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瞄準,無意擊發。
2019年還是來了。天高地廣,世界又是一個新的樣子。不管2018年我們過得怎樣,我們都有機會重來,也必須重來。
此時此刻,我還想再跟你分享何帆老師《變量》這本書里面,我看到的一個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中國的一個邊緣人群——留守兒童。
對留守兒童,你的印象可能是,這是中國社會最無助的一個人群,他們家境貧困、教育資源很少,甚至還得不到父母日常的陪伴和照顧。
總之,一想起留守兒童,我們總會覺得這是一群前途渺茫的孩子。
但是,2018年,何帆探訪了一個山區小學。規模非常小,一共只有28名幼兒園孩子、43名小學生和12位老師。
何帆老師在那里看到了什么呢?跟我們坐在大城市里面的想象完全相反——山區、留守兒童,并不是一個悲慘世界。
何帆得出一個連他自己都震驚的結論:所有最先鋒的教育理念,在這所山區小學都能看到。
不可思議吧?我們來看看,發生了什么。
大山里的學校,在高考面前,確實沒有什么競爭力。所以這就產生了一個附帶的結果,“升學率”這個指標對這個學校來說,也就沒有什么意義,大家自然就不玩命追求那個目標。你看,大城市里的學校做不到吧??
最困擾的那件事就解決了,這個學校天然就不再是應試教育了。
學校的老師和孩子們奔的那個教育目標,就不再是分數,而更有可能回到教育的初始目的——育人,讓學生成為社會合格的一份子。
你看,卸下了包袱,教育回到了它的本來面目。
從這個起點開始,事情就起了一系列變化。
因為學生不足,他們自然就變成了小班教學,這是最先進的教育理念吧?一個班七八個學生,每個老師分配給每一個學生的時間變多了,關注就變多了。你看,大城市很難做到吧?
因為學校資源不足,所以就不能關起門辦學,所以必須融入鄉村,和周邊的老鄉密切地打交道,跟社區共生。
于是,學校不再是一座教育孤島、一個考試集中營,孩子們除了上課,還要采蘑菇、拾柴火、參觀水電站等,通過走出學校來理解真實的世界,學校和外界的圍墻變模糊了。怎么樣?做到這一點,大城市很難吧?
因為學生家長不在身邊,這本來不是一件好事,但與此同時也產生了一個附帶結果:大城市里那種家長對學校教育的干擾,也就消失了。
老師和學生變成了生活共同體,孩子遇到難事可以撲到老師懷里。這樣一來,老師可以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塑造學生的人格。你看,做到這一點,大城市很難吧?
何帆老師說,這所小學里的孩子,是他見過的最快樂、最自信的孩子。
我們只要稍微調動一下社會常識就知道,這樣的孩子長大了,他們的一生一定不會差。
不管能不能上大學,都不影響他們成為自食其力、有社會尊嚴、有手藝的勞動者。
他們的根牢牢扎在這個社會里,他們獲得幸福的能力一點都不比那些城市里的孩子差。
說到這里,你意識到什么沒有?
有些東西,過去的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它們很重要,我們在它們那里也能獲得安全感,但是我們很少反思,我們為了獲得這個安全感付出的代價是什么?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所有獲得的安全感,背后一定有隱形的成本。沒有它真的就不行嗎?
比如對于教育來說,高考也是這么個東西。如果你不把高考當作唯一的安全感來源,教育的另一種可能性就會呈現出來,另外一種生命力就會開始萌發成長。
2018年后半年,很多人會說:變化來了怎么辦?整場下來,你明白了吧。
一個做事的人,怎么會怕變化呢?我是巴不得變化到來的,如果這個世界沒變化,還有什么機會輪得著我嗎?
再退一步講,當變化發生的時候,你說我們做事的人有得選嗎?擺在我面前的只有兩種選擇:
一種是害怕,然后就不做事;第二種是竊喜,發生變化的時候有人害怕了,我做事的機會就來了。你說我選什么?
何帆在《變量》這本書里提醒我們,歷史一直奔涌不息,但它有時候是一個反轉大師。反轉大師提供的機會,你不能辜負。
我們再看一眼這所學校,它叫范家小學,它的位置在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寶輪鎮茍村一組。這樣的地方,在中國大地上到處都是。
等你拿到《變量》這本書,關于這個故事你能看到更多細節。
我并不是說,所有的邊緣地帶都如此美好。
但是在這個故事中你會讀到,在中華文明中,確實有一個現象,就是無論在多么邊緣的地方,都生長著一種向上的力量。
即使在一個山村里,一個不認識字的老奶奶,摸著小孩子的頭,她也一定會說,“娃呀,好好學習,有出息,將來考大學、掙大錢,孝敬你爸媽”。
這是在中國每一個角落都存在的現象,這是中國幾千年文明傳承的一個基本的內心規則:我們得向上。
永遠不要低估包括你在內的、中國人身上那種樸素的、但是又強烈的向上的沖動。
你可不要認為這種向上的沖動,這種精神動力,是所有文明都有的,是天經地義的。
這其實是我們中國人獨享的紅利,是中國教育兩千五百年才積累出來的精神紅利。
感謝你堅持到現在,夜已經深了。2019年的第一束曙光就快打過來了。新的一年里,什么都可能會變。
但有一件事肯定不會變了,我們一生都不會變了——2018-2019的跨年之夜,是我們這些人在一起度過的。
那我再來清點一下,在過去的4個小時里,我們一起收獲了什么??
三個字:小趨勢。
小趨勢是什么?是影響趨勢的趨勢,帶來改變的改變。
小趨勢沒法跟,也不用跟。只需要我們隨時感知它,然后激發那些你早已準備好的力量。
怎么準備呢?剛才我們提的所謂扎心五問,就是做準備的幾個方向:
抓住小趨勢,首先總得了解事實真相;
抓住小趨勢,你要能掙脫觀念枷鎖;
抓住小趨勢,你得重新定位生命的坐標;
抓住小趨勢,你得學會從人的身上汲取力量;
抓住小趨勢,你還得有一套長期主義的人生算法。
有了這五條,小趨勢來的時候,你就會把自己像一粒子彈一樣,發射出去。
如果你覺得這還是太復雜,我想和你分享我大學軍訓的時候,教官教給我的那句打靶口訣——“有意瞄準,無意擊發”。
什么意思??一個人趴著射擊,全部的力氣和注意力都要指向目標,用全部的精力去瞄準,這叫“有意瞄準”。
至于什么時候扣動扳機,不知道。無法預設,也不必預設。?
真正讓你扣動扳機的那個信號,也就是今天說的小趨勢,可能是風吹草動,可能是心流涌現,只要它到了,一瞬間就可以調動全部此前的準備,一發子彈打出去。
你可能會說,打不中怎么辦?還能怎么辦,繼續瞄準啊。感知到下一個小趨勢,再打一發。
今年的跨年演講我們問,2018怎么看?
就像約翰·列儂說的:“所有事到最后都會是好事。如果還不是,那它還沒到最后。”
那么,2019怎么辦呢?
就像作家阿爾貝·加繆說的:“對未來最大的慷慨,是把一切獻給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