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充一中? 張玲 ? ? ??
2018年5月29-31日,在廣東省廣州市進行了第十一屆全國新媒體新技術互動大賽的現場觀摩,我們的心情和熱情似火的廣州一樣洶涌澎湃。因精力有限,現場授課40分鐘的我只聽到了三堂,說課聽了十二節?,F將打動我最深的一堂課《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與大家分享。
一、課堂內容
課堂名稱: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十年級 語文)
授課老師:姜靜(四川省成都市第十七中學)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是一篇獲過美國普利策新聞獎的優秀新聞作品,被譽為“美國新聞寫作中不朽的名篇”。它的修辭對象——“新聞”不僅指向新聞稿本身,還指向作者所報道的整個奧斯維辛。老師將課程分為以下幾個環節:
(一)教學目標
了解新聞報道的特點,培養閱讀新聞的能力,引導學生認識法西斯的暴行,激發學生熱愛和平的美好情感。把握新聞的特點,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學習新聞的表達技巧,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二)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利用多媒體工具展示一些見證奧斯維辛集中營罪惡的圖片和文字,烘托氣氛,讓學生先動情,為課文講解奠定感情基調,幫助學生更準確的把握作者的情感。
2、奧斯維辛集中營:奧斯維辛位于波蘭南部小波蘭省境內,1940年4月27日,德國法西斯頭子希姆萊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滅絕人性的殺人工廠--奧斯維辛集中營,二戰結束時,整個集中營占地面積達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布熱金卡、莫諾維采三個主要集中營外,還有45個分營。營內采用毒氣等各種方法屠殺、虐待囚犯,5個焚尸爐平均每天焚尸1萬具。包括中國人在內的28個民族的400萬人死于集中營,其中猶太人最多,高達250萬。1947年被開辟為國家博物館。1979年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3、整體感知--動情以帶問默讀的方式進行整體感知。
主導問題
(1)、這篇新聞報道的題目是《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為什么“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記者為什么還要去報道,這個題目取得好不好?
明確:① “沒有什么新聞”--奧斯維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歷史而出名。人們已經了解了它很多東西。對于追求新聞時效性的記者來說,的確是沒有什么新的東西可供報道了。②“為什么又要寫”--但作者還是要寫,因為他此時已經不只是一個記者,更是一個被深深震撼的參觀者,感到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這種感情驅使作者必須為它寫一點東西,以祭奠亡靈,揭露罪惡。③取得好,充滿懸念的否定句,以欲情故縱之筆引起讀者興趣。
(2)、讀了課文之后,你對奧斯維辛集中營有什么印象?是怎樣感受到的?明確:恐怖、慘絕人寰。在作者描寫的游客驚恐、害怕的表情中感受到的。
4、寫作視角進行對比。明確:本文的寫作視角很特別,不同于以往新聞的寫作視角,在客觀敘述的基礎之上還有作者濃烈的主觀情感,突破零度寫作的傳統模式。弄清了寫作視角后再來看看這種獨特寫作視角下的具體內容,采用取鏡采景法,要求學生把自己想象成一位攝影師,自己去抓拍鏡頭,體會作者的感情,參觀者在集中營里看見了哪些東西?他們在看見這些東西時有什么反應?用一個詞來概括他們的表情,討論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
明確:①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焚尸爐--“開頭,他們表情茫然,因為他們不曉得這是干什么使的?!雹趽頂D的囚犯宿舍--“一個參觀者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③遇難者的鞋子--“…一看到成堆的頭發和嬰兒的鞋子,…停下腳步,渾身發抖。”④執行絞刑的地下室--這時,他們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另一位參觀者進來,她跪了下來,在自己胸前畫十字。人們感情的變化,從側面證明了集中營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無法想象的,納粹法西斯的暴行慘絕人寰,滅絕人性,令人發指!
5、精彩的細節描寫 課文的細節描寫滲入了作者濃烈的情感,也是獨特寫作視角的深入體現,采用導學法。
?①課文中還有好幾處寫到了與奧斯維辛集中營不相稱的事物,如第八段寫到:“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津卡毒氣室和焚尸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請思考一下,這樣的一種反差和對比有什么作用? 明確:作者將這兩種反差極大的事物放在一起,組合成一幅令人難忘的畫面,既揭露了法西斯摧殘美好生命的罪行,又暗示生命是不會被徹底摧毀的,正義必定戰勝邪惡,連這種地方都能開出勝利之花,正義之花,地球上還有什么邪惡不被打倒呢??
