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公問社于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原文取自《論語~八佾篇》)
周禮:二十五家為社,各樹其土所宜之木。什么意思呢,就是二十五戶人家是一社,然后種一棵當地適宜生長的樹作為土地神祭祀。上文論語中的意思就是夏朝種松數,殷朝人種柏樹,周人種栗子,說是要讓人民戰栗。
社設立最初是祭祀的場所,同時也是公眾聚會的地方,不是官方的,是民間的組織。古人以土地滋育萬物,是人類生存的基礎,所以普遍立社祭祀。后來衍生出親情社、官品社、女人社、坊巷社、法社、香火社、燃燈社等等
社的存在好似于我們現在的社區,是一個以樹為標志物的地方,大家集會,有事一起商討解決,或者官方有消息下發就在樹下召集人們集合。我們后來衍生出來了很多民間的或非民間的組織寄于社上,什么佛教的,官僚的,地主的,惡霸的等等等等,慢慢失掉了社的設置本意。社祭和土祭慢慢的淡化了,但是各種組織卻越來越多,越來越強化。
前代的社的各種職能雖仍分散保留在各種基層社會組織如義倉、義學(社學)、公堂、會館、團練、鄉勇等之中,秘密宗教與幫會的活動也仍然承襲了過去的社的某些組織形式和做法,但多已不再沿用社的名稱,社也不再作為一種統一的基層社會組織普遍存在于民間了。到如今,我們農村早已沒有了社的影子。
但是在我們的友鄰韓國,這個傳統還保留著,很多農村都還完整的保留著社,看韓劇的時候,經常能看到很多村頭村中間什么的有一顆年歲很久遠的樹,很多樹齡都好幾百年了,樹下有石墩石臺,大家坐在一起聊天擇菜。村里平時組織活動都在這里。
農村改建的過程也沒有傷害到這些樹,新起的高樓都圍著這些樹的周圍,并沒有動遷這些古樹,他們依然留存在新興建筑周圍。市民也是平時圍坐在樹下納涼聊天。村民說這是村子里的公共文化場所:亭子樹