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總是相似的,苦難卻各不相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題記
當我鋪紙著筆寫這篇文章開始,歷史長卷在我面前如畫一般,徐徐展開,然后停滯,定格在我所要敘述的那段晦暗痛苦、殘酷凌辱的記憶。
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往日繁華的金陵城在六個星期之內,化為人間煉獄。六個星期之內,死亡人數超30萬。
或許,這對于一般人來說只是一個沒有概念的龐大數字。那么我們就對比一下吧,僅僅南京(中國的一座城市而已)的死亡人數就超過一些歐洲國家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平民傷亡總數(英國61000人,法國108000人,比利時101000人,荷蘭242000人)。
“一位歷史學家曾經估算,如果所有南京大屠殺的罹難者手牽手站在一起,這一隊伍可以從南京綿延到杭州,總距離長達200英里 左右。 他們身上的血液總重量可達1200噸,他們的尸體則可以裝滿2500節火車車廂。”——摘自《南京大屠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遺忘的大浩劫》
即使是世界歷史上的殘忍暴行也很難有幾次在規模與強度上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在南京城的大屠殺。
就更不要說,那些森森白骨在沒有氣息之前所遭受過怎樣的屈辱與磨難——殺人比賽、萬人坑、慰安婦……
而正是因為這些反人類的行為足以引起全人類的公憤,日本不敢承認,其實早在二戰期間,他們就封鎖南京城,開始了粉飾太平,毀滅證據的一系列活動。
甚至于直到今天,日本還拒絕承認南京大屠殺。實在讓了解實情的人不免可氣又覺好笑,如此行為,恰如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罷了。
與日本相比,德國承認錯誤就爽快多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在歐洲犯下的罪行半點不遜于日本。
1933年3月, 第一座達豪集中營建立。最開始,集中營的作用并非是用來處決猶太人,而是為了關押危害德國的重刑犯。
然而由于一種“累積式激進”——滅絕不再只是希特勒一個人下的命令,許多納粹分子也為此盡心盡力,下層的主動性和推波助瀾,導致滅絕朝著越來越激進的方向發展。
勞倫斯·里斯在《奧斯維辛:一部歷史》一書里指出“戰爭讓一切都朝著激進化的方向發展,集中營也不例外。”
但是同樣,他也指出“它建立之初的用意并非如此。與奧斯維辛和納粹‘最終解決‘發展歷史上的很多事情一樣,他們都朝著最初沒有預料到的方向演變”。
簡言之就是集中營在戰爭中后期發生的一切其實本不該發生,甚至連當時納粹德國的高層都坦言之從來沒有想過要從肉體上滅絕一個種族,這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一件事。
在這樣的地方,合法居民“已經被剝奪了所有政治身份,并被完全還原為赤裸生命”,他們也因此被當做牲口一樣對待。人類對牲畜如何予取予求,肆無忌憚的種種行為。體現在同樣為人類的生命體上,就是觸目驚心。
這是人性喪失的體現,甚至實施者本身就不能稱之為具有人性的生命體。
只覺可怕,又覺可悲。
那么日本呢?能不能用同樣的緣由去解釋日本的累累罪行呢?
當然是否定的。如果說集中營是由于極權主義控制下的“累積式激進”推動的“不得不”。那么南京則是日本“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為什么我下了這樣的結論?因為其實日本也知道,這段歷史永遠不能重見天日。雖然他們也不認為自己是錯誤的,但是迫于國際壓力,總要做出些妥協。
而這些所謂的“不知悔改”。究其根本,源于日本的歷史。日本奉行武士道精神,即為主人效忠而死,是武士一生的榮耀。這種精神在那個時代的體現就是為國捐軀,無上榮光。
試想在這種思想的熏陶教育下,戰爭中死亡的那些日本武士怎么可能不受到日本軍的尊崇?且不說日本國民自小灌輸的就是種思想,更何況即使有非常正直的日本國民,他們又可以從哪里了解到這段歷史呢?
別忘了,日本不承認。他們打從大屠殺期間就開始試圖徹底掩埋這段歷史。乃至后來篡改教科書,甚至于,不管你相不相信,在歐美各國流傳的世界歷史上, 對于二戰期間的南京大屠殺都是一筆帶過,甚至有的書籍在描寫二戰歷史時沒有只言片語用來敘述南京大屠殺這一殘酷到讓人無法忽略歷史事件。
所以不是說外國國民就如何如何冷漠以對。群眾一直都是被蒙在鼓里的。試問你如果不曾了解這段歷史,你會憑空產生那樣強烈、直觀的情感嗎?答案是否定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日本是個傲慢的民族,同樣他們非常記仇。
由于地理位置的獨特,他們有外界聯系本就不密切。由于更早的時代日本的統治者奉行閉關鎖國政策,導致新技術無法流傳,日本的科技遠遜歐美各國。
所以在美國以強勢姿態登陸日本島,日本被迫開放。在當時長槍大刀的日本眼中,被神奇的蒸汽深深震撼的同時,此次蒙羞也在其心里埋下了怨恨的種子。
也定下了日本以后的戰略:師夷長技,徐圖復仇。
于是這段歷史的鏈條就搭設完成,在相近的時間,一個自歐洲,一個自亞洲,命運之輪開始了緩慢轉動,結果早在開始就已經定局,無非是到來的時間問題。
曾以為,幸福是相似的,苦難也亦然。當我對比了同樣殘酷至極的南京大屠殺和以奧斯維辛集中營為例的納粹集中營。我發現緣由也不盡然相同。
總而言之,學習歷史,銘記歷史是為了分析根源,不再走同樣的道路,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希望這篇文章為例,以后能夠更為客觀理智地分析對待歷史,追溯歷史根源,用清醒的頭腦去愛國,去對待外交,不盲目輕率下結論。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