②在這里作者突出的描寫了這個姑娘的形象,“二十多歲的姑娘,長得豐滿,可愛,皮膚細白,金發碧眼。她在暖和地微笑著”,作者通過這樣的一位女孩要表達什么? 明確:美和善就是這樣被蹂躪、被踐踏和毀滅的,活著的人應該永遠銘記納粹的罪惡。
?③課文開頭寫集中營所在地 “陽光明媚溫暖,一行行白楊樹婆娑起舞,在大門附近的草地上,還有兒童在追逐游戲?!苯Y尾又寫道:“這里陽光明媚,綠樹成蔭,在集中營大門附近,孩子們高興地嬉戲?!边@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明確:內容上,以明快的景物,歡樂的小孩反襯集中營當年的暗無天日慘絕人寰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遇難者的懷念。如果他們能活到今天,就能享受到這一切,這樣寫有悲上加悲的效果。結構上,使文章更加完整,同時也照應了題目“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沒有新聞,實乃憤激之言,首尾寫平靜的景物,暗示作者內心洶涌澎湃。
6、.精煉的語言 這則新聞開頭和結尾的語言如散文詩般的優美,新聞主體的語言又不乏反諷和凝練,此處采用導學法,引導學生品味語言,提問引發學生思考。
首先引導學生品味如詩般的語言: 在布熱金卡 最可怕的事情是 這里居然 陽光明媚暖和 一行行白楊樹 婆娑起舞 在大門四周的草地上 兒童在追逐游戲 在布熱金卡 本來不該有 陽光照耀 不該有 光亮 不該有 碧綠的草地 不該有 孩子們的嬉笑 在奧斯維辛 沒有新鮮東西可供報道 這里 陽光明媚 綠樹成陰 孩子們在追逐游戲。
其次引導學生品味精煉的語言。
?①“參觀者默默的邁著步子”,仔細揣摩“默默”二字,你能感受到什么? 明確:參觀者的心情十分沉重
?② “從長廊兩邊的墻上,成排的人注視著參觀者”作者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明確:作者故意把視點顛倒,創設了真實的現場感,讓人身臨其境。
?③仔細體會“夠了”二字的情感并說說它簡而味永的作用。 明確:點到為止,卻余音裊裊,其中蘊涵了豐富的情感:對受難者目不忍睹,耳不忍聞;對法西斯分子的痛恨;對歷史悲劇不再重演的祈望;對和平自由長存的美好祝愿,這二字可謂簡而味永。
(三)課文總結 首先學生試總結課文的主題。
?明確:①對法西斯殘暴行為的憤怒控訴。 ②對受害者的哀悼,對歷史的反思。 ③提醒大家“前事不忘,后世之師”。 老師再總結課文。文章沒有陰森恐怖的鏡頭,沒有血腥的畫面,只是重現了新聞的事實真相,但透過細節卻能引發人們對生命,對人性的思考。在作者看似平靜的敘述中抒發了對德國納粹殘酷暴行的沉重控訴,更表達了作者對自由、和平與祥和的向往,同時提醒大家要珍惜現在和平安定的生活。
二、學習心得
1、這是一個非常用心的教學設計。多媒體應用很廣泛,圖片的活靈活現震撼人心,教師聲情并茂,深入淺出的娓娓道來。讓我如同身臨其境,重回二戰那段歷史,納粹的暴行讓人不堪入目。再憶日本在中國的所作所為,野蠻的南京大屠殺......更是讓我們深深愛著和平。
2、課堂作業以“南京沒有什么新聞”為題的短寫作,更是讓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升華。不忘恥辱,牢記歷史,勇敢前行。
3、課堂最后以撲倒在海灘上的敘利亞遇難小男孩的新聞圖片結尾,更讓我們痛恨戰爭,熱愛和平。
4、開幕式的時候,說真的,老教育家的講話,使我內心微微顫動:教育要不忘初心,想清楚今天,想明白明天,回答為誰培養人?培養怎樣的人?怎樣培養人 ?教育為國家的明天培養人,教育人須先天下之思而思,則能先知、先悟、先行。
總之,通過這次的學習,我深感鄧爺爺的一句話太具有預見性——教育就應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那么教育信息就化必須跟進時代的發展,要有所作為才行。必須要積極探索,大膽創新。要用創新的思維方式和胸懷面對教育技術革命。創新——技術和藝術完美結合。但我還是有勇氣不止步于“技術”和“藝術”的探索……教無定法,但一定要找到最合適自己的方式。關以學生為主導,注細節,學海無涯。這真印證了一句話: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讓我們在教師的道路上越走越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