的書了。
我算是吃過苦的孩子了。雖然爸媽沒怎么虧待過我,但是條件很差啊沒辦法。還有就是因為條件差引起的很多家庭矛盾,是最揪心的事情。再者我是長女,很典型的農村當姐姐的,就會很自然的讓自己背負一些東西。后來離開家去讀書,看到很多別的正常的或者頹廢的生活方式,所以自己也慢慢不那么根正苗紅了。?
按理來說,我這種做姐姐的,27歲,正該是給爸媽買很多東西,給弟弟買車子買房子搭把手的時候。可是在大學睡覺追劇逃課過了四年之后,然后畢業也已經三年,養成很多或懶散或矯情的習慣,也被流行文化推崇的偽小資生活方式影響的不行不行,自己都快養不活了。回頭看看自己的這些年,真的不愿意承認自己很loser。
自己分析一下,可能也是小地方的小家子出來的孩子,沒怎么見過這個世界,所以一有機會就迫不及待的想嘗試很多自己沒體驗過的東西,毫無意外的談起戀愛也是矯情的不行不行。就是很多?《從小缺乏安全感的女孩子,長大后會不會過得很糟》,《為什么有道女生談戀愛就會變得很矯情》《原生家庭的影響》....之類的文章里的典型反面例子吧。
再給我一次機會,誰知道會怎么過呢?明白很多道理并不能改變什么。回想一下,那個時候到底明白道理嗎?上大學的很多時候都知道自己不該這樣去過,可是總能給自己找到很多借口。也可能我本來就是這種人,只是之前的一些年,自己?給自己打了很多雞血。到二十多歲的時候,沒血了。
隨著年齡增長,聽到的故事也越來越多。我總會很敏銳的看到誰家孩子在哪個地方走岔了,一個好苗子,從此長歪了。也是隨著時間往后面走,看到很多歪了的苗子在成年后又慢慢長直了。有時候會想,是不是每個人都會有這么個過程。而像我這樣的,是因為叛逆期來的太晚?所以真正變成一個好苗子的日期也相應的比正常人晚一些?
其實再來一次,該走的彎路一步也不會少。雖然我這些年一直活的并不那么上進,可當年做學霸時候養成的好習慣已經長到骨頭里了,我是一個不怎么抱怨的人,也是一個不會浪費時間去后悔的人。其實上大學包括工作后也遇到了很多的挫折,但我很少跟人提起,我總覺得以后都會好的。等到一切都好起來,再去給爸媽買很多東西,再去找好朋友們一起吃飯聊天吧。所以收獲甚少的這些年,我并沒有那么多后悔。在離譜的路,也是自己的腳走的。畢竟現在也快要變成一個好青年了不是么?畢竟會很憧憬好好生個孩子然后引導他少走彎路。
好好生個孩子讓他少走彎路?為什么這么熟悉?其實自己爸媽當初是不是也這么想的?其實很多爸媽是不是也都是這么想的?記得有次一家人吃飯,跟弟弟說悄悄話“以前的笨鳥先飛,現在的笨鳥自己不飛,生個孩子讓他使勁飛”。
越來越覺得每代人的本質其實都差不多的。我們總以為超越了上一代。就像一個段子說的“現在在辦公室每天重復做很多沒用的表格文檔的其實跟以前做工人并沒有區別”。其實我自己有時候就在想,給我養兩個孩子,我能比爸媽做的更好嗎?等到我有孩子了我會足夠寬裕送她去學跳舞,送他去學跆拳道嗎?
