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車時,車輛可以自動感知周圍環境動態信息,自動避障;外出旅游,隨身攜帶的智能相機就能輕松拍出超高清畫面,即時分享;回到家中,燈光自動開啟、機器人已經家中打掃干凈……芯片的出現,無疑讓生活步入了更加智慧的模式。芯片究竟是什么?為什么會成為人類不可或缺的核心科技?一個小小的硅片,承載著幾千萬甚至數百億的晶體管,它是如何被設計和制造出來的?這條短視頻,幫你快速了解芯片設計、制造全過程。
一顆芯片的誕生,可以分為芯片設計與芯片制造兩個環節。
芯片設計: 規劃“芯”天地
芯片設計階段會明確芯片的用途、規格和性能表現,芯片設計可分為規格定義、系統級設計、前端設計和后端設計4大過程。
1. 規格定義,工程師在芯片設計之初,會做好芯片的需求分析、完成產品規格定義,以確定設計的整體方向。例如:成本控制在什么水平,需要多少TOPS的AI算力,是否功耗敏感,支持哪些聯接方式,系統需要遵循的安全等級等。
2. 系統設計, 基于前期的規格定義,明確芯片架構、業務模塊、供電等系統級設計,例如CPU、GPU、NPU、RAM、聯接、接口等。芯片設計需要綜合考量芯片的系統交互、功能、成本、功耗、性能、安全及可維可測等綜合要素。
3. 前端設計,前端設計時,設計人員根據系統設計確定的方案,針對各模塊開展具體的電路設計,使用專門的硬件描述語言(Verilog或VHDL),對具體的電路實現進行RTL(Register Transfer Level)級別的代碼描述。代碼生成后,就需要嚴格按照已制定的規格標準,通過仿真驗證來反復檢驗代碼設計的正確性。之后,用邏輯綜合工具,把用硬件描述語言寫成的RTL級的代碼轉成門級網表(NetList),以確保電路在面積、時序等目標參數上達到標準。邏輯綜合完成后需要進行靜態時序分析,套用特定的時序模型,針對特定電路分析其是否違反設計者給定的時序限制。整個設計流程是一個迭代的流程,任何一步不能滿足要求都需要重復之前的步驟,甚至重新設計RTL代碼。
4. 后端設計,后端設計是先基于網表,在給定大小的硅片面積內,對電路進行布局(Floor Plan)和繞線(Place and Route),再對布線的物理版圖進行功能和時序上的各種驗證(Design Rule Check、Layout Versus Schematic等),后端設計也是一個迭代的流程,驗證不滿足要求則需要重復之前的步驟,最終生成用于芯片生產的GDS(Geometry Data Standard)版圖。
芯片制造:點“沙”成金
芯片制造環節中,芯片是如何被“點沙成金”的呢?看似無關且不起眼的沙子,富含二氧化硅,而二氧化硅通過高溫加熱、純化、過濾等工藝,可從中提取出硅單質,然后經特殊工藝鑄造變成純度極高的塊狀單晶硅,稱作單晶硅棒(Crystal Ingot)。單晶硅棒根據用途被切割成0.5mm-1.5mm厚度的薄片,即成為芯片的基本原料,硅晶圓片,這便是“晶圓(Wafer)”。
晶圓(Wafer)經過拋光處理及一系列嚴格篩查后,投入第一階段的生產工藝,即前段生產(Front End Of Line)。這一階段主要完成集成晶體管的制造,包括光刻、薄膜、刻蝕、清洗、注入等幾大模塊的工藝。
第一階段前段生產(FEOL)完成后,接著開始后段生產(BEOL),BEOL由沉積無摻雜的氧化硅(也就是硅玻璃)開始,通孔由金屬鎢填充,然后制作晶體管間的電連線,最終得到滿足芯片要求的晶圓。獲得晶圓后,用圓鋸切割芯片,嵌入封裝中。芯片使用引線與封裝的引腳結合,封裝蓋子保護芯片不受外界灰塵污染。一顆融合人類智慧結晶的芯片就誕生了!
本文展示的芯片設計及芯片制造流程已經大幅簡化,微處理器的生產實際上包含著數千道工藝過程,持續時間長達數周。從個人通信到家庭生活,從交通出行到城市管理等每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芯片,它是現代社會真正憑借“小身材”而擁有“大智慧”的硬核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