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主要是寫給那些想通過閱讀來提升自我的同學。把閱讀當做娛樂的同學,請有選擇的借鑒。
廢話不說,上干貨!
誤區1.讀一本書,必須要讀完
我以前也有這毛病,一本書沒讀完,半途而廢,覺得心里很慌,是不是自己沒有毅力?是不是做事不能善始善終?
于是,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上冊)啃了一個多月(翻譯得很不好),《追憶似水年華》啃了兩個月(看著看著就睡著了)……
現在想想,根本沒必要。世界上書多得根本讀不完,我們的時間卻很有限,何必浪費寶貴的時間在不值得或者不喜歡的書上?
強迫自己讀完,不過為了一個心理安慰而已,卻失去了閱讀其他好書的時間。
有些同學或許會問,不讀完,怎么知道好不好?
有個小技巧——速讀。尤其是針對文學類書籍。
比如,最近別人推薦給我《天意》和《風起隴西》。讀的時候,我發現兩本書都不太合心意(《天意》的歷史橋段太熟悉,《風起隴西》敘述略顯累贅),就速讀了一遍,沒想到這兩本書的結尾都很驚艷。
還有《告別世界的最佳方式》,讀著不爽,速讀一遍,發現這確實不是我的菜。
這樣,即有了心理安慰,又節省了時間,還能防備一些爛書偷襲。
注意:速讀不適合推理小說,你懂的。
誤區2.讀書,必須逐字逐句,認真仔細
根本沒必要,這是小學生的閱讀方法。
真正的閱讀高手,應該張弛有度,該快快,該慢慢。比如《論語》,也許一輩子都讀不完;比如《斗羅大陸》,看多快都不為過。
同一本書中,也是如此。比如《1984》,推進故事情節時,可以讀快一些;論述“戰爭即和平”、“無知即力量”那一段,可視自己能力放慢速度,好好理解一下。
有些時候,甚至可以跳讀,既然書中說的自己都理解,為什么要浪費時間?
重要的是,選書時,就該明確這本書該讀快些,還是該讀慢些。
這里推薦《如何閱讀一本書》中的“檢視閱讀”,網上流行選書法,大多沒有脫離“檢視閱讀”的范疇。
不敲字了,直接看圖吧。
這個過程熟練幾次,很快就能完成。
注意:我們做“檢視閱讀”,是為了判斷書是不是要精讀,“精讀”確實會慢一些,甚至很慢,但不等于“逐字逐句閱讀”,仍要視內容而定。
誤區3.懶散隨意,無目標閱讀
如果光是娛樂,那自然是怎么高興怎么讀。如果想提升自己,那讀書時最好給自己設立一個目標——為什么讀?是解決問題,還是學習知識?是想讀完拉倒,還是想深入理解?
很多人在考英語閱讀理解時,都會使用這樣的方法:先看問題,帶著問題閱讀。
讀書也是如此。帶著問題閱讀,我們會保持頭腦警覺,不但人、書結合得好,甚至還能提升閱讀速度。
為什么有些書可以跳讀?就是因為我們帶著目標讀,和目標無關的,為何要浪費時間?
誤區4.速度慢=理解好
什么是速度慢?