我也不知道為什么單身的我突然就明白了爸媽的很多東西。
好吧,其實這篇文章是說讀書的。
可能因為我并不是無憂無慮長大的,也可能因為我是個喜歡思考的人(矯情,想太多的另一種說法),所以我看書的話并不是很愛看那些很青春很言情很傻白甜的東西。
上大學時候看不下去經典名著的時候,看過唐七公子的小說,他真的是把愛情的氣味寫出來了啊,可能是我讀書少,我看唐七公子的時候,竟然能讀出《苔絲》和《傲慢與偏見》的味道。
我記得當年買書蟲看,農村人都睡得早,我周末的晚上就一個人在家看中英文對照版的名著,那時候真的是能聞到愛情的味道啊。
后來上大學,看唐七公子的小說,好長好長的,熬夜看著。但作為網文,感覺還是帶著骨子里的致命弱點,就是很空,最后拍成影視作品就更明顯了,除了那種很仙的感覺,其實情節也是比較套路的,會有一些言之無物的感覺。但原著還是很有亮點的,畢竟你可以看到很多傷到心里的東西,還會從心里羨慕青丘這個世外桃源的無憂無慮的日子,還有神仙們能活很久,有很多時間去做很多自己喜歡的事情,想去凡間玩就去玩,想看戲就看戲,想去刁難誰也可以去找壞人解解氣……..本人膚淺的認為這就是所謂逍遙。當年有煩惱的時候就會很羨慕這種逍遙,就會很想像神仙一樣逍遙。
那時候還看了《上古》和《花千骨》,其實這兩本還有一點點相似。都是所有男的都愛女主。《花千骨》沒看完,艾瑪,那文風,那文筆,真是甜得發膩。我感覺作者應該十六歲不到。完全一個花癡小女生啊。沒想到這種文風的文章竟然還會很有情節。
《上古》的情節記得不是很清楚了。但是記得她的文筆和邏輯性應該比《三生三世》和《花千骨》要強很多。也是氣勢很恢弘。但是好像仙俠類的都是這樣。如果拍出來,不一定會好過《花千骨》和《三生三世》,但是這本從文學造詣方面來看應該是更高的。
說到網文,那就再說一說《鳳囚凰》吧。艾瑪,發現我并沒有什么資格寫這些。因為年代好久遠啊,都不怎么記得情節了。楚玉公主是穿越過去的,不算漂亮,氣質也不算太出眾吧,后面人物個性越來越飽滿了,終于是撐起一個女主的角色。所以會覺得楊蓉很合適,具備所有女一號潛質的女二號人設。不過里面的男人們,并沒有太多好感度。以一群面首的身份出場。說什么“一見容止誤終身”。是帥,還是隱忍,還是智慧,還是腹黑?反正這個型不誤我。
這些就是我上大學度過的所有網文了,反正當時我都是搜的排行里面很靠前的,然后在靠前的里面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那時候還打算看《云中歌》,終究是興趣不夠。一不小心,這些都成了大IP。除了《上古》并沒有什么要拍劇的消息,他們加起來在熒幕上的活躍度也快抵上當年的金庸了?(不要上綱上線,金庸已經快成經典了,而這些只是如今的流行文化)
讀這些書只是意外啦。上大學很散漫嘛,那時候老師推薦的英美文學五十本,硬生生是一本也沒看的趕腳。作為一個好青年,就算不看老師推薦的英美文學五十本,至少也該看看中文版的名著撒。
記得大二喜歡一個男生。說起我的感情史,也是很笑話的。就不提了。大二時候,也是22歲了。覺得自己已經不小了,不該去跟十幾歲的小姑娘一樣,女之耽兮。就像某部劇里一個人說的“一把年紀還情的愛的,害羞不啊”。當時真的就送這種感覺的,再加上那個男生對我并不感冒,所以那時候我覺得我一定要自己消化這段感覺。然后就要找事情做轉移注意力啦。然后就去看書啦,然后就看到推薦女生看的書單啦,然后就看到亦舒的《喜寶》和《圓舞》啦。她的書還是有一點治愈的,說治愈,不如說很現實,至少不會讓人軟乎乎的去計較各種感情,心會很冷很冷。而且每本都會有個美到不行的女孩子,或貧或富,美麗的女孩子也是很對很多人的胃口的,尤其是很對我的胃口啊。她的小說好高產啊,我也看了好多。看多了就會明白,大多數都是一個套路,很美的女孩子,很美的女孩子在名利場的真愛;很美的女孩子遇到偽真愛;很美的女孩子很勵志,自力更生靠自己;偽真愛看似陽光其實猥瑣勢利莫名的優越感;美麗的女孩子遇到真愛,那個叫家明的男生(是誰說亦舒的男主角都叫家明,雖然不是,但家明也成了一個符號);美麗的女孩子收拾自己,收拾家……不記得到底有沒有出現過很好的愛情結局,但所有小說都是很冷的,美麗,你以為你惹得起我嗎?自立,沒有你,我也可以活的很好,甚至比你好。
可是如果那個女讀者,正好不那么美麗。
如果那個女讀者想靠自己過得很好很好,卻并不知道勁該往哪里使。
如果那個女讀者剛好除了一顆一樣冷的心之外就什么都沒有了,
那,該如何是好。
是不是就成了有公主病沒有公主命的典型存在?成了一個貶義的文藝女青年怎么辦?
當年看了那么多亦舒,后來掌閱推薦《我的漂亮朋友》,不知道是不是紀實的。但是的確好像是在看身邊的亦舒女主角。
《塵埃落定》這本書好像很老了。但是經常會在書攤上看到,網站的推薦也很多。我是看完了才知道它被拍成電視劇了的,還是范冰冰和李解演的。
《生命中的好日子》也是看完了才知道被拍成劇了,不過改動很大。也不怎么有原著的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