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肚子
瞻拜兵馬俑,乃多年來一直的念想,亦是此番西安之行的最大愿望。
為了深度挖游,如同拜謁龍門石窟一樣,女兒提前預約了每人每次200元的“大咖說”金牌講師全程導講。
2月9日,上午9點半集合,出發前半個小時,金牌趙大咖侃侃而談,隨即,上下五千年、秦始皇及其兵馬俑的前世今生便栩栩呈現。
在古代,奴隸是奴隸主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后奴隸即成為殉葬品。秦朝廢止了人殉制度,陶俑逐漸成為主要的殉葬形式。
1974年,當地農民在打井時意外發現了兵馬俑,隨后考古學家進行了系統的發掘。兵馬俑包括一號、二號和三號坑,出土了大量陶俑和兵器。
一號坑是一個東西向的長方形坑,長230米,寬62米,面積為14260平方米。這個坑以車兵為主體,車、步兵成矩形聯合編隊。軍陣主體面向東,南、北、西邊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擔任護翼和后衛;東面三排武士為先鋒。
一號坑不僅是秦始皇陵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杰出代表。其造型生動、形象逼真,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這些陶俑不僅展示了秦代的軍事編制和戰術,還為研究中國古代的政治、軍事、科學、藝術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二號坑位于一號坑的東北側,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深度約5米。展示了秦朝多兵種協同作戰的軍事布局。它由戰車部隊、步兵方陣、弓弩手陣和騎兵方陣等多個兵種組成,完美呈現了秦代軍事編制的全貌。這些兵種相互配合,形成一個完整的立體戰斗體系。
二號坑不僅是研究秦代歷史、軍事制度及手工藝技術的重要實物資料,還以其獨特的布局、豐富的內涵和精湛的工藝展示了秦朝軍隊的雄壯與威嚴。
三號坑,位于秦始皇陵的東側,是一、二號坑的西端北側,面積約為520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三號坑雖然規模較小,但其重要性不容小覷,被認為是秦軍陣的指揮中心。
其出土的兵器大部分是銅殳,這種兵器在當時已由實戰兵器演化為儀仗隊中的禮兵器。車馬房的戰車通體彩繪,顯示了較高的級別。
三號坑的位置隱蔽且相對安全,進一步證明了其作為指揮部的地位。
還有個四號坑,尚未挖掘,經探測可能是糧草庫。
兵馬俑的制作受當時法家的思想影響,所以力求真實,每個兵馬俑都是照著秦人真實的樣子制作的,包括發髻、神態、衣著和帽飾都極盡寫實。
瞧,這個跪射俑衣服上的褶皺,盔甲上的鱗片,甚至連腳上的鞋底紋路都看得清清楚楚。
讓我最震撼的是跪射俑的發型。
這些“丸子頭”,不止是美得讓人窒息,其制作的管控更讓人嘆服。發髻上皆有工匠的名字,這是秦代的一種制度,叫物勒工名制度:重大工程中的手工制品必須標識制作工匠和監督官員的名字。出了質量問題是要定位到人的!這應該是比較早的“崗位責任制”了。
這發型大概率是丸子頭的鼻祖,其嫻熟的美發技巧,足夠讓當今以新奇特招徠顧客的托尼老師們學一陣子的。
哈哈,從頭上“丸子”的位置,還能知道誰是左撇子呢!
讓我嘖嘖稱奇的是這一款,眾里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它卻在視覺闌珊處。
這可是我打年輕那會兒起,幾十年一貫制的“國-母”發型,竟在這里找到了源頭,我禁不住叩問自己:
“是我太古老了?”
“還是秦俑更時尚?”
但不管咋說,俺與審美觀無敵的秦人一樣,看上去都美美噠!
兵馬俑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
這支在黃土之下,沉睡了千年的軍隊,他們靜默威嚴,排列整齊,氣勢磅礴,仿佛隨時準備再戰沙場。在這里,我們仿佛能聽到那遠古的馬蹄聲,感受到那份歷史的厚重與莊嚴。
金牌大咖果然名不虛傳,從一至三號三個兵馬俑坑,到兵馬俑展廳,再到青銅車馬博物館,趙大咖用了近7個小時的沉浸式講解,讓我們對祖國的古老文明和強大有了代入感,更有了自豪感!
兵馬俑,不朽的軍團,彰顯了大秦帝國的強大,也預示著當今祖國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