如果你用正確的方法精讀一本書,獲得了很好的理解,那么速度慢是有價值的。
但大部分人,速度慢都是因為壞習慣造成的。比如,無意義的回讀過多,思想溜號,東張西望,讀不進去……
別給自己找借口,80%以上的速度慢和理解好壞無關。如果你不懂精讀,速度再慢也無法理解一本書。
關于精讀,推薦《如何閱讀一本書》的“分析閱讀”這種方法,以后會寫,放在這篇文章里太長了。
怎樣提升閱讀速度?建議大家試一試“指讀法”,這個方法好幾本速讀教材推薦,非常不錯。說白了,就是用手指當做閱讀引導器,引導自己雙眼快速閱讀,既能不溜號,又能提升閱讀速度,最重要的是,立竿見影。
誤區5.讀完書一定要記住
這個結合“誤區4”一起來說。事實上,記憶和理解,屬于兩個不同的概念。
最粗暴的記憶,是靠不斷重復內容來完成的,很多人小時都有死記硬背唐詩宋詞和英語單詞的痛苦經歷。
我們讀書,不太可能像小學生一樣反復重復來加強記憶,事實上,科學研究表明,人看完一本書后,第二天就會忘記80%以上。所以,不必為記不住而擔心。
何況,我們讀書根本不是為了記住,而是為了理解。我們不是為了重復作者的觀點,到處炫耀,而是學以致用,提升自我。
理解可分兩個層次。第一,如果作者說得對(全對),那么我們要找出他的論點、論據,并且能用自己的話復述論證過程,這樣知識才能成為我們自己的。
第二,如果作者說得不對(或者只有部分對),我們要用自己的知識儲備,提出論點、論據,用精密的論述過程反駁作者,這同樣能提升我們的理解能力。
記住,知識仍是別人的;理解,知識才能變成自己的。知識變成自己的,才會有用。
誤區6.看書多,收獲就多……
未必。分兩個方面來說。
第一,如果你看的書,都是用來娛樂的,那么你收獲的只是“娛樂”,而不是知識,比如你讀1000萬字的網絡小說,對提升自我幫助也不大(事實上也沒幾本,網絡小說動輒一二百萬字)。
第二,讀書太雜,這是我們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以我自己為例,我讀的書不少,類型也多,文學、哲學、歷史、政治、經濟、互聯網、推理小說……反正東一耙子西一掃帚,啥都能聊兩句但啥都理解不深。
主要原因就是知識碎片化了,不成體系。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看書累死,也不會有太多的收獲。
這里就要提到“主題閱讀”的重要性了。所謂“主題閱讀”,就是找一個自己喜歡的,或者急需提升的領域,先選一本經典著作,分析閱讀,建立知識框架。然后找來該領域一大坨的其他書,通過揚棄,修補完善自己的知識框架,真正在一個領域內建立全局視野和知識體系,以后再也補充新書,也更容易一些。
當然,我們不一定非要成為專家,但知識至少不會碎片化。
難么?肯定難,但卻能獲得真正的收益。
回頭看看自己的書目,如果把三年內隨便讀的某領域書目放在三個月內主題閱讀,效果肯定會好很多。
誤區7.迷信書單
網上總有人推薦書單,騙收藏。
書單這個東西要辯證地看,適合別人的,不一定適合我們呢。比如我的目標是通過讀書獲取知識,那么可以負責任地說,什么“睡前10本書”、“震撼心靈的15本書”統統不適合。
而且,絕大部分書單,都是良莠不齊,有些書推薦者自己都沒看過,人云亦云,就放出來了,有的說不定還摻雜著一些幕后營銷。
看書單,一定要看推薦者是誰,一些業界大V基本上是可信的,他們不會為賣兩本書來損害自己的名聲。
另外,如果心有疑慮,請對比豆瓣評分。豆瓣評分大多時,是可靠的。不要看當當、亞馬遜的推薦語,非常不靠譜。
誤區8.用書評、摘要代替讀書
洛克有本書,叫《人類理解論》,他的觀點我很贊同。
他說,人的心靈,就像一張白板,所有知識和觀念都是靠經驗得來的,一個東西甜,要嘗過才知道,一個東西紅,要看過才知道,最最重要的是,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用別人的書評和摘要代替讀書,實質就是別人在替我們思考和理解。從小就我們慘遭灌輸式教育的危害,長大了,還是試著獨立思考吧。
參考“誤區5”的解釋。
誤區9.電紙書完全代替實體書
電紙書閱讀,對不需要精讀的小說、散文、傳記等作品,還湊合吧。
如果真想認真地讀一本書,最好還是實體書。這不僅僅是手感問題,而是閱讀方法的問題。
很多非正版的電子書,書名、目錄、序言、索引是殘缺的,沒法做到“檢視閱讀”,除非速讀一次,否則難以判斷該書是否值得我們花時間閱讀。
就算是正版電子書,也存在查找論點論據不方便、做筆記不方便等諸多問題,反正我是沒法用電子書完成精讀。
電子書可以用,是整理碎片時間的利器,但最好不要用在精讀